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书文

作品数:70 被引量:134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篇文学
  • 19篇文化科学
  • 4篇艺术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2篇文艺
  • 19篇文学
  • 12篇文化
  • 9篇主义
  • 9篇文艺思想
  • 8篇文论
  • 5篇社会主义
  • 5篇文学理论
  • 4篇齐鲁文化
  • 4篇作家
  • 4篇文学张力
  • 4篇小说
  • 4篇鲁文化
  • 4篇民族
  • 3篇代文
  • 3篇语言
  • 3篇周扬文艺思想
  • 3篇文化产业
  • 3篇文艺发展
  • 3篇马克思主义文...

机构

  • 61篇山东师范大学
  • 8篇山东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作家协会
  • 1篇北京市朝阳区...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杭州市第十五...

作者

  • 66篇孙书文
  • 2篇丛新强
  • 1篇黄荣华
  • 1篇张仁玺
  • 1篇张艳梅
  • 1篇王春林
  • 1篇吕杉杉
  • 1篇孙琼
  • 1篇李辉
  • 1篇董希文
  • 1篇陈正
  • 1篇何向阳
  • 1篇刘大先
  • 1篇张芳
  • 1篇仝晰纲
  • 1篇何佳梅
  • 1篇陈长书
  • 1篇顾广梅
  • 1篇何郁
  • 1篇李掖平

