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赛云

作品数:17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肝炎
  • 6篇基因
  • 5篇乙型
  • 5篇病毒
  • 4篇乙型肝炎
  • 4篇细胞
  • 3篇多态
  • 3篇米夫
  • 3篇耐药
  • 3篇耐药株
  • 3篇结核
  • 3篇拉米夫定
  • 3篇拉米夫定耐药
  • 3篇拉米夫定耐药...
  • 3篇基因型
  • 3篇肝炎病毒
  • 3篇肝组织
  • 3篇HBV
  • 3篇病理
  • 2篇蛋白

机构

  • 15篇深圳市第三人...
  • 2篇广东医学院
  • 2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7篇刘赛云
  • 14篇王敏
  • 6篇周伯平
  • 5篇乐晓华
  • 5篇徐六妹
  • 5篇李兵
  • 4篇张明霞
  • 3篇王召钦
  • 3篇陈心春
  • 3篇蒋强
  • 3篇韩红星
  • 3篇程文兵
  • 2篇余志勇
  • 2篇唐蔚
  • 2篇彭劲甫
  • 2篇林巧
  • 2篇骆子义
  • 2篇苟继周
  • 2篇张香梅
  • 2篇李美忠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海南医学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BV对肝内TGF-β1蛋白表达和人肝星状细胞系LX-2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HBV对肝内TGF-β1蛋白表达及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照组(HBV阴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组织内TGF-β1的表达;采用细胞培养、Western blot、MTT和Transwell实验体外观察HBV对LX-2细胞形态及活性的影响。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组织内TGF-β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4.2268、P=0.000);在慢性乙型肝炎组,TGF-β1在肝纤维化处于S1~S2期的肝组织内表达较高,与肝纤维化S3~S4期肝组织内的表达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6.9107、P=0.000)。HBV可引起LX-2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并增加其增殖和运动迁移能力。结论 HBV主要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形成的早期阶段发挥作用。HBV感染可引起肝组织内TGF-β1蛋白表达增加和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的形态改变和活性增强。
张香梅乐晓华徐六妹苟继周张明霞王敏唐奇远刘赛云何清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
97例丙肝患者的T细胞亚群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丙肝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结果,对于了解病情的发展、治疗、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应用流式细胞仪对97例丙肝患者及54例健康人的CD3,CD4,CD8进行了检测,分析其免疫功能水平在临床上的意义。现将研究结果报道...
王敏张明霞蒋强刘赛云
关键词:丙肝患者免疫功能细胞亚群感染者
文献传递
基因芯片高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株及对其突变热点的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通过大规模、多位点检测深圳地区拉米夫定耐药株,进一步了解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各种分布状况。 方法 用基因芯片法对552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得出192份拉米夫定耐药突变标本,再对192份耐药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192份耐药标本中,191份YMDD突变,124份528位点突变,9份555位点突变。YMDD突变中88%为:YVDD、528位点同时突变;YIDD单独突变;YIDD、528位点同时突变。YMDD突变密码子91%为:GTG、ATT;9%为:ATA、ATC。 结论 552位点(YMDD)突变为核心突变,528、555位点的突变为协同突变。YVDD突变总是与528位点同时出现;YIDD突变则表现为多样化。YMDD突变密码子约有9%为少见密码子ATA、ATC,这可能是传统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YMDD突变阳性率较低的原因。
李兵周伯平彭劲甫陈立炎李丽雄王召钦王敏刘赛云蒋小玲
关键词:基因芯片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株基因突变
