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畅

作品数:18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腰椎
  • 3篇髓核
  • 3篇椎间盘
  • 2篇血管
  • 2篇摘除
  • 2篇术后
  • 2篇术前
  • 2篇髓核摘除
  • 2篇突出症
  • 2篇椎管
  • 2篇椎间孔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 2篇弥散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表观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机构

  • 13篇安徽医科大学...
  • 5篇安徽省立医院

作者

  • 17篇刘畅
  • 4篇董福龙
  • 4篇季学兵
  • 4篇张银顺
  • 4篇申才良
  • 3篇王万勤
  • 3篇杨庆国
  • 3篇章仁杰
  • 3篇刘斌
  • 3篇钱军
  • 3篇陶晖
  • 3篇李伟
  • 2篇宁金龙
  • 2篇朱飞
  • 2篇吕洋
  • 1篇曹云
  • 1篇李杨
  • 1篇王海宝
  • 1篇阮厚鑫
  • 1篇周骏

传媒

  • 4篇颈腰痛杂志
  • 4篇中国CT和M...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安徽医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华眼外伤职...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声心动图与CTA对主动脉夹层诊断价值的分析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及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自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经手术确诊的51例主动脉夹层病例,术前均做过超声心动图及CTA检查的病例进行分析,评价两种影像检查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本组51例患者中,De BakeyⅠ型的病例有14例,De BakeyⅡ型的病例有4例,De BakeyⅢ型的病例有33例。超声心动图对所有病例的检出率是90.2%(46/51),而CTA对所有病例的检出率是96.1%(49/5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漏诊的5例病例中,1例是De BakeyⅠ型,4例是De BakeyⅢ型;CTA漏诊的2例病例均是De BakeyⅡ型的。结论心脏超声及CTA检查作为两个独立的检查手段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将两者联合使用必将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治疗参考。
王堂娟吕洋陈娟刘畅季学兵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主动脉夹层
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治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总结手指血管球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5月在该院治疗的17例手指血管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瘤体切除术,并随访9个月至5年8个月。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2周,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指疼痛程度的前后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组患者术前VAS为(7.82±1.74)分,术后2周,1、3、6个月VAS分别为(1.00±1.32)、(0.59±1.12)、(0.53±0.94)、(0.35±0.70)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无新发指甲畸形及瘤体复发。1例患者于术后第4年同一手指其他部位新发一肿物,无疼痛不适,未行手术治疗。结论基于典型的临床特点、临床检测方法,手指血管球瘤可以被明确诊断。当临床症状不明确时,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超声、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指血管球瘤。血管球瘤手术切除效果理想,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及复发率。
黄文停朱飞宁金龙刘畅邓嘉彬李杨
关键词:血管球瘤
椎间孔镜手术与等离子联合胶原酶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低温等离子联合胶原酶髓核消融术2种手术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组(A组)和低温等离子联合胶原酶髓核消融术治疗组(B组),每组患者36例,比较分析A组和B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手术疗效评估。结果A组和B组术后1周[A组(3.39±1.29)分,B组(4.00±1.62)分]、术后1个月[A组(2.19±0.86)分,B组(2.56±0.97)分]、术后3个月[A组(1.81±0.98)分,B组(2.25±1.00)分]、术后6个月[A组(1.36±0.64)分,B组(1.94±0.89)分]、术后12个月[A组(1.08±0.77)分,B组(1.69±0.79)分]与术前[A组(6.75±1.20)分,B组(7.00±1.17)分]相比,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低温等离子联合胶原酶髓核消融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二者相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远期效果更优。
赵龙张荣宜刘畅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分析12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增强表现等,以同期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2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共17个病灶,腮腺后下象限14个(82.35%);与对照组比较,发病部位有显著性差异(P<0.05)。腮腺腺淋巴瘤增强后动脉期CT值增幅的平均值为50 Hu,而腮腺多形性腺瘤增强后动脉期CT值增幅的平均值为14 Hu,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CT发现腮腺后下象限病灶,边界光整,内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实性部分有明显强化,诊断时应首先考虑腮腺淋巴瘤可能。
