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平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韧带
  • 2篇愈合
  • 2篇前交叉韧带
  • 2篇腱-骨愈合
  • 2篇交叉韧带
  • 2篇骨愈合
  • 2篇关节
  • 2篇关节镜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治疗儿童
  • 1篇韧带重建
  • 1篇术后
  • 1篇前交叉韧带重...
  • 1篇重建术
  • 1篇重建术后
  • 1篇胫骨
  • 1篇胫骨骨折

机构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作者

  • 4篇尚希福
  • 4篇赵其纯
  • 4篇周平
  • 3篇朱亚林
  • 1篇凌晓冬
  • 1篇李旭
  • 1篇王姚斐
  • 1篇纪小枫
  • 1篇邓小文

传媒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骨伤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rhBMP-2联合rhVEGF165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局部联合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和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rhVEGF165)对兔前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早期愈合的影响。方法 78只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VB、B、V、F及正常组,前4组建立双膝自体半腱肌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正常组未行手术。VB组腱-骨界面注入以纤维蛋白胶(FG)为载体的rhBMP-2/rhVEGF165混合物;B组注入rhBMP-2和FG混合物;V组注入rhVEGF165和FG混合物;F组单纯注入FG。术后第2、4、8周,每组随机抽取6只兔子,右膝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左膝标本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术后第2周:VB组腱-骨连接紧密,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B组连接紧密,可见少量软骨细胞;V、F组连接疏松,主要为纤维血管组织构成。术后第4周:VB组腱-骨界面初步形成四层结构;V、B、F组则主要由成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腱-骨连接紧密,骨隧道壁出现一定量成骨反应;术后第8周:VB组四层结构更明显,可见潮线;B组骨隧道壁侧成骨反应进步加强;V、F组腱-骨界面宽度进步变窄,成纤维细胞数目明显减少。直至术后第4、8周,VB组平均最大载负荷及刚度才较V、B、F组大(P<0.05),均低于正常组;同时V、B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F组(P<0.05)。结论 rhBMP-2联合rhVEGF165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早期愈合具有促进作用,且联合效应强于各自单独效应。
周平赵其纯尚希福王姚斐李旭纪小枫凌晓冬朱亚林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骨形态发生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腱-骨愈合
韧带重建术后腱-骨界面愈合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目前受欢迎的术式,影响其疗效的最主要环节为术后早期腱-骨界面愈合。不良愈合如瘢痕组织形成、骨隧道扩大可能是术后腱-骨界面连接不牢固的原因之一。如何促使术后腱-骨界面连接并形成近似生理性止点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同目标。多数研究发现,移植物周围早期炎症反应所形成的瘢痕组织、缓慢有限的骨长入、缺乏足够数量祖细胞、缺乏协调组织再生的信号分子等可能是腱-骨界面不能有效愈合的原因。调控炎症、促进骨长入、干细胞应用、细胞生长因子应用以及相关物理疗法、组织工程等综合方法等,或可成为促进腱-骨界面愈合的有利措施。
周平赵其纯尚希福
关键词:腱-骨愈合前交叉韧带
急性髌骨脱位的关节镜治疗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5例急性髌骨脱位患者结合临床表现、骨骺闭合、TT-TG值等情况,采用关节镜辅助下清理术、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关节囊重叠缝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及胫骨结节内移术等不同术式联合治疗。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价表进行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20(15±2.3)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65.00±11.35)分,术后改善至(91.27±4.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髌骨再脱位发生,髌骨倾斜和恐惧试验均阴性。结论对急性髌骨脱位患者,结合具体病情,采用关节镜辅助下不同手术联合方案,可收到良好疗效。
周平赵其纯尚希福朱亚林
关键词:髌骨脱位关节镜膝损伤内侧髌股韧带
关节镜下克氏针结合缝线不经骨骺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隆突骨折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单枚克氏针加缝线不经过骨骺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的技术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治疗21例儿童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年龄6~14岁,男13例,女8例。根据Meyers-Mc Keever骨折分型:Ⅱ型7例,Ⅲ型10例,Ⅳ型4例。手术均采用关节镜下复位,单枚克氏针加缝线不经过骨骺线固定。术后1周积极开始功能锻炼,并随访10~30个月,术后1、3、6个月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记录关节活动度、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6周,21例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均愈合,无骨折移位。术后3个月,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阴性。术后6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3.3±5.2,复查X线片未见骨骺线增宽或变窄。结论 :关节镜下单枚克氏针加"8"字缝线不经过骨骺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复位和固定可靠,不经过骨骺线,手术创伤小,对骨骺干扰小,能够早期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赵其纯邓小文周平尚希福朱亚林
关键词:胫骨骨折关节镜骨折固定术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