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海燕

作品数:10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水稻
  • 6篇飞虱
  • 5篇挥发物
  • 3篇稻虱
  • 3篇稻虱缨小蜂
  • 3篇缨小蜂
  • 3篇植株
  • 3篇水稻植株
  • 3篇吡虫啉
  • 3篇灰飞虱
  • 3篇褐飞虱
  • 2篇水稻挥发物
  • 2篇水稻品种
  • 2篇寄主
  • 2篇寄主选择
  • 2篇寄主选择行为
  • 1篇稻纵卷叶螟
  • 1篇毒性
  • 1篇对抗性
  • 1篇亚致死

机构

  • 10篇扬州大学
  • 1篇江苏太湖地区...

作者

  • 10篇卢海燕
  • 9篇祝树德
  • 8篇刘芳
  • 6篇包善微
  • 6篇宋英
  • 5篇石细敏
  • 3篇张青
  • 1篇林东春
  • 1篇张宏
  • 1篇胡容利
  • 1篇梁国华
  • 1篇孙亚萍
  • 1篇姚远

传媒

  • 3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昆虫学会...
  • 1篇第二届全国生...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烟粉虱危害对番茄品质及生理生化影响
近年来,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runadius)]已成为番茄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导致番茄产量、营养品质大幅度下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探明烟粉虱危害机制,本文研究了烟粉虱危害对番茄品质、番茄生...
祝树德孙亚萍卢海燕李兴东姚远
关键词:烟粉虱番茄营养品质生理生化
文献传递
稻虱缨小蜂对吡虫啉处理的水稻植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稻虱缨小蜂对吡虫啉处理的水稻植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并通过GC-MS对挥发物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行为测试结果表明:吡虫啉和施用了吡虫啉的不同水稻品种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寄主选择行为无明显影响。稻虱缨小蜂在不同浓度吡虫啉处理的水稻植株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嗅觉偏好。当褐飞虱密度为10头/苗时,与高浓度吡虫啉处理相比,低浓度吡虫啉处理植株释放的挥发物引诱到了更多的稻虱缨小蜂(施药5天除外)。GC-MS分析发现:与对照植株释放的挥发物相比,吡虫啉处理的稻株挥发物组分种类不变;吡虫啉浓度不同导致水杨酸甲酯等8种组分的相对含量明显不同;同时一些组分的相对含量因吡虫啉浓度与水稻品种、褐飞虱密度及施药天数等因子的互作发生了明显改变。
刘芳包善微卢海燕宋英石细敏祝树德
关键词:稻虱缨小蜂寄主选择行为吡虫啉水稻挥发物褐飞虱
灰飞虱对抗性粳稻品种稻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机制被引量:5
2009年
为明确镇稻2号、扬粳9538、徐稻3号及盐稻8号等4个粳稻品种驱避灰飞虱的原因,采用"H"型嗅觉仪测定灰飞虱对4个抗性品种稻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并通过GC-MS对挥发物的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测定其中4个组分对灰飞虱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灰飞虱明显偏好感虫对照武育粳3号稻株的挥发物和避开扬粳9538等抗性品种稻株的挥发物。GC-MS分析发现,抗虫稻株挥发物的组成与感虫对照武育粳3号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感虫对照稻株的挥发物中有38种成分;与感虫稻株挥发物相比,徐稻3号、盐稻8号、扬粳9538、镇稻2号抗虫稻株挥发物中增加了未知20组分,且扬粳9538、镇稻2号抗虫稻株挥发物中还增加了橙花叔醇。此外,徐稻3号、扬粳9538、镇稻2号抗虫稻株挥发物中一些组分的相对含量较感虫对照中的有明显改变。生物活性测定表明,Z-法尼烯、橙花叔醇及雪松醇等3个组分对灰飞虱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刘芳宋英包善微卢海燕石细敏祝树德
关键词:灰飞虱水稻品种挥发物
吡虫啉对稻虱缨小蜂寄主选择行为及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的影响
<正>寄生蜂种类繁多,是农作物害虫的重要天敌。对于每一头雌蜂,都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合适的寄主产卵,繁延后代。在寄主搜索过程中,寄生蜂首先定位寄主植物生境,其次是寄主植物,最终找到寄主本身。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物在寄生蜂...
刘芳包善微卢海燕宋英石细敏祝树德
关键词:稻虱缨小蜂吡虫啉寄主选择行为水稻挥发物褐飞虱
文献传递
二甲四氯钠对水稻挥发物释放的影响
2010年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施用二甲四氯钠对水稻挥发物释放的影响。利用固相微萃取法收集水稻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收集到24种水稻挥发物组分,其中已定性的8种,以倍半萜类化合物(7种)为主。在已定性的组分中,异喇叭烯、(-)-α-雪松烯、(+)-β-雪松烯、雪松醇4种组分在水稻上属首次报道。不同处理收集的水稻挥发物种类相同,但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二甲四氯钠浓度导致异喇叭烯等13种挥发物组分(占种类总数的54.2%)相对含量的变化;而(-)-α-雪松烯等11种组分(占种类总数的45.8%)相对含量因施药天数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二甲四氯钠与水稻品种间的互作使异喇叭烯等17种水稻挥发物组分(占种类总数的70.8%)相对含量显著改变。
卢海燕张青祝树德刘芳
关键词:水稻挥发物
