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红文

作品数:424 被引量:2,703H指数:29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4篇期刊文章
  • 112篇会议论文
  • 110篇专利
  • 7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9篇文化科学
  • 19篇理学
  • 16篇农业科学
  • 14篇化学工程
  • 1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0篇医药卫生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生物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19篇污染
  • 70篇土壤
  • 38篇污染物
  • 34篇降解
  • 30篇污染土
  • 30篇污染土壤
  • 28篇有机污染
  • 26篇多环芳烃
  • 26篇沉积物
  • 23篇有机污染物
  • 21篇水体
  • 21篇微生物
  • 21篇离子
  • 20篇生物有效
  • 20篇生物有效性
  • 19篇全氟化合物
  • 18篇生物炭
  • 16篇藻类
  • 16篇催化
  • 15篇水处理

机构

  • 422篇南开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教育部
  • 5篇天津科技大学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天津市北大港...
  • 3篇河北理工大学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3篇天津市市政工...
  • 3篇天津泰达新水...
  • 2篇唐山学院
  • 2篇郑州大学
  • 2篇纽约州立大学
  • 2篇天津市农业环...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安阳工学院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424篇孙红文
  • 56篇王翠苹
  • 45篇汪磊
  • 38篇张鹏
  • 29篇刘春光
  • 22篇黄国兰
  • 22篇张鹏
  • 21篇戴树桂
  • 19篇张彦峰
  • 18篇卢媛
  • 17篇张清敏
  • 14篇唐雪娇
  • 14篇许伟
  • 13篇展思辉
  • 12篇姜春晓
  • 12篇姚义鸣
  • 12篇马小东
  • 10篇吴文伶
  • 9篇张志远
  • 9篇王婷

