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香
- 作品数:49 被引量:336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密达利杀灭湖北钉螺效果的研究被引量:22
- 2006年
- 目的实验室和现场试验评价密达利(META-Li,40%四聚乙醛水乳剂)杀灭湖北钉螺的效果。方法室内:采用泥缸喷洒法、烧杯浸杀法和三角沉淀杯上爬法,用敲击法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浓度密达利对湖北钉螺的杀灭和抑制上爬作用。现场:选择安徽省芜湖县草滩进行现场喷洒试验,密达利剂量为1、2和4g/m2,设氯硝柳胺药物对照剂量为1g/m2和清水空白对照组,观察施药后3、7和15d检查钉螺存活情况。结果室内喷洒试验:24、48和72h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0.78、0.44和0.46g/m2;室内浸杀试验:24、48、72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4.4、27.4和24.8mg/L;24h抑制钉螺上爬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5.86mg/L。现场喷洒试验:密达利2g/m2喷洒后7d钉螺死亡率大于90%,灭螺效果和氯硝柳胺1g/m2相当(P>0.05)。结论密达利室内及现场喷洒灭螺效果明显,有抑制钉螺上爬作用。
- 朱丹周晓农张世清张功华刘和香吕大兵蔡国英倪全珍操治国吴维铎
- 关键词:密达利钉螺杀螺剂
- 中国大陆福寿螺种群遗传学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通过遗传标记分析中国大陆福寿螺种群结构特点,为研究其侵入途径和扩散模式提供基础。方法利用CO I基因扩增引物对中国大陆60个采集点的581个福寿螺标本进行遗传学分析。利用DnaSP 5.10.01进行单倍型多样性和核酸多样性分析,并通过Network 4.2.0.1进行单倍型网络分析。综合GenBank上可利用的福寿螺单倍型和本研究获得的单倍型进行进化关系分析,了解中国大陆福寿螺的进化地位。结果共获得556条有效序列,分属25个单倍型,其中6个单倍型频率较高,占整个样本的96.0%。进化分析表明我国存在Pom cea canaliculata和P.insula-rum2个种。P.insularum单倍型与国外报告类型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中国大陆福寿螺种群结构复杂,可能有多种来源和扩散模式。
- 吕山张仪刘和香胡铃柳伟刘琴李石柱胡薇Jurg Utzinger周晓农
- 关键词:福寿螺种群遗传学COI基因
- 子一代实验室钉螺细胞色素c氧化酶I、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了解钉螺子一代 (F1)实验室钉螺群 (湖北钉螺湖北亚种 )内的遗传变异。 方法 实验室饲养的F1钉螺 ,单个抽提基因组DNA ,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细胞色素b(Cytb)基因并测序 ,用GENETYX MACver .9软件进行同源排序、DNA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同时与GenBank相同基因序列比较。 结果 实验室螺群内 ,COI基因差异为 12 .2 % ,94个氨基酸发生变化。Cytb基因差异 6.4% ,有 2 5个氨基酸发生变化。湖北亚种与滇川亚种COI基因序列差异率为 13 .5 %。与GenBank中湖北钉螺滇川亚种Cytb基因序列比较 ,差异为 13 .6% ,在 2 0 3个氨基酸中 6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结论 F1实验室钉螺群内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均发生变异。
- 张仪Yamasaki Hiroshi刘和香冯婷冯正
- 关键词:湖北钉螺细胞色素C氧化酶子一代CYTB基因细胞色素B基因
- 三种方法检测福寿螺肺囊内广州管圆线虫效果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3
- 2007年
- 目的比较肺检法、匀浆法和酶消化法检测福寿螺肺囊内广州管圆线虫的效果,以寻找快捷检测方法。方法将60只实验室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均分2组,分别解剖成螺肺囊与肌肉两部分。镜检两组螺肺囊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节数,用匀浆法和酶消化法分别检测螺肺囊中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效果。酶消化法同时检测福寿螺肌肉内幼虫数,分析螺肺囊与肌肉内幼虫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肺检法、匀浆法和酶消化法等3种方法检测螺肺囊内幼虫的灵敏度依次为96.7%、93.4%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9,P>0.05)。肺检法的检测速度明显快于匀浆法与酶消化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82,P<0.01);螺肺囊与肌肉组织内的幼虫数呈正相关(r=0.847,P<0.01)。结论肺检法的检测效果与匀浆法和酶消化法相似,但其检测速度更快,适合现场大规模螺体广州管圆线虫的定性筛查。
- 刘和香张仪吕山朱丹王显红胡铃周晓农
-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福寿螺
- 上海市医学贝类物种组成及其分布
- 2015年
- 目的调查上海市医学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方法于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根据水系分布特点,对上海市嘉定、青浦、宝山、闵行、松江、金山、崇明岛和浦东新区等8个区(县)各类生境进行现场抽样调查,采集医学贝类标本。所获标本经形态学鉴定分类,并对物种组成、生境及区系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标本5 211只,经鉴定隶属于2纲14科18属,共计25种,包括湖北钉螺指名亚种、小管福寿螺、纹沼螺、长角涵螺、尖膀胱螺、小土蜗和尖口圆扁螺等。崇明、金山、浦东和青浦等区(县)物种相对较多,分别为22、22、21种和20种。生境分析显示河流和沼泽地物种分布最多,均为14种。区系分析表明上海市医学贝类以广布种和东洋界种类为主。结论上海市淡水腹足类物种相对匮乏,但多可作为中间宿主传播相关寄生虫病,应加强监测工作。
- 郭云海吕山顾文彪刘和香吴缨张仪
- 关键词:物种组成形态学鉴定区系中间宿主
- 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7
- 2006年
