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金

作品数:14 被引量:38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小鼠
  • 3篇黄鳝
  • 3篇寄生
  • 3篇寄生虫
  • 2篇稻谷
  • 2篇多态性
  • 2篇转BAR基因
  • 2篇抗除草剂
  • 2篇基因
  • 2篇寄生虫感染
  • 2篇安全性评价
  • 2篇肠道
  • 2篇除草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含量
  • 1篇毒性
  • 1篇多态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功能衰竭
  • 1篇心血管

机构

  • 12篇湖南师范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湖南文理学院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刘金
  • 11篇颜亨梅
  • 6篇孙艳波
  • 6篇黄毅
  • 3篇富丽娜
  • 3篇段妍慧
  • 3篇曾伯平
  • 2篇王文彬
  • 1篇孙继英
  • 1篇吴秀山
  • 1篇邱冬梅
  • 1篇夏灿玮
  • 1篇谭昭君
  • 1篇黄婷
  • 1篇汪波
  • 1篇李冉林
  • 1篇邓志伟
  • 1篇夏琼
  • 1篇张艳阳
  • 1篇黄欣怡

传媒

  • 4篇湖南师范大学...
  • 3篇生命科学研究
  • 2篇动物学杂志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杂交水稻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AT酶长期胁迫下小鼠遗传多态性的变化被引量:1
2013年
为探测PAT酶长期胁迫下小鼠遗传多态性的变化,应用AFLP技术对饲喂转Bar基因抗除草剂稻谷子二代( F2)小鼠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36只体重18~22 g的F2代小鼠分为实验组( Z2)和对照组( C2),分别饲喂转Bar基因稻谷Bar68-1和非转基因稻谷D68.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小鼠,雌雄各半.6对引物组合扩增出108个AFLP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25.9%.在聚类图上Z2组肝脏和小肠样品与C2组肝脏和小肠样品有微小差异,但差异不明显.结果表明,PAT对小鼠肝脏和小肠的DNA多态性没有明显影响.
刘金黄毅孙艳波颜亨梅
关键词:小鼠安全性评价多态性
利用果蝇心功能衰竭模型筛选1号染色体缺失系
2009年
目的心血管疾病与心脏心律失常和心功能衰竭有关,筛选心功能衰竭相关基因能为深入阐明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果蝇是经典的模式动物,通过心功能衰竭果蝇模型来大规模筛选果蝇不同染色体上与心功能衰竭发生相关的基因,利用该模型结合生物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果蝇第1号染色体上53个缺失系与心功能衰竭发生的关系,鉴定出9个缺失系有比较显著的心功能衰竭现象,表明它们与心功能衰竭的发生有关。
李冉林邓志伟夏琼张艳阳彭向文唐旻刘金吴秀山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转Bar基因稻谷对小鼠肝功能若干参数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对SPF级昆明小鼠喂食含量分别为20%、40%、60%转抗除草剂(Bar)基因稻谷,繁殖F1、F2代,并持续观察F1、F2代小鼠的日常行为、肝脏器官指数及血液生化指标,研究了转抗除草剂Bar基因稻谷对小鼠肝功能若干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转Bar基因稻谷喂养并未对小鼠日常行为产生明显影响。F1、F2代供试小鼠各剂量的转基因组与常规对照组小鼠肝脏器官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F1代小鼠中A组和C组的白/球比、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的白/球比、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碱性磷酸酶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F2代小鼠中A、B、C组白/球比、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5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F1、F2代A、B、C组的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3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试验处理及时间内,与对照常规稻谷相比,用转基因稻谷喂养小鼠对其肝脏功能基本无影响。
段妍慧富丽娜黄毅孙艳波刘金颜亨梅
关键词:小鼠肝功能血液生化指标
寄生虫感染对黄鳝肠道pH值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测定并比较了不同感染强度的黄鳝前、中、后肠道的pH值,发现感染新棘衣棘头虫[Pallisentis(Ne-osentis)celatus]的黄鳝肠道pH值随寄生虫的增多而减小,而感染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sp.)的黄鳝肠道pH值变化不明显.
刘金王文彬颜亨梅曾伯平
关键词:黄鳝寄生虫PH值