刘畅刘斌李小虎王万勤
关键词:腺淋巴瘤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定位腰椎管狭窄责任节段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技术(diffusion tensor technique,DTI)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责任节段定位方面的可行性,进而探讨其指导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手术方案制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0月于本院收治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受检者均行DTI及常规MRI检查,对患者神经根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进行测量和统计学比较,验证既往研究结论。试验组患者依据DTI参数及神经根纤维束成像结果认定责任节段,对照组根据常规MRI和临床经验认定责任节段,两种方法认定责任节段数量进行比较,并分组根据不同认定结果进行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应用腰椎JOA评分以及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Back pain,VAS-BP)、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Leg pain,VAS-LP)评估手术疗效,对比评价DTI在指导手术责任节段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定位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责任节段方面,纳入病例可疑受累神经根的FA值明显低于其他节段神经根,ADC值则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认定责任节段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依据不同的责任节段认定方案进行手术治疗后,JOA、VAS评分均可见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相较于常规MRI,可通过量化手段对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中腰骶神经根的受压情况进行更精准的评估,对于指导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适徐鹏葛鹏王海宝申才良刘畅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
脊髓型颈椎病术前及术后脑皮质重构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术前和术后脑皮质功能性激活的情况,探讨手术对功能恢复中脑皮质重构的影响。方法依据诊疗常规对试验组19例患者行颈椎管减压手术。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对试验组进行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 JOA)评分评估,并同时行脑功能和常规磁共振扫描。19例对照组也进行相同范式的脑功能和常规磁共振。所有对象的脑功能磁共振动作任务为右手敲指运动。试验组的数据和图像按照采集时间分为术前组和术后组,并进行脑功能数据分析。结果术后组m JO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01)。术前组激活体积(VO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组VOA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组仅在左侧中央前回可探及激活信号,术后组在左侧中央后回、前运动和辅助运动区可探及激活信号,右侧部分皮质也可探及少量激活信号。术后组m JOA上肢运动和感觉评分的提高程度与左侧运动和感觉皮质VOA的降低程度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 CSM患者发生脑皮质重构,引起感觉和运动功能激活区域的扩大和移位。颈椎管减压术后的脑皮质重构变化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关。手术治疗可能促进了产生代偿性作用的皮质重构。
刘畅董福龙申才良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功能磁共振椎管减压术
脑胶质瘤瘤体及瘤周MRS、ADC值与p53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瘤体与瘤周水肿区的相关代谢物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物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集脑胶质瘤病人30例,术前均行常规MR扫描、1H-MRS及DWI扫描,术后对瘤体及瘤周组织进行p53基因突变表达的检测;对比分析瘤体及瘤周感兴趣区主要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比值及ADC值与相应肿瘤组织p53基因突变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胶质瘤瘤体及瘤周Cho/NAA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呈正相关(r=0.621,P=0.012;r=0.421,P=0.022);胶质瘤瘤体Cho/Cr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呈正相关(r=0.901,P=0.019);(2)胶质瘤瘤周水肿区Cho/Cr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不相关(P=0.431);瘤体及瘤周NAA/Cr比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均不相关(P=0.912,P=0.742)。(3)胶质瘤瘤体ADC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呈负相关(r=-0.792,P=0.014);瘤周ADC值与p53基因突变表达表达不相关(P=0.291)。结论 DWI检查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均可以准确反应脑胶质瘤p53基因突变表达的情况,其中Cho/NAA比值的诊断价值最高,应用这些指标可以准确的评价胶质瘤恶性基因突变表达的生物学行为。
刘畅季学兵王堂娟
关键词:表观弥散系数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53
