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帮策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化工程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微酶电极的研制及在流动注射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3
- 1993年
- 利用铂化电极的大表面吸附葡萄糖氧化酶(简称GOD)构建了一种具有良好操作性能的微酶电极,在0~10mmol/L葡萄糖浓度具有很好线性,相关系数γ=0.9998,响应时间短(<20s),精度高。利用该电极组成三电极流动注射分析系统,这种系统同样有较好的线性范围,分析频率达45h^(-1),使用寿命在一周以上。
- 叶帮策谢幸珠李友荣
- 关键词:葡萄糖流动注射发酵微酶电极
- 谷氨酸传感器及在流动注射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2
- 1994年
- 利用谷氨酸氧化酶(简称GO)共价偶联于硅烷化铂化铂丝(φ0.5mm)表面。构建一种简单的微酶电极,该电极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应用于流动注射分析系统(FIA),可用来测量谷氨酸含量,测量范围0—2.0mmol/L,精度(CV为0.4%)、响应时间小于60秒,使用寿命大于20天,实际测量发酵液中谷氨酸含量,回收率为98.7%—107.5%。
- 叶帮策李青山李友荣俞俊棠
-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流动注射分析谷氨酸
- 葡萄糖氧化酶复合物电极的研制
- 1993年
- 研究了葡萄糖氧化酶(GoD)和伴刀豆球蛋白A(ConA)复合物的热稳定性,计算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失活常数k_d。实验结果表明,GOD-ConA复合物与GOD相比,可显著提高酶的热稳定性。应用该复合物制作的二茂铁媒介生物传感器,在室温22℃条件下,响应电流在10d后基本没有衰减。
- 叶帮策李友荣
- 关键词:电极葡萄糖氧化酶
- 介质电流型电极的作用机制探讨
- 1993年
- 生物传感器以其生物活性分子识别作为基础,有严格的专一性、较高的灵敏度,且操作方便简单,在生物过程控制和医疗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新型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生物传感器由于其生物活性成分的不同(如酶、细胞、细胞器、免疫物质、受体等)和传感方式的不同(如压电型、电流型、电压型、FET 型、光敏型、热敏型等)分成许多类型,但现在研究得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是电流型酶生物传感器。自从1962年 Clark和 Lyons 第一次提出“酶电极”概念以来,这种生物传感器发展迅速,已经从传统的第一代二次传感型电极,经过第二代一次传感型电极(1984,Cass et al),发展到第三代直接传感电极三代传感器的作用原理图见图1.
- 叶帮策李友荣
- 关键词:酶电极二茂铁传感器
- 电流型酶电极响应动力学模型被引量:1
- 1994年
- 对电流型酶电极的响应过程:异相电子转移,酶催化反应过程和膜扩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考察了Damkohler准数与酶电极的使用寿命、响应灵敏度和线性响应范围等操作特征的关系。这些研究对构建具有优良操作性能的酶电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叶帮策李友荣赵炜
-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传感器酶电极动力学
- 电流型酶电极的电子转移机制被引量:6
- 1994年
- 电流型生物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领域研究得最多的一种类型,本文详细分析了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电极过程中电子转移现象和其最新研究方向。对任何酶电极来说。
- 叶帮策李友荣徐萍
- 关键词:电流型生物传感器酶电极电子转移
- 微酶电极和可用于发酵监控的流动注射分析系统的研究
- 1993年
- 利用铂化电极的大表面积吸附萄葡糖氧化酶,构建了一种具有很好操作性能的微酶电极,在0~10mmol/L 葡萄糖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响应时间<20s;重复性好C.V 为0.26%,利用该微酶电极形成三电极 FIA 系统,具有良好的线性。检测周期短,小于80s 的特点。室温下正常使用,其寿命为一个星期以上,可以用于发酵过程中葡萄糖浓度的在线检测。
- 叶帮策谢幸珠李友荣
- 关键词:酶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