三唑磷对稻纵卷叶螟诱导的水稻植株挥发物释放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研究了施用三唑磷对稻纵卷叶螟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的影响。利用固相微萃取法收集水稻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物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收集到36个水稻挥发物组分,其中已定性的14个,以萜类及其氧化物(11个)为主。在已定性的组分中,异喇叭烯、(-)-α-雪松烯、(+)-β-雪松烯、雪松醇等4个组分在水稻上尚未见报道。不同处理间水稻挥发物种类相同,但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三唑磷浓度不同导致5种挥发物组分(占总种类数的13.9%)相对含量的变化;而27种组分(占总种类数的75.0%)相对含量因施药天数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农药与水稻品种、害虫密度等生物因子间的互作使32种水稻挥发物组分(占总种类数的88.9%)相对含量显著改变。
卢海燕刘芳包善微宋英石细敏祝树德张青
关键词:水稻挥发物三唑磷稻纵卷叶螟
灰飞虱翅型分化机制的研究
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翅型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灰飞虱在不同光照周期、不同虫口密度、不同寄主植物、水稻不同生育期等条件下,长翅型的分化比率始终高于短翅型分化的比率,且灰飞虱...
祝树德张宏卢海燕林东春胡容利
关键词:灰飞虱虫口密度光照周期
文献传递
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被引量:43
2007年
为明确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了11个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忌避性和抗生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营养物质、二氧化硅(SiO2)以及草酸含量与抗虫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武粳15、武运粳7号及武运粳8号等3个粳稻品种感灰飞虱;镇稻2号、徐稻3号、盐稻8号、扬粳9538等4个粳稻品种以及汕优63、协优63、协优136、丰优香占等4个杂交组合中抗或高抗灰飞虱。灰飞虱若虫存活率与水稻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镇稻2号、徐稻3号、协优136叶鞘中SiO2含量分别为0.1660±0.0027、0.1530±0.0081、0.1401±0.0064g/g,显著地高于感虫对照。扬粳9538、镇稻2号叶片草酸含量分别为56.372±1.086、53.763±1.887μg/mL,显著高于感虫对照。低含量营养物质使供试水稻品种对灰飞虱表现抗性,SiO2含量和草酸含量较高是部分水稻品种(如镇稻2号)抗虫的原因。
刘芳宋英包善微卢海燕祝树德梁国华
关键词:灰飞虱水稻品种抗性测定抗性机制
印楝素对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植株挥发物释放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利用固相微萃取法收集施用印楝素对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收集到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25种,其中已定性组分14种,以倍半萜类化合物(9种)为主.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比健康稻株多柠檬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未知6、未知7、姜烯、橙花叔醇、正十七烷8种组分.印楝素处理未导致新的挥发物组分产生,但使褐飞虱诱导的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发生变化.印楝素的浓度导致柠檬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未知6、姜烯、正十六烷6种组分相对含量发生明显变化;而水杨酸甲酯、未知6、未知7、姜烯、橙花叔醇5种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因施药天数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印楝素与水稻品种、害虫密度等生物因子间的互作使所有虫害诱导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均发生显著改变.
卢海燕刘芳祝树德张青
关键词:水稻印楝素褐飞虱
吡虫啉对稻虱缨小蜂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设定2种吡虫啉浓度(有效浓度分别为37.5、15.0 g.hm-2),探讨其对褐飞虱的卵寄生蜂稻虱缨小蜂的毒性。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成虫在接触高浓度吡虫啉1.5 h及低浓度吡虫啉2 h后,死亡率均达100%,显著高于未接触药剂的对照[死亡率为(1.67±1.67)%]。携带稻虱缨小蜂幼体的稻苗经高浓度吡虫啉处理后,稻虱缨小蜂的羽化率为(83.53±1.81)%,显著地低于未经药剂处理的对照(92.09±0.75)%。吡虫啉对稻虱缨小蜂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790.89μg.kg-1。稻虱缨小蜂接触250、500μg.kg-12种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后,分别有40%和65%残存个体未能对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作出反应;而作出反应的个体亦不能区分虫害稻株与健康稻株的气味。然而,接触2种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后,存活的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利它素的行为反应及对褐飞虱卵的寄生率无明显改变。
刘芳包善微宋英卢海燕石细敏
关键词:稻虱缨小蜂吡虫啉毒性亚致死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