转Bar基因稻谷对小鼠(Mus musculus)肠道菌群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选取6周龄、雌雄各半、体重18~22 g的SPF级昆明小鼠(Mus musculus)100只袁随机分成5组袁每组4个重复袁每个重复5只小鼠。分别用含量为40%和60%的转Bar基因稻谷Bar68-1和非转基因稻谷D68日粮喂养小鼠袁亲代小鼠饲养180 d后开始繁殖子一代(F1)袁每代小鼠饲养180 d。在180 d后分别从亲代和子一代每组随机抽取5只小鼠袁提取肠道内容物基因组DNA袁利用细菌通用引物对细菌16S r DNA的V3区序列进行PCR扩增袁并将扩增产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研究显示袁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相似性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曰肠道主要优势菌群相同。结果表明袁转Bar基因稻谷对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不明显。
刘金黄毅孙艳波颜亨梅
关键词:肠道菌群小鼠
山西4种鸮形目鸟类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
2017年
本研究于山西吴城地区对4种鸮形目鸟类的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旨在积累该地区鸮形目鸟类的生态学基础资料。利用样线法记录迁徙时间,并收集繁殖季栖息地、巢卵特征的数据资料;利用食团内容物分析法分析食性。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红角鸮、长耳鸮、短耳鸮的迁徙具有相似特点,均是北迁持续期时间短、间隔时间长,南迁持续期时间长,间隔时间短。红角鸮与纵纹腹小鸮在巢址选取、育雏行为等方面存在差异,营巢地更接近居民区的纵纹腹小鸮的繁殖成功率相对较高。4种鸮形目鸟类均以小型哺乳类和鸟类为主要食物,此外也取食少量昆虫和部分家畜、家禽。不同物种之间需求的重叠会导致种间竞争的增加,考虑到鸮形目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偏低的种群数量,应对其加以关注并实施保护。
王俊田刘金
关键词:迁徙繁殖食性
转Bar基因抗除草剂稻谷对小鼠致敏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为研究转Bar基因抗除草剂稻谷是否具有致敏性,采用SDAP、Farrp和NCBI三大数据库对磷丝菌素乙酰转移酶(PAT)进行致敏原序列对比,并用蛋白质结构模拟SWISS-MODEL预测PAT的三维构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将60只昆明小鼠分为2组,分别喂养含相同剂量Bar基因水稻和常规水稻90 d,持续3代,每组抽样20只用ELISA分别检测其肠道粘液免疫球蛋白A(sIgA)、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蛋白质生物信息学比对结果表明,PAT酶与数据库中已知致敏原无任何同源性,三维构象亦表明其与其他N-乙酰转移酶大家族(NATSF)成员相似,无致敏性的可能;ELISA的3项检测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转Bar基因的稻谷对小鼠无明显致敏性.
孙艳波黄毅段妍慧富丽娜刘金颜亨梅
关键词:BAR基因致敏性小鼠
拟环纹豹蛛附肢体毛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对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附肢体毛(触毛、听毛、味觉感觉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拟环纹豹蛛的触毛与体表形成的角度为锐角,触毛粗大,毛干较挺立,周围有绒毛环绕,触毛主要分布在蜘蛛体触肢的跗节、胫节和步足的跗节、胫节、端部处,其中第一步足分布最多,其数量较听毛和化学感觉毛多。拟环纹豹蛛的听毛细而长,基本垂直于表皮,毛囊深窝有褶皱,听毛主要分布于触肢和第四步足的胫节上,其余腿节分布较少,不同部位的听毛在形态、长度上没有太大的差别。拟环纹豹蛛的味觉感觉毛基部四周有微微隆起的圆形毛囊,味觉感觉毛大于听毛又小于触毛,四周被绒毛环绕,主要分布于蜘蛛的第一步足和第二步足的跗节胫节处,在触肢和螯肢也有少量分布。
汪波黄婷刘金黄欣怡谭昭君颜亨梅
关键词:拟环纹豹蛛感受器触毛
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对血液若干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8
2005年
 研究了感染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的黄鳝血液若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被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感染的黄鳝血液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而血清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活力显著增大(P<0.05或P<0.01)血糖浓度有减小,但变化不明显.
刘金曾伯平颜亨梅王文彬
关键词:生化指标寄生虫感染血液黄鳝血红蛋白含量血清总蛋白
体征对灰眉岩鹀鸣唱频率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声信号是鸟类交流的重要方式。鸟类的鸣声特征受到生境的塑造和性选择,也受到发声器官的影响,如种间的比较研究发现,体重大的鸟类鸣声频率低,喙短的鸟类鸣声频宽大。在种内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目前的结论还不一致。2012年6月,在北京小龙门地区(40°00'N,115°26'E)测量了17只灰眉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的形态参数以及鸣声的频率特征,未发现体重或喙长与鸣声的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峰频或频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在小型雀形目鸟类中,体型对繁殖期鸣唱频率特征的影响不显著。
鲁思凡刘金夏灿玮
关键词:鸣声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