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重阳
- 作品数:92 被引量:187H指数:9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以巨幼细胞性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消化道肿瘤130例报告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提高对以巨幼细胞性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消化道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30例以巨幼细胞性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原发性胃癌80例、食道癌24例、结肠癌15例、直肠癌8例、肝癌3例)首发症状均呈中/重度贫血,骨髓象均为增生性贫血.结论要重视老年人贫血,对于老年人贫血要全面系统检查,除骨髓检查外,还应常规检查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消化道钡餐透视及淋巴结活检.
- 张玉芳吴重阳
- 关键词:巨幼细胞贫血消化道肿瘤
- PD-L1阻断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2007年
- 目的探讨通过阻断 PD-L1(programmed death-1ligand-1)在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DC)上的表达来增强其免疫刺激功能的可能性。方法采集初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应用人 rhGM-CSF 和rhIL-4联合培养体系诱导分化为不成熟 DC,将所得 DC分为4组,分别或同时加入 PD-L1单抗和 TNF-α。
- 王春燕张连生柴晔宋飞雪刘瑛曾鹏云吴重阳岳玲玲李莉娟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阻断免疫刺激
-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
- 2007年
-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能否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I)细胞为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肿瘤疫苗治疗 APL 及解决微小残留病(MDR)和复发问题。方法采集有特征性染色体异常 t(15;17)(q22;q21)APL 初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以及应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田发青张连生柴晔宋飞雪刘瑛曾鹏云吴重阳岳玲玲李莉娟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性染色体异常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影响及机制探讨
- 2007年
- 目的旨在研究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共培养后,MSCs 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供者骨髓血,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分离纯化人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瑞氏染色。
- 张海梅张连生柴晔宋飞雪刘瑛曾鹏云吴重阳岳玲玲李莉娟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健康供者密度梯度离心法骨髓血
- 抑制吲哚胺2,3-双加氧酶活性促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源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DCs)中的表达,及抑制IDO活性对CML-DCs免疫刺激功能的影响。方法:RT-PCR检测17例患者CML-DCs的IDO mRNA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CML-DCs免疫表型。在有或无IDO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ethyltroptophan,1-MT)作用下,分别以不成熟CML-DCs(imDCs)和成熟CML-DCs(mDCs)为刺激细胞,完全缓解期(complete remission,CR)CML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ELISA法检测CML-DCs上清液IL-12水平,MTT法检测CML-DCs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随着CML-DCs的诱导分化和成熟,IDO mRNA表达逐渐上调;经TNF-α诱导的DCs免疫表型除CD1a外,CD80、CD86、CD83、HLA-DR的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且上述分子的表达不受1-MT的影响。用1-MT抑制IDO活性后的imDCs和mDCs,其IL-12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P<0.01),且激发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也明显增强(P<0.05,P<0.01)。结论:抑制IDO活性可提高CML-DCs的IL-12分泌水平,增强其对自体T细胞增殖的刺激能力,IDO对DCs的负性调节为白血病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许思娟张连生吴重阳柴晔宋飞雪岳玲玲刘瑛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吲哚胺2,3-双加氧酶树突状细胞1-甲基色氨酸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1年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侵袭性恶性肿瘤,预后不良。虽然基于大剂量甲氨蝶呤的免疫化疗方法在诱导反应方面是有效的,但多数患者不能长期持久地缓解。近年来,高通量分子和基因组分析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PCNSL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理解。解除调控的促增殖信号通路,如核因子(NF)-κB途径、janus相关激酶/信号转换器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通路等,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了解分析PCNSL的基本分子和遗传异常将促进该疾病靶向治疗的未来发展和应用。文章就PCNSL的临床特征、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 宋颖韩叶(综述)吴重阳
- 关键词:分子学靶向治疗