-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PCR方法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方法。方法从美国生物信息中心GenBank中获得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III期幼虫(L3)cDNA特异性片断,应用美国DNASTAR公司Lasergene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TRIzol一步法抽提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性L3和大瓶螺总RNA,按RT-PCR试剂盒提供方法进行PCR扩增。结果用RT-PCR方法能检测出阴性与感染性螺,其最低检出的总RNA量相当于1条广州管圆线虫L3;将阴性大瓶螺总RNA与感染期幼虫总RNA不同浓度混合,PCR法可检测出肉眼能分辨的电泳条带相当于总RNA浓度为128pg。此方法可以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III期幼虫RNA的最低值为105pg。结论建立了PCR检测大瓶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方法。
- 张仪周晓农刘和香吕山李莉莎林金祥李友松
- 关键词:PCRCDNA广州管圆线虫幼虫
- HL杀灭湖北钉螺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实验室和现场试验评价HL杀灭湖北钉螺的效果。方法实验室采用泥缸喷洒法、烧杯浸杀法和三角沉淀杯上爬法,观察不同浓度HL对湖北钉螺的杀灭和抑制上爬作用。选择在安徽省芜湖县草滩进行现场喷洒试验,HL剂量分别为40、80、120g/m2,以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2g/m2)为药物对照,另设清水为空白对照组,施药后3、7和15d检查钉螺存活情况。结果泥缸喷洒24、48和72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69、117、65g/m2。烧杯浸杀24、48和72h的LC50分别为115.4、10.6和9.9mg/L;24h抑制钉螺上爬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55.8mg/L。现场使用80g/m2HL喷洒15d钉螺死亡率为84%,40g/m3HL浸杀3d钉螺死亡率为80%。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2g/m2喷洒15d钉螺死亡率为91%,2g/m3浸杀3d钉螺死亡率为100%。结论HL室内及现场对钉螺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 朱丹张仪刘和香张功华张世清操治国吴维铎李文新许学年
- 关键词:HL湖北钉螺植物杀螺剂
- 苦楝叶对钉螺酶组织化学的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钉螺经苦楝叶浸提液浸泡后,检测其体内三磷酸腺苷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探讨苦楝叶杀螺机制。方法经苦楝叶浸提液处理48h的钉螺,冰冻切片,使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检测4种酶活性的变化,实验设未经药物处理对照组。结果实验组钉螺头足部和消化腺的Ca2+-ATPase灰度值分别为0.197±0.059和0.233±0.037,与对照组0.298±0.041和0.413±0.0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6和8.594,P<0.05);实验组钉螺头足部肌纤维的SDH灰度值为0.152±0.038,与对照组0.228±0.0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7,P<0.05);实验组钉螺神经中枢、足部和心脏的NOS灰度值分别为0.616±0.064、0.431±0.043和0.716±0.058,与对照组分别为0.514±0.049、0.302±0.042和0.503±0.04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833、6.125和8.608,P<0.05)。结论经苦楝叶浸提液处理的钉螺NOS水平升高Ca2+-ATPase和SDH水平下降。因此推测钉螺苦楝叶杀螺机制可能是NOS升高增加了钉螺头足部NO的含量,从而抑制头足部有氧呼吸,降低钙泵的活性,引起钙超载,诱导细胞凋亡,最终导致钉螺死亡。
- 顾文彪张仪夏尚光吕山朱丹吴缨刘和香王龙杰
- 关键词:苦楝钉螺酶组织化学三磷酸腺苷酶琥珀酸脱氢酶
- 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比较我国大陆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多态性。方法在种群遗传学研究基础上,选取7条雌虫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根据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已知序列(GQ398121)设计12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和拼接。利用多种生物学软件对测定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基因定位、结构图绘制、核苷酸及变异位点分析、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获得5个不同遗传类型的线粒体基因组。这些基因组的大小相似、结构相同,即13491~13502对碱基,含12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较大的非编码区。上述基因紧密地排列在同一条DNA链上,并具有相同的转录方向。通过对这些基因组的比对发现,变异位点745个,占整个基因组的5.5%。其中,缺失/插入突变59个,碱基颠换105个,碱基转换581个。这些突变位点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线粒体基因组中。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位点,为构建种内鉴别诊断技术提供了基础。
- 吕山张仪郭云海刘和香周正斌蒋明顾文彪
-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基因组
- 上海市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类分布及感染现状抽样调查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调查上海市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类的种类、分布和感染现状。方法于2012年8月-2014年10月,在上海市嘉定、青浦、普陀、宝山、杨浦、闵行、松江、金山、崇明和浦东新区等10个区县现场开展了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类的调查。采用肺检法和匀浆法剖检采集的螺类,计算感染率。结果共采集螺类标本1 074只,经形态学鉴定,隶属于8科10种,其中小管福寿螺133只、褐云玛瑙螺25只、中国圆田螺183只、铜锈环棱螺78只、尖膀胱螺349只、椭圆萝卜螺224只、同型巴蜗牛45只、中华灰巴蜗牛32只、黄蛞蝓2只和双线嗜黏液蛞蝓3只。其中褐云玛瑙螺为市场销售,野外未见分布;而小管福寿螺在青浦区金泽镇发现野外自然种群。病原学检测未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螺类。结论上海地区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螺类,但对小管福寿螺应加强相应的监测工作。
- 郭云海吕山顾文彪刘和香吴缨张仪
-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