刘世斌
-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规划体系构建被引量:1
- 2012年
-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大,增强矿产资源后备保障能力,建设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逐渐成为我国矿政管理的重要诉求。在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中构建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规划体系,对保障我国矿产资源供应安全意义重大。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是从国家的宏观需求和发展战略出发,保障大宗短缺矿产资源持续供应的地区。其特点是具备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特定的时空范畴。主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规模体系按行政区域可分为国家级、省(市、区)、市级和县级规划;按规划对象和功能可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其特征是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规划程序包括明确规划目标、资料收集准备、区域条件分析、规划编制、保障措施制定、规划实施、规划实施评价等步骤。其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级战略接续区规划的内容。
- 曾杰李江风周学武刘世斌
- 关键词:矿产资源重要矿产
- 流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模式探讨
- 2013年
- 流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研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系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尺度。流域土地利用特点:林地、耕地和水域用地类型比重较大;土地利用布局区域差异明显;利用功能受水因素影响较大;生态功能地位突出。流域土地开发产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污染普遍、湿地功能退化等问题。开发利用的对策和模式:加强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及水环境治理;开展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构建流域生态屏障;建立跨行政区的流域土地利用和管理机制。
- 刘世斌李江风
- 关键词:流域土地利用环境问题
- 生态约束下的湖泊旅游用地布局被引量:10
- 2012年
- 为防止不合理的湖泊旅游开发引起湖滨湿地的侵占与破坏、湖泊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以梁子湖旅游开发用地布局为例,采用GIS构建了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湖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提出优先生态安全格局的湖泊旅游用地空间布局.研究区被划分为4类生态功能区.其中,核心保护区为"源地"景观区域,区内禁止新增旅游用地,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用地应大部分拆除,其余需进行升级改造;生态缓冲区的阻力值在0~4562,区内禁止新增旅游用地,原有旅游用地需缩减规模,并尽可能将区内人文环境转换为自然环境,实现人类活动和"源地"保护的隔离;生态过渡区的阻力值在4562~30797,区内现有旅游用地呈片状分布,可适度增加旅游用地,重点发展沿湖生态农林观光旅游;人类活动区的阻力值在30797~97334,可作为湖泊旅游用地布局的重点区域.优先考虑景观安全格局的旅游用地布局是湖泊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 王建英李江风邹利林刘世斌
- 关键词:生态约束
-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为科学合理地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对区域农村居民点的现实整理潜力进行测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赤壁市的10个乡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工程技术因素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修正指标体系,对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的理论整理潜力进行系数修正,得到更接近于工程标准的现实整理潜力。研究表明:赤壁市10个乡镇2010—2020年的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为283.03hm2,综合挖潜系数为0.061,理论潜力与现实潜力差异较大。研究认为:考虑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工程技术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对整理潜力进行自然和社会经济修正,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有重要借鉴意义。
- 刘世斌李江风王建英李伟松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理整理潜力测算
- 梁子湖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模式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为防止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起湖泊生态系统失衡特别是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采用地域分异规律,运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梁子湖生态屏障区四种土地利用模式,并对其土地利用布局调整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后屏障区的土地利用斑块数减少了67.3%,土地利用破碎度显著降低,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林地、坑塘水面等用地类型的布局更趋合理;经过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后的屏障区形成梁子湖外围封闭的环状缓冲带,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阻隔外部因素对梁子湖产生的不利影响。
- 刘世斌李江风劳燕玲王建英
- 关键词:土地利用模式
- 城乡融合发展下常州市数字乡村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被引量:9
- 2021年
- 调查发现常州市数字建设势头强劲,硕果累累,但是政策支持和整体规划方案不够完善、数字技术和农业农村融合仍然不足、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仍不够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水平不高、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较为滞后。建议采取出台整体规划方案、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对策,加速城乡融合速度,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成效。
- 张保伟刘世斌
- 关键词:数字乡村城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