AFP、AFP-L3和PIVKA-Ⅱ在肝细胞癌临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330例肝病患者,其中包括110例慢性乙肝患者、110例肝硬化患者和110例肝细胞癌患者,采集患者血清,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AFP和PIVKA-Ⅱ水平;用亲和吸附离心柱法分离血清AFP-L3,再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AFP-L3水平。结果肝细胞癌组患者AFP、AFP-L3及PIVKA-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P<0.0001)和肝硬化组(P<0.0001)。单独诊断HCC时,ROC分析显示,AFP、AFP-L3和PIVKA-Ⅱ的AUC分别为0.913(0.871~0.946)、0.881(0.834~0.928)、0.850(0.796~0.905),AFP诊断性能最佳。当AFP临界值为11.81 ng/mL时,诊断肝癌的灵敏度为88.18%,特异性为80.91%;当AFP-L3比值临界值为1.215 ng/mL时,灵敏度为84.55%,特异性为89.09%;当PIVKA-Ⅱ临界值为51.81 mAU/mL时,灵敏度为73.64%,特异性为94.55%。联合检测诊断HCC时,联合指标检测同时阳性的特异性比单指标检测肝癌的特异性提高,联合检测任一阳性时的灵敏度比单指标检测肝癌的灵敏度提高。大部分组合间的AUC增加至0.95以上。结论PIVKA-II、AFP-L3、AFP是诊断HCC的有效生物标志物。与单独分子检测诊断HCC相比,其组合大部分可以提高诊断性能。
彭亚柏程文兵朱秀云刘赛云王敏蔡侃儒张明霞刘甲野
关键词: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肝细胞癌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BV抗原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活检组织中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核心抗原(HBcAg)表达强度及表达方式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组织中HBsAg和HBcAg的表达水平,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血清中的HBV DNA的含量。对肝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结果 肝组织中的HBsAg表达强度和表达方式与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和血清乙肝病毒载量均无相关性(P〉0.05)。HBcAg表达强度与炎症分级无相关性(r=-0.02,P〉0.05);与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r=-0.28,P〈0.01);与血清乙肝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53,P〈0.01)。HBcAg表达方式与炎症分级为负相关(r=-0.27,P〈0.01),其中浆型组炎症活动度分级高于核型组和混合型组(P〈0.01),混合型组高于核型组(P〈0.01)。HBcAg表达方式与纤维化分期亦呈较弱的负相关(r=-0.23,P〈0.01)。其中浆型组纤维化分期高于核型组和混合型组(P〈0.05)。HBcAg表达方式与血清乙肝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22,P〈0.01)。结论 区分肝组织中的HBsAg表达强度和表达方式无益于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的程度,而检测肝组织中的HBcAg则有助于临床抗病毒治疗。
乐晓华陈心春林巧李美忠王敏刘赛云余志勇周伯平
关键词:病毒载量病理学
结核患者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意义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通过检测肺结核(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来探讨其在结核病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原发型肺结核患者组(92例)、正常对照组(54例)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标记:CD3、CD4、CD8。结果肺结核病患者血清中CD8水平明显增高,CD3、CD4、CD4/CD8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亚群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分布失衡,可能与疾病的发展相关。
王敏蒋强刘赛云程文兵张明霞
关键词:结核T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术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AT2基因型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汉族人中NAT2基因分布特征,为开展NAT2基因与肿瘤相关性研究和药物代谢性疾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DNA浓度为40ng/μl的标本进行1×10^0、1×10^1×10^2、1×10^3、1×104倍比梯度稀释,以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AT2基因的灵敏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TaqMan探针技术检测554名深圳汉族健康人NAT2基因282、341、481、590和857突变位点,并进行基因分型。同时用直接测序法对47名健康人标本进行平行检测,以验证和评价荧光定量PCR检测NAT2基因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经倍比梯度稀释试验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AT2基因的灵敏度可精确至10^-4ng/μ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从554名深圳汉族人中检出NAT2^*4、*5、*6、*7、*11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4.6%(358/554)、6.3%(35/554)、25.3%(140/554)、30.0%(166/554)、0.6%(3/554)。