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青藏高原
  • 2篇临汾盆地
  • 2篇湖盆
  • 1篇地貌
  • 1篇地中
  • 1篇第四纪
  • 1篇断层
  • 1篇时段
  • 1篇土壤
  • 1篇剖面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隆升
  • 1篇中晚期
  • 1篇晚期
  • 1篇隆升
  • 1篇末次冰期
  • 1篇湖相
  • 1篇湖相沉积
  • 1篇活断层
  • 1篇活断层研究

机构

  • 5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胡小猛
  • 5篇吴洁利
  • 3篇吴冰
  • 3篇卢海龙
  • 2篇王杜涛
  • 2篇陈美君
  • 2篇胡海晨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山西临汾盆地中对应于S_2古土壤发育前后时期的一次湖退—湖侵事件
2011年
临汾盆地的第四纪调查发现,在湖相沉积层之上广泛覆盖着部分L3黄土层或S2古土壤层,表明在S2古土壤发育前后时期盆地内发生了一次显著湖退;在海拔稍低的一些区域,出现晚期灰绿色湖相层覆盖在L2黄土层之上的现象,表明在L2黄土堆积时期盆地内发生了一次小幅湖侵;广大的盆地区域都存在S1古土壤广泛覆盖晚期湖相地层现象,表明这次小幅湖侵结束于S1古土壤开始发育之时.盆地的湖退—湖侵变化证明,盆地深部"上地幔强烈上隆→减弱或渐趋稳定→再次强烈上隆……"这样的构造循环是存在的.同时,盆地的湖退时序差异也初步证明了"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对其广大外围地区的地貌发育有着重大影响和控制作用".
胡小猛吴洁利卢海龙吴冰
关键词:临汾盆地青藏高原
地貌沉积学方法在活断层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2年
地貌沉积学方法是研究活动断层运动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综合大量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从活断层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及垂直-水平组合性运动特征等方面对地貌沉积学原理在目前活断层研究工作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今后地貌沉积学方法在活断层研究中需关注的一些关键技术。
卢海龙胡小猛吴洁利吴冰
关键词:活断层
汾渭地堑系列湖盆第四纪中晚期地貌与沉积阶段性演化的时间序次差异及其构造指示意义被引量:13
2012年
依据汾渭地堑系列湖盆地貌与沉积特征对其阶段性演化历史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发现,在第四纪中晚期,各湖盆内曾发生过3次大幅快速的湖退或河流强烈下切事件;从渭河盆地至临汾太原盆地,再至大同阳原盆地,每一次事件的出现在各盆地中都有时间序次上的差异。以黄土-古土壤序列作为时间坐标系,渭河盆地中的3次湖退或河流下切分别发生在L_9,L_6和L_2黄土堆积期;临汾太原盆地分别发生在S_8,S_5和S_1古土壤发育时期;大同阳原盆地分别发生在L_8,L_5和L_1黄土堆积期。也即是,第一次事件在几个盆地中出现的时间序次是L_9-S_8-L_8,第二次事件是L_6-S_5-L_5,第三次为L_2-S_1-L_1。事件出现的时间序次差异显示:距青藏高原越远的盆地,事件出现的时间越晚。根据早期对区域湖退-湖侵发生机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上述这些发现,本文认为正是受到青藏高原挤压隆升的影响,而非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才产生了区域系列湖盆第四纪中晚期地貌与沉积阶段性演化的这种时间序次差异。
胡小猛陈美君王杜涛吴洁利胡海晨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
山西地堑湖盆湖退-湖侵的地貌沉积响应及其构造指示意义被引量:11
2011年
针对区域第四纪环境的特点,本文首先提炼和归纳了山西地堑湖盆湖退-湖侵的地貌沉积响应一般表现;然后,依据一些保留比较清晰的区域地貌沉积遗存,对区域第四纪,特别是第四纪中晚期的湖退-湖侵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追溯。分析结果显示,自S_8古土壤或L_8黄土层发育或堆积以来,区域湖盆曾在对应于古土壤S_8,S_5,S_1和S_1发育时期发生过4次快速的湖退;而在相邻两次湖退期间发生的是缓慢湖侵。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的特点,本文最后对区域湖退-湖侵过程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盆地中湖泊的快速湖退→缓慢湖侵→再次快速湖退…,这样的变化过程是与区域上地幔强烈上隆→减弱或渐趋稳定→再次强烈上隆…构造循环相对应的。
胡小猛卢海龙吴冰吴洁利
山西临汾盆地末次冰期时段湖相沉积中的H、D/O事件记录被引量:9
2014年
千伏村剖面是一沉积延续时间跨越末次冰期时期的湖相沉积剖面。论文利用S_1/L_1、L_1/S_0界线年龄及OSL测年数据建立了剖面的深度-年龄坐标系。根据早期形成的分别与气下黄土和古土壤层发育时代对应的、指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湖相沉积层特征差异,论文遴选出小于4μm粘土组分含量、中值粒径(Md)、沉积物磁化率、有机质含量、Rb/Sr比值等参数作为区域气候指代参数。剖面系列气候指代参数的变化曲线显示,区域末次冰期期间出现了10个干冷期,发生时间分别在16.9ka B.P.,22.7ka B.P.,24.9ka B.P.,27.1ka B.P.,31.7ka B.P.,41.5ka B.P.,52.8ka B.P.,56.2ka B.P.,61.6ka B.P.和67.5ka B.P.;其中16.9ka B.P.,22.7ka B.P.,27.1ka B.P.,41.5ka B.P.,52.8ka B.P.和67.5ka B.P.可与北大西洋地区的HI^H6干冷期事件对应。剖面系列气候指代参数变化曲线也记录了区域18个暖湿事件,且这些事件可与北大西洋地区的D/O循环间冰阶事件对应。研究结果显示东亚地区末次冰期期间的气候高频波动可能与北大西洋地区存在某种联系。
胡小猛王杜涛陈美君胡海晨吴洁利
关键词:临汾盆地HEINRICH事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