- 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共培养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负载P-糖蛋白(P-gp)高表达的多药耐药(MDR)白血病K562/A02细胞冻融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与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MDRK562/A02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提取健康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常规诱导出DC及CIK,将K562/A02细胞冻融物作为抗原冲击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实验组,抗原不冲击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对照组,以CIK及DC单独培养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1和空白对照组2。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MTT法检测杀伤活性。结果实验组、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均大于CIK组(P<0.05)。实验组对K562/A02、K562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5∶1、10∶1、20∶1时分别为(42.90±0.67)%、(49.85±0.28)%、(63.36±0.46)%和(23.56±0.43)%、(26.11±0.34)%、(34.46±0.35)%,均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1(P<0.05);实验组对K562/A02的杀伤活性高于K562和MCF7(P<0.05)。结论DC与CIK共培养物是一种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高于CIK的免疫活性细胞,而经冻融抗原冲击的DC与CIK共培养能明显提高对MDRK562/A02的杀伤活性。
- 岳玲玲张连生张玉芳柴晔张彦明曾鹏云吴重阳宋飞雪刘瑛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多药耐药P-糖蛋白
- CONUT评分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探讨营养状况(CONUT)评分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根据国际骨髓瘤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MM的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MM分型、淋巴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单核细胞绝对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血肌酐等临床指标与CONUT评分之间的关系,探讨上述指标对初诊MM患者的预后价值。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各亚组之间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生存曲线之间的差异采用双尾Log-rank检验;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CONUT评分预测OS的最具区分性的临界值;对非参数分布的样本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与OS相关的因素。结果:与高CONUT评分组相比,低评分组有更好的OS(中位OS分别为43.3和127.67个月,95%CI:57.065-78.345,P=0.038),同时,低评分组淋巴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单核细胞绝对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白蛋白和胆固醇的水平较高,但球蛋白水平降低。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HR=1.027,95%CI:1.000-1.054,P=0.048)、单核细胞绝对数(HR=11.284,95%CI:22.968-42.897,P <0.001)、CONUT评分(HR=1.198,95%CI:1.036-1.385,P=0.015)、M蛋白(非Ig G/Ig G型)类型(HR=0.503,95%CI:0.259-0.977,P=0.043)是M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ONUT评分作为免疫-营养评分是能有效预测MM患者预后且方便易得的指标。
- 李艳青王茵宋颖韩叶李静静岳玲玲曾鹏云吴重阳柴晔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
-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 2022年
- 目的提高对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ETP-ALL)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20年10月收治的1例误诊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的ETP-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在当地医院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及病理检查,并在外院会诊均诊断为"PTCL-NOS",按照该诊断化疗2个疗程(CHOPE方案、GLD方案,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后疗效欠佳,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因流式细胞术发现骨髓中有原始细胞,完善其他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为ETP-ALL,积极采用Hyper-CVAD及EA方案交替化疗,3个疗程后疾病进展,第4、5个疗程加用西达本胺,疾病仍有进展,后随访患者死亡,病程约12个月。结论ETP-ALL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常规诱导治疗缓解率低,且复发率高、预后差。目前缺乏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尽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及时加用新药可改善预后。
- 蒋皓云金祺祺韩叶宋颖王茵柴晔曾鹏云岳玲玲吴重阳
-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判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价值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疗效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DLBCL患者初诊时的RDW、Fib与临床特征及转归的关系,根据RDW、Fib正常值将患者分为低RDW组(≤15%)和高RDW组(>15%)、低Fib组(Fib≤4 g/L)和高Fib组(Fib>4 g/L),比较2组患者疗效、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各指标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高RDW与低RDW组相比,高RDW组疗效(P<0.001)、OS(P=0.004)和PFS(P=0.007)均较差;高Fib组与低Fib组相比,高Fib组疗效(P=0.015)和PFS(P=0.04)较差;多因素分析显示,高RDW是影响DLBCL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94,95%CI 1.093-10.539,P=0.035)。结论:高RDW、高Fib与DLBCL患者较差的疗效及不良预后相关。
- 王鑫吴重阳曾鹏云李亮亮马成成香雪李艳青柴晔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红细胞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