主要基因型NAT2*4/*6、*6/*7、*13/*13或*12/*12或*4/*4、*4/*7、*7/*13、*12、*6/*13(*12)频率依次为12.3%(68/554)、8.3%(46/554)、7.6%(42/554)、40.5%(224/554)、8.1%(45/554)、7.2%(40/554)、5.6%(31/554),7种基因型约占总基因型的89.6%(496/554)。深圳地区汉族人中NAT2基因主要等位基因为*4、*6、*7、*13,表型以快乙酰化型和中间型为主,分别占40.5%(224/554)、46.7%(259/554),慢乙酰化型仅占12.8%(71/554)。用荧光定量PCR和直接测序法平行检测47名健康人NAT2基因,与直接测序法比较,检测282、341、481、590、857位点的敏感度分别为88.2%(30/34)、87.5%(7/8)、80.0%(4/5)、100.0%(22/22)、93.8%(15/16),特异度分别为100.0%(13/13)、94.9%(37/39)、100.0%(42/42)、96.0%(24/25
骆子义邬宇美彭劲甫张红梅李兵刘赛云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
HBVDNA定量与HBVM及病理关系的探讨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血清HBVDNA水平与HBV标志物 (HBVM )表现模式、肝功能状态、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 :对 467例乙肝肝炎病毒单纯感染的患者进行HBVDNA定量检测 ,同时检测其他乙型肝炎病原学标志物及肝功能 ,并对其中 80例患者进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 :血清HBVDNA水平与HBVM表现模式有关 ,HBsAg与HbeAg的存在影响HBVDNA水平变化。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与HBVDNA水平无明显相关。 80例患者HBVDNA定量与肝脏病理学分析 ,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相关。结论 :HBVDNA定量检测特异性强 ,灵敏度高 ,与HbeAg阳性有明显相关 ,是乙型肝炎诊断和观察抗病毒治疗的一项可靠的判断指标。
王敏乐晓华王辉徐六妹王火生刘赛云周伯平
关键词:HBVDNA定量HBVM病理乙型肝炎丙氨酸转氨酶肝脏病理
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性非整联蛋白同源物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2009年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性非整联蛋白同源物(DC—SIGNR)外显子4基因颈区重复序列的遗传多态性分布,探讨DC-SIGNR基因多态性与HCV病毒基因分型及HCV载量的关系。方法采用PCR结合DNA测序对268例丙型肝炎患者DC-SIGNR重复序列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和测序分析;同时检测患者的HCV病毒载量及HCV病毒基因分型。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法。结果DC—SIGNR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与HCV基因分型的相关性不显著。HCV载量携带7等位基因的患者为(4.6722±1.9766)log10拷贝/ml,携带9等位基因的患者为(5.3073±1.6795)log10拷贝/ml,P=0.0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基因型的患者HCV载量水平为(4.5974±2.0067)log10拷贝/ml,9/7基因型的患者组为(5.2771±1.8587)log10拷贝/ml,P=0.0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HCV更易与携带较长DC—SINGR等位基因的患者结合。结论DC—SIGNR遗传多态性可能与HCV在个体内的复制有关,但与HCV基因分型不相关。
王敏韩红星陆坚刘赛云蒋强
关键词: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丙型基因型
DC-SIGN和DC-SIGNR外显子4在中国结核患者中的遗传多态性
2011年
目的探讨DC-SIGN和DC-SIGNR外显子4在中国结核患者中是否存在遗传易感性。方法采用PCR结合DNA测序对227例结核患者和520例健康人群的DC-SIGN和DC-SIGNR外显子4重复序列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和测序分析。结果 DC-SIGN外显子4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在结核患者和健康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IGNR外显子4等位基因的频率差异也无计学意义(P>0.05);但6/6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结核患者和健康人群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SIGN外显子4遗传多态性与结核感染易感性无明显相关;6/6基因型DC-SIGNR外显子4在结核患者中的分布频率较高,可能与结核感染的易感性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王敏韩红星钟菊珍刘赛云王辉
关键词:外显子结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