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伏元

作品数:82 被引量:152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消融
  • 20篇动脉
  • 19篇心动过速
  • 13篇血压
  • 12篇动脉粥样硬化
  • 12篇血管
  • 11篇射频消融
  • 11篇高血压
  • 10篇综合征
  • 9篇心律
  • 9篇细胞
  • 9篇消融治疗
  • 8篇导管消融
  • 7篇动脉硬化
  • 7篇心房
  • 7篇心律失常
  • 7篇阵发
  • 7篇阵发性
  • 7篇射频
  • 6篇阵发性室上性

机构

  • 49篇安徽省立医院
  • 25篇安徽医科大学...
  • 5篇上海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省心血管...
  • 2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太和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上海市心血管...

作者

  • 82篇刘伏元
  • 60篇严激
  • 40篇范西真
  • 39篇安春生
  • 38篇徐健
  • 15篇韩晓萍
  • 15篇朱洁明
  • 13篇崇爱国
  • 13篇顾统元
  • 12篇孙贤林
  • 12篇许明生
  • 11篇苏浩
  • 9篇黄向阳
  • 9篇丁晓梅
  • 8篇王家生
  • 7篇李红旗
  • 7篇赵胜
  • 6篇丁小梅
  • 6篇童步高
  • 5篇陈康玉