传媒

  • 14篇百家评论
  • 5篇山东社会科学
  • 5篇山东师范大学...
  • 3篇山东教育
  • 3篇湖南城市学院...
  • 2篇理论学刊
  • 2篇东岳论丛
  • 2篇社会科学论坛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文史哲
  • 1篇中国成人教育
  • 1篇江南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艺术广角
  • 1篇青年记者
  • 1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齐鲁艺苑(山...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学张力论纲被引量:42
2007年
文学张力可以界定为: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比较、衬映、抗衡、冲击,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它具有四个特征:多义性,情感的饱绽,包孕矛盾对立,弯弓待发的运动感。文学张力中的美是一种"坚奥的美",经历了惊讶-压抑、涵咏-释放两个阶段后,指向审美超越。优秀的文本建立在恰当的张力度的基础之上,使文本的信息量和由文本激发的读者审美感受量都指向最大化。
孙书文
关键词:文学张力语言张力美学阐释
隐喻与转化——弗洛伊德理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及其在中国的命运
2002年
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文论领域的功绩和影响异常地引人注目。他的理论发展在西方大致有隐喻和转化两种情况 ,两者都体现出理论的创生能力。与此相比 ,中国文论界则没有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培养基上结出自己的果实。
孙书文
关键词:隐喻
回不去的乡村——张继《去城里受苦吧》的寓意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杨守森认为,张继的小说于质朴的泥土气息中深藏着现实的苦涩与梦幻,人生的玄机与幽妙。其人物系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乡间平民百姓及乡村基层干部两类形象,由此揭示了中国农民依然无法摆脱的心灵困境以及现代文明进程的艰难。他的小说富有故事性,荒诞与反讽意味以及玄妙莫测的偶然性是其小说故事的特点。李茂民认为,张继的小说通过对农村社会关系的真实描写,使长期被遮蔽的农民身份问题呈现出来,这是他的创作明显区别于文学史上其他乡土作家和当今私人化写作的标志,因此可以将其创作称为新乡土小说。孙叔文认为,张继的长篇小说《去城里受苦吧》将艺术视野由农村伸向了城市,通过农民贵祥与村长关系的颠覆,展示了乡村权力秩序的动摇,又通过城里女人李春与贵祥的关系,展示了城市对乡村的进逼与消融。
孙书文
关键词:小说农民身份乡村
齐鲁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研究论纲
2015年
从新世纪的背景下走来,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路受宠。文化产业的魅力的确对发展中国家有足够吸引力,发展文化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国家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在经济的意义上,文化产业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逻辑演进,促成产业形态的改造和升级。在文化的意义上,文化产业能够促成文化的传播和繁荣,促进文化原创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在政治的意义上,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增强国家的竞争力,能够维护文化安全。同样,发展山东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实现山东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问题之下,做些切实的工作,既作战略层面的研究,又作策略层面的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孙书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论网络文艺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被引量:5
2015年
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网络的创新,形成了网络文艺生长的土壤。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网络文艺以其海量的作品规模、广泛的受众群体、持续的舆论影响业已成为巨大的文化关注。网络文艺目前还存在着鱼龙混杂、质量不高,重视娱乐、担当薄弱等问题,但其发展令人期待。网络文艺是文艺与科技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创新了当今文艺的样态,为文艺的生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展示出文艺发展的新前景。网络文艺顺应了文艺大众化的趋势,推进了艺术民主进程,激活了大众的文艺潜能,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规模的文艺人口。网络文艺是文艺与市场接轨的产物,市场为文艺发展提供了新的相对自由发展的空间。网络文艺用自己的特有手段展示了这个时代的风貌,得到了大众的认同,丰富了大众的生活,甚至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处理好文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不要让网络文艺成为炫目而又空洞的技术展示平台;处理好文艺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要让网络文艺成为唯市场而动、哗一时之宠的文艺"商品";处理好文艺与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不要让网络文艺成为唯点击率之马首是瞻的廉价玩物,网络文艺的质量便会得到不断提升,并为整个中国文艺的繁荣贡献力量。
孙书文
文艺与革命“经历久远的恋情”——对周扬文艺思想前史的研究
<正>“革命”,在20世纪中国的文化地图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尽管在一系列“革命”与“反革命”激战的硝烟中,“革命”二字的含义有时极为模糊,但毋庸置疑:在实践上,20世纪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革命史;在观念上,“革命”这个词本身...
孙书文
文献传递
“文革”中的周扬批判被引量:3
2006年
孙书文
关键词: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想文化大革命文艺界社会主义
解构:网络时代传统文学经典的“命运”——以《西游记》的网络改编为例被引量:4
2009年
传统文学经典的网络化之路,同时也是被解构之旅。传统文学经典的网络化解构中,经典情节与经典人物被刻意变形,突显出现代化与肉身化两个主要特征,戏仿是其主要运作机制。网络对传统文学经典的解构,一方面是基于网络的技术特性、人文特性,另一方面又与近十几年来文坛"去经典化"的动向同声相求。网络文学迅速显出落潮迹象,与其对文学经典一味解构而不是潜心自我建构有很大关系。
孙书文
关键词:文学经典网络解构
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思想传承创新研究论纲
2024年
遵循“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整理、挖掘、阐发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思想中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文艺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价值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于新时代文艺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文艺价值的视角看,当前文艺作品尚存在着价值尺度失范的现象;创作者层面,一些文艺创作者卷入功名利禄的追逐;理念层面,未能切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当代的文艺价值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80年末、90年代初较为繁盛,已有成果从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思想的哲学基础、结构特点、理论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已有成果梳理的较多,系统研究、研究的体系性与深度尚嫌不足;与新的时代结合,立足于对传统文艺价值思想进行现代传承创新的研究成果不多见。中国传统文论中有丰富的文艺价值创造思想,富含积极入世、勇于探取社会人生的艺术献身精神,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当前的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有重要借鉴作用,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本位观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文艺良知与责任的文艺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质兼美”的精品意识。同时,要在研究中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思想与其他民族文艺思想之间的关系。
孙书文
关键词:传承
试论20世纪中国文论与革命的关系——从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谈起
2005年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产生、发展与特质,与2 0世纪中国的大背景———革命密切相关。“革命”,对2 0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革命领袖的文艺思想决定了文论发展的方向,革命立场的追问、寻找造成了文论思想在“左”与右中摇摆蛇行,而革命阵营内部的分合影响了文论向度。
孙书文
关键词:中国文论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