传媒

  • 41篇环境化学
  • 27篇农业环境科学...
  • 18篇环境科学
  • 12篇实验室科学
  • 10篇环境工程学报
  • 9篇生态环境
  • 8篇环境科学学报
  • 6篇中国环境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技...
  • 5篇安全与环境学...
  • 4篇水资源与水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环境污染与防...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3篇色谱
  • 3篇生态毒理学报
  • 3篇高教学刊
  • 3篇第五届全国环...
  • 3篇中国水环境污...
  • 3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12篇2023
  • 16篇2022
  • 25篇2021
  • 14篇2020
  • 26篇2019
  • 17篇2018
  • 27篇2017
  • 18篇2016
  • 7篇2015
  • 11篇2014
  • 19篇2013
  • 33篇2012
  • 34篇2011
  • 25篇2010
  • 14篇2009
  • 30篇2008
  • 17篇2007
  • 25篇2006
  • 17篇2005
4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有效性评价
研究表明,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或沉积物后其可提取性和生物有效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老化(增加有机污染物与土壤接触时间)的进行,其有效性会进一步下降。因此选择合适的有效性评价方法对于评价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和确定合理的污染...
李俊国孙红文
关键词:生物有效性有机污染物土壤
文献传递
Fe(Ⅱ)/生物炭对硝基苯的还原降解被引量:1
2017年
以玉米秸秆、猪粪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生物炭,并对其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厌氧条件下,Fe(Ⅱ)/生物炭体系对硝基苯的还原降解,并对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对降解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Fe(Ⅱ)/生物炭体系中,Fe(Ⅱ)的还原性显著增强;原料、制备温度、Fe(Ⅱ)初始浓度、p H值都会对Fe(Ⅱ)的还原活性造成影响.其中在p H=7、固水比=1∶500、25℃,Fe(Ⅱ)和硝基苯的初始量分别为12 mmol·L^(-1)和0.08 mmol·L^(-1)的条件下,Fe(Ⅱ)/PBC700可将93%的硝基苯降解,为最佳降解体系.为了揭示Fe(Ⅱ)/生物炭体系还原硝基苯的关键结构与机理,分别研究了生物炭除灰处理和除有机质处理对Fe(Ⅱ)/生物炭体系还原能力的影响.发现两种处理都可使反应加速,由此推断,一方面生物炭灰分中的金属氧化物与Fe(Ⅱ)组成表面结合铁还原系统使Fe(Ⅱ)的还原性增强;另一方面生物炭的类石墨烯片层有机质结构起到了电子传递的作用,也可促进Fe(Ⅱ)对硝基苯的还原.本文为Fe(Ⅱ)还原去除有机污染物发现了一个新的载体.
张慧鸣张鹏殷哲云孙红文
关键词:生物炭硝基苯还原降解
鲢鱼对淡水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研究被引量:17
2006年
为分析滤食性鲢鱼对浮游植物的控制作用,分别在室内(30L水箱)和室外(2m×2m×1.5m试验池)对鲢鱼的滤食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鲢鱼对蓝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室内27~35g.m-3,室外50g.m-3的鲢鱼投放密度使蓝藻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鲢鱼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随藻类密度增大而升高。投放鲢鱼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有效措施之一。
郎宇鹏朱琳刘春光李涛朱小山赵乐军孙红文
关键词:鲢鱼浮游植物富营养化生物操纵蓝藻桡足类
新兴污染物给环境化学传统理论带来的挑战
<正>新兴污染物被人类长期使用,在环境中广泛检出,但是对其环境过程、生态与健康风险认知不清,缺乏管理法规。新兴污染物往往具有极性基团,其环境行为有别于传统憎水性污染物;另外,新兴污染物相对比较容易降解,但是其降解路径及中...
孙红文
MnO_2表面结合Fe(Ⅱ)对三氯乙烯的还原脱氯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批量实验研究了Fe(Ⅱ)、MnO2和MnO2表面吸附Fe(Ⅱ)这3种体系对溶液中三氯乙烯的还原脱氯作用。发现Fe(Ⅱ)吸附在MnO2表面时,对三氯乙烯的脱氯作用最强,氯代降解产物为顺-二氯乙烯(cis-DCE),且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进一步实验表明,保持Fe(Ⅱ)浓度为1 mmol/L,反应速率常数kobs和三氯乙烯去除率随pH升高(5.0~9.0)而增加,最大值分别为1.62×10-1h-1、70.4%;固定pH=7.0,kobs和三氯乙烯去除率随其Fe(Ⅱ)浓度增加(1~3mmol/L)而增大。Fe(Ⅱ)浓度继续增加,kobs和三氯乙烯去除率反而减小。pH=7.0,Fe(Ⅱ)浓度为3 mmol/L时,kobs和三氯乙烯去除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6×10-1h-1和85.7%。
杨吉睿顾晓清孙红文马小东
关键词:三氯乙烯还原脱氯MNO2
Y型分子筛负载铁催化剂对活性艳蓝KN-R脱色的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Y型分子筛负载铁催化剂对活性艳蓝KN-R的脱色进行研究,探讨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铁负载量、投加剂量、反应体系pH值以及焙烧温度对活性艳蓝KN-R催化脱色效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法制得的Y型分子筛负载铁催化剂表现出较佳的染料脱色性能.在pH<3.0,H2O2投加剂量为50.0 mmol.l-1,催化剂投加剂量为4.0g.l-1的条件下,对初始浓度为250mg.l-1的KN-R模拟染料废水,30 min之内脱色率达95%以上.采用有机酸络合铁作为铁源制得的Y型分子筛负载铁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大幅增强,但催化剂稳定性降低.铁负载量影响染料的脱色反应活性,过量负载会导致染料脱色效率降低;同样,适度增大催化剂用量可促进染料脱色效率,但过量投加不利于染料的脱色.pH<3.0为该Y型分子筛负载铁催化剂的适用pH条件;催化剂重复利用三次后,1h内对活性艳蓝KN-R的脱色率仍可达95%以上.
陈爱因马小东孙红文
关键词:催化剂Y型分子筛
一种新生态MnO<Sub>2</Sub>复合Fe(Ⅱ)高效去除三氯乙烯的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MnO<Sub>2</Sub>复合Fe(II)去除三氯乙烯的方法,属有机污染物化学处理技术领域。批实验研究了Fe(II)、MnO<Sub>2</Sub>、MnO<Sub>2</Sub>吸附Fe(II)三种体系...
孙红文杨吉睿顾晓清马小东
文献传递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结合状态与其化学反应活性——以Fenton反应为例
土壤是高度不均一的体系,这种不均一性决定着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其结合状态发生高度分化,其迁移转化行为及生态风险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解吸的角度来讲,污染物可分为三种状态:(1)结合在土壤中易解吸点位的污染物,能迅速解吸下来...
孙红文燕启社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土壤生态风险
文献传递
原位电动微生物联用技术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中试研究
多环芳烃(PAHs)是土壤中常见污染物,由于具有潜在的三致效应,受到广泛关注。在众多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中, 微生物修复技术由于具有对环境干扰小,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一直倍受学术界和修复产业界的青睐。但是...
张志远王翠平孙红文刘海滨许伟
关键词:多环芳烃
多壁碳纳米管对林丹的吸附和催化转化被引量:1
2016年
进入环境的纳米材料对共存化学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本文选择3种多壁碳纳米管,分别为石墨化多壁碳纳米管(G-MWCNT)、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O-MWCNT)和氨基化多壁碳纳米管(N-MWCNT),通过批次实验研究其对林丹的吸附行为和催化转化作用.林丹在3种多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7),吸附速率常数(k2)分别为0.73(G-MWCNT)、0.60(N-MWCNT)和0.28(O-MWCNT)g·mg^(-1)·h^(-1).林丹在3种多壁碳纳米管上吸附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经验模型(R2>0.979),不同p H条件下,吸附系数(KF)分别为28.0—30.0(G-MWCNT)、21.3—24.6(N-MWCNT)和9.1—10.2(O-MWCNT)mg1-n·Ln·g^(-1).平衡浓度为8.5 mg·L^(-1),在不同p H条件下林丹在3种多壁碳纳米管上的分配常数(Kd)分别为12.7—14.4(G-MWCNT)、8.7—9.8(N-MWCNT)和3.9—4.2(O-MWCNT)L·g^(-1).林丹是非离子型有机化合物,疏水作用在吸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面引入亲水性强的氨基和羟基后,N-MWCNT和O-MWCNT的吸附作用相比具有疏水性表面的G-MWCNT明显减弱.溶液的p H值(5.0—9.0)对同种多壁碳纳米管的吸附作用影响不显著.均相溶液中,林丹发生β-消去反应的准一级动力学表观速率常数kobs(0.017—10.2 d^(-1))随溶液p H值(7.0—12.0)升高而增大.N-MWCNT对林丹发生β-消去反应起催化作用,这种催化作用随p H值(7.0—9.0)升高而增强.当N-MWCNT存在时,林丹的去除率分别增加了7.5%(p H=7.0)、29.3%(p H=8.0)和30.1%(p H=9.0).在均相溶液和N-MWCNT体系中都检测到γ^(-1),3,4,5,6-五氯环己烯、1,2,4-三氯苯和1,2,3-三氯苯转化产物.
杨吉睿孙红文
关键词:碳纳米管
共4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