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丹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省山地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学成
  • 2篇养分
  • 2篇鱼腥草
  • 2篇土壤
  • 2篇土壤养分
  • 2篇器官
  • 2篇组织器官
  • 2篇微生物
  • 2篇化学成分
  • 2篇挥发性
  • 2篇桂花
  • 2篇PLFAS
  • 1篇多酚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活性
  • 1篇抑制活性
  • 1篇真菌
  • 1篇植物病原
  • 1篇植物病原真菌
  • 1篇质谱联用

机构

  • 5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罗世琼
  • 5篇吴丹
  • 4篇杨占南
  • 4篇马敬
  • 2篇余正文
  • 2篇洪亮
  • 1篇彭全材
  • 1篇杨雪鸥

传媒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珊瑚姜精油化学成分及其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被引量:9
2013年
为探讨珊瑚姜精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珊瑚姜精油的化学成分,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 inearum、雪腐镰刀病菌Fusarium nivale及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从珊瑚姜块茎提取挥发精油中分离鉴定出18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1.87%,其主要为香桧烯(54.07%)、松油烯-4-醇(23.74%)、1,4-双(甲氧基)三戊并烯(6.47%)、γ-松油烯(4.60%);精油对立枯丝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雪腐镰刀病菌及稻瘟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EC50分别为3.64、11.20、11.33、14.19mg/L,且对立枯丝核病菌的毒力最强。研究结果为环境友好农药的开发及珊瑚姜的综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罗世琼彭全材杨雪鸥吴丹
关键词:精油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活性
桂花不同组织器官挥发物质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SPME-GC-MS)分析桂花花冠、花蕊、花托、花萼及叶片挥发性物质,其目的是评价桂花不同器官挥发性物质的变化特征。花冠主要成分为β-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叶醛、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薰衣草醇、己醛和(Z)-乙酸叶醇酯;花蕊主要成分为安息香醛、β-芳樟醇、β-紫罗兰酮、薰衣草醇、反式-氧化芳樟醇、α-紫罗兰酮、2-辛酮和己醛;花托主要成分为青叶醇、(Z)-乙酸叶醇酯、己醛、顺式-罗勒烯、叶醛、β-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薰衣草醇和β-紫罗兰酮;花萼和叶片主要成分为已醛、叶醛和(Z)-乙酸叶醇酯,这些物质在花冠、花蕊、花托、花萼及叶片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组成、含量及比例关系,但在不同组织器官中存在差异。结果显示不同组织器官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含量及比例关系可能具有与其形态结构特征相适应的生理、生态和协同进化的功能。
吴丹罗世琼杨占南马敬余正文
关键词:桂花挥发性物质
银桂花不同组织器官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被引量:1
2015年
为有效利用银桂花资源,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GC/MS)分析银桂花不同组织器官、不同时段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银桂花花冠的主要成分为β-芳樟醇42.10%、氧化芳樟醇22.23%、紫罗兰酮15.89%;花蕊主要成分为安息香醛26.06%、紫罗兰酮24.09%、β-芳樟醇23.22%、薰衣草醇12.87%、氧化芳樟醇9.40%;花托主要成分为叶醛33.30%、乙酸叶醇酯18.10%、己醛12.87%、β-罗勒烯12.37%。不同采集时间样品中氧化芳樟醇、紫罗兰酮在花冠、花蕊、花托中的相对含量为上午≥下午,β-芳樟醇、薰衣草醇在花冠、花蕊、花托中的含量是下午≥上午。
吴丹罗世琼杨占南马敬余正文
关键词:化学成分
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特征对鱼腥草多酚和总黄酮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通过测定土壤养分,酶活性,pH和微生物标记性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以及鱼腥草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析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特性及其与鱼腥草多酚和黄酮的关系,了解鱼腥草的土壤条件,提高栽培鱼腥草的品质。不同样地鱼腥草土壤养分、酶活性、pH和微生物的PLFAs含量以及鱼腥草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存在差异;不同样地鱼腥草土壤微生物的PLFAs含量趋势为细菌〉真菌〉放线菌〉线虫,且细菌的PLFAs含量占总微生物PLFAs的37.5%~65.0%;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有效磷,细菌、放线菌及总微生物PFLAs的含量分别与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真菌PFLAs的含量分别与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实验结果暗示了鱼腥草土壤条件可能主要通过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对土壤氮、磷的转化,改善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从而影响鱼腥草多酚及总黄酮的代谢累积。
吴丹罗世琼杨占南马敬洪亮
关键词:鱼腥草多酚总黄酮土壤养分微生物PLFAS
鱼腥草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分析不同样地鱼腥草非根际和根际土壤的养分状况、微生物特性,以了解鱼腥草的土壤条件,提高栽培鱼腥草的品质。结果显示,不同样地鱼腥草非根际和根际土壤的养分、p H、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以及其群落特征存在差异;鱼腥草根际土壤p H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而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总PLFAs含量,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总PFLAs含量与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有效磷和蔗糖酶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生物量氮与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和多酚氧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鱼腥草的广泛生长适应性,是鱼腥草的根系分泌物及其残体适合多种微生物生长繁殖,增强酶活性,促进土壤酶和微生物对有机质及氮、磷转化,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改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有益鱼腥草适应不同的土壤条件。
马敬罗世琼杨占南邸胜娟吴丹洪亮
关键词:鱼腥草土壤养分微生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