血清浓度对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 :体外观察、研究不同血清浓度对人正常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MSCs)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先天性脊柱侧凸矫形患者手术切除的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为Ⅰ级或Ⅱ级),体外分离培养NPMSCs并传代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P3代细胞的表型[CD105、CD90、CD73、CD45、CD34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进行检测,并观察其向成骨、成脂和成软骨诱导分化能力。取P3代NPMSCs在无血清(0%)及含有5%和10%体积浓度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分别对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检测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 (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Oct4)、Nanog、Jag1、Notch1干性基因和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 (SRY related HMG box-9,SOX-9)的表达量。结果:从正常髓核组织中分离培养的细胞呈纺锤状、贴壁生长,可体外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高表达CD73(98.9%)、CD90(97.9%)、CD105(98.9%),低表达HLA-DR(3.11%)、CD34(1.83%)、CD45(1.19%),且可以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及类软骨细胞分化。根据国际干细胞治疗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ellular Therapy,ISCT)评定标准,分离培养的细胞为NPMSCs。随着FBS浓度的降低,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而且可以显著延长G1期时长(P<0.05)。QRT-PCR结果显示:随着FBS浓度的下降,干性基因(Oct4、Nanog、Jag1、Notch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Ⅰ型胶原相对表达量增加,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的相对表达量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浓度降低可显著抑制NPMSCs细胞增殖、干性基因及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
张华韩乐天汪子玉李洁刘畅张银顺陶晖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胎牛血清生物学活性
3D-FIESTA联合3D-TOF-MRA成像技术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分析高场3T磁共振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技术联合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3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三叉神经痛病人资料纳入研究,术前均行3D-FIESTA联合3D-TOF-MRA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图像进行三叉神经和血管关系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3例中术前MRI诊断和术中金标准诊断动脉血管压迫阳性分别是52例(82.5%)和55例(8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其中术前MRI判读压迫40例,接触9例,可疑接触3例,责任血管包括来自小脑上动脉的21例(40.38%),小脑前下动脉的12例(23.07%),小脑后下动脉6例(11.53%),椎-基底动脉的8例(13.56%),三叉神经周围有明确的血管影但来源不明的5例(9.61%)。术中发现,23例(41.82%)责任血管来自小脑上动脉,14例(25.46%)来自小脑前下动脉,5例(9.09%)来自小脑后下动脉,9例(16.36%)来自椎-基底动脉的,4例(7.27%)来自无名血管的压迫。对照手术结果,63例中,术前MRI结果(责任血管判定错误或阴性)与术中诊断不符15例(23.81%),术前无压迫而术中表现为小脑上动脉压迫3例(4.76%),小脑后下动脉1例(1.59%),椎-基底动脉2例(2.17%),静脉压迫或蛛网膜粘连4例(6.35%),其余5例(7.94%)为责任血管判定不符。结论:利用高场3T磁共振的3D-FIESTA技术联合3D-TOF-MRA成像结合多方位重组技术可以清晰分辨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帮助微创手术治疗提供精准的影像学依据,但是受部分容积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责任血管的认定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汪红梅吕洋邱俊罗艺刘畅陈传玉季学兵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血管压迫血管造影术
后路松解椎间支撑植骨对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评价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后路松解椎间支撑植骨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松解椎间支撑植骨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2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估,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侧弯Cobb角。结果患者术前侧弯Cobb角平均26.0°(15-41°),术后侧弯矫正率平均70.8%;随访时间(23.2±5.7)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败、松动等,侧弯矫正度无明显丢失;术前ODI指数和VAS评分分别为(61.0±11.7)%和(5.9±1.5)分,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和VAS评分分别为(18.9±4.0)%和(1.1±0.8)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后路松解椎间支撑植骨对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明显,能较好地重建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改善其功能障碍,缓解疼痛。
张银顺陶晖董福龙钱军李伟章仁杰刘畅杨庆国申才良
关键词:后路松解支撑植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