传媒

  • 9篇安徽医学
  • 9篇中国心脏起搏...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5篇临床心电学杂...
  • 4篇介入放射学杂...
  • 4篇心血管康复医...
  • 4篇中国临床保健...
  • 3篇中国动脉硬化...
  • 3篇心电学杂志
  • 3篇安徽医药
  • 3篇THE 22...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上海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 5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9篇2007
  • 6篇2005
  • 12篇2004
  • 2篇2003
  • 8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7
  • 4篇1996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导线心房同步心室起搏器的临床应用研究
2000年
目的 :探讨单导线心房同步心室起博器 (VDD)术中、术后心房电极的感知功能特点和房室同步起搏率。方法 :术中观察心房感知电极在心房上、中、下 3个不同部位A波振幅的大小 ,和平静呼吸、深呼气、深吸气、咳嗽状态对A波振幅的影响 ,术后 3、6和 12个月观察心房感知阈值及 2 4h房室同步起搏率。结果 :心房感知阈值各期分别为 1 5±0 2、1 5± 0 3、1 4± 0 2、1 5± 0 1mV ,无显著性差异。 9例房室同步起搏率为 10 0 % ,1例为 80 % ,1例为 70 %。无一例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 ,1例出现电极导管松动致心房感知功能不良 ,再次手术得以纠正。结论 :对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VDD可提供理想的起搏方式。
徐健严激范西真丁小梅安春生刘伏元韩晓萍程欣王家森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6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方法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36例,年龄7~15岁,平均为6.7±5.3岁,男21例,女15例;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入电生理标测电极行心内电生理检查(EPS),确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性质,然后经股静脉或股动脉置入大头消融导管,标测到有效消融靶点进行放电消融。结果36例患儿消融前均诱发出室上性心动过速。确定旁路27例,其中左侧旁路12例,消融成功12例;右侧旁路15例,消融成功14例;房室结双径路9例,消融成功9例。复发4例,再次消融成功,本组手术总成功率97%。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无消融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安全和有效的。
范西真严激徐健刘伏元朱洁明安春生韩晓萍
关键词:导管射频消融儿童心动过速室上性
异搏定治疗有效的室性心动过速9例分析
1997年
对异搏定治疗有效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9例进行分析,其中5例为短联律间距室速,另4例为非短联律间距室速;呈短联律间距室速者对Ⅰ、Ⅱ、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异搏定可很快终止其发作,故宜首选异搏定;非短联律间距室速部分对利多卡因、心律平的治疗也有效,对于此类患者宜先用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时才可试用异搏定。根据本组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可能与触发活动以及钙、钾离子流折返和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刘伏元童步高陈灏珠
关键词:异搏定心动过速药物疗法
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2002年
严激王和平徐健刘伏元范西真安春生韩晓萍丁晓梅王家生顾统元
关键词:介入治疗电生理学心房扑动导管射频消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和射频导管消融的性别差异观察
2005年
目的探讨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性别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3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发作时心率和射频导管消融的相关参数。结果心动过速发作时女性心率(176.5±28.2次/min)比男性快(170.3±25.4次/min ),放电消融次数女性(3.0±1.2次)比男性(3.7±1.8次)少,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房室结折返性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组男女性年龄、消融成功率性别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女性较男性快,消融放电次数女性较男性少。
安春生严激徐健范西真刘伏元朱洁明丁小梅韩晓平顾统元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射频导管消融性别
异丙肾上腺素判定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终点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异丙肾上腺素判定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终点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7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前后作使用及不使用异丙肾上腺素自身对照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70例(95%可信区间63%~81%)可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后观察30min,心内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27例(95%可信区间19%~38%)消融前不能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再重复心内电生理检查,均能够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后观察30min,均无室上性心动过速。结论判定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的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消融终点,宜在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后再重复同样程序的刺激,并以不能诱发为指标。
安春生严激徐健范西真刘伏元韩晓萍
关键词:异丙肾上腺素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终点静脉滴注
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层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 mRNA表达下调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否伴有血管平滑肌细胞能量代谢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高脂组,在饲养的第8、16和第24周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层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兔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16周和24周组同对照组比较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24周同16周比较也明显减少。结论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随时间延长血管平滑肌细胞层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mRNA表达下调。
崇爱国刘伏元许明生李红旗严激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高脂高压联合作用使大血管中层增厚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增加
2009年
目的探讨在高脂饮食后动脉粥样硬化兔腹主动脉手术缩窄近端(高血压)与远端(低血压)血管中膜平滑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2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C组,n=10)、高脂手术组(HC组,n=10)、高脂假手术组(SH组,n=5),饲养28周后,行腹主动脉缩窄术。术后继续饲养4周,在测量腹主动脉狭窄近端与远端血管压力后获取标本。采用HE染色检测血管中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中膜平滑肌细胞数量及AngⅡ水平。结果C组与HC组血管狭窄近端血压都比远端高[血压,C组近端(72.3±13.4)比远端(54.1±11.0)mmHg,P=0.001;HC组近端(84.2±5.3)比远端(52.6±5.9)mmHg,P=0.001],HC组近远端血压差值与C组相较增加100%(32比16mmHg)。C组与HC组狭窄近端中膜厚度都比远端高[中膜厚度,C组近端(144.9±4.9)比远端(133.9±8.3)μm,P>0.05;HC组近端(204.7±8.3)比远端(140.1±1.3),P=0.001]。AngⅡ水平狭窄近端比远端高[C组(0.11±0.01)比(0.08±0.02)μm-1,HC组(0.21±0.01)比(0.15±0.01)μm-1),HC组近-远端AngⅡ浓度差也比C组多100%(0.06比0.03)。结论单纯动脉狭窄引起的狭窄近远端压力差,不是引发动脉内膜中膜肥厚,α肌动蛋白增加,血管组织内AngⅡ增加的原因。只有在高脂高压同时影响下,血管狭窄近端的中膜才比狭窄远端增厚,而且伴有组织AngⅡ水平增高。
赵胜刘伏元崇爱国孟培娜严激
关键词:高脂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伴短联律间期多形性室速的单相动作电位表现1例被引量:1
1996年
伴短联律间期多形性室速的单相动作电位表现1例刘伏元,童步高,浦寿月我们观察到1例QT间期正常,以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室早)、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为主,伴有非短联律间期室早的患者,在右心室单相动作电位检查发现短联律间期室早是由于延迟后去极(DAD...
刘伏元童步高浦寿月
关键词:室速多形性单相动作电位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2003年
目的 探讨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所选择患者均为心功能Ⅲ~Ⅳ级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60mm ,EF值 <3 5 % ,E、A峰融合 ,二尖瓣中等度以上返流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时限 >14 0ms。应用Insync 80 40三腔起搏器 ,起搏电极定位于右心耳、右心室心尖部、冠状静脉窦左侧支或侧后分支。术后以VAT方式起搏。结果 例 1随诊 6个月 ,例 2随诊 1个月 ,2例术后心功能均提高至Ⅱ级 ,EF值明显提高 (例 1,2 1%VS3 0 % ;例 2 ,2 7%VS 3 8% ) ,QRS波时限明显缩短 (例 1,2 0 0msVS 110ms ;例 2 ,180ms ;例 2 ,VS 13 0ms) ,术后经心脏超声优化A—V间期 ,90ms时E、A峰分离程度最大 ,二尖瓣返流明显减少。例 1,术后 6个月左心房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缩小。例 2 ,术后 1个月左心房 ( 4 3mmVS 3 5mm)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 92mmVS 85mm)缩小明显。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疗效满意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徐健严激刘伏元范西真黄向阳安春生王家生吴冬梅顾统元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三腔起搏器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