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韶山

作品数:163 被引量:2,961H指数:3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3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9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9篇经济管理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2篇土壤
  • 52篇植被
  • 41篇黄土高原
  • 37篇黄土丘陵
  • 33篇丘陵区
  • 32篇黄土丘陵区
  • 29篇植被恢复
  • 29篇微生物
  • 27篇有机碳
  • 25篇团聚体
  • 24篇酶活性
  • 22篇土壤团聚体
  • 20篇养分
  • 20篇植物
  • 18篇土壤酶
  • 18篇物量
  • 17篇土壤酶活
  • 17篇土壤微生物
  • 17篇土壤养分
  • 16篇土地利用

机构

  • 156篇西北农林科技...
  • 71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生...
  • 3篇西北大学
  • 3篇西藏职业技术...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西...
  • 2篇西藏自治区农...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农业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西藏自治区农...
  • 1篇互助县农业技...

作者

  • 163篇安韶山
  • 35篇黄懿梅
  • 26篇李壁成
  • 17篇郑粉莉
  • 16篇常庆瑞
  • 12篇刘梦云
  • 12篇王宝荣
  • 10篇李鑫
  • 9篇程曼
  • 8篇朱兆龙
  • 8篇张宏
  • 8篇郭曼
  • 7篇方瑛
  • 6篇刘雨
  • 6篇刘雷
  • 6篇邢肖毅
  • 6篇薛志婧
  • 6篇王云强
  • 6篇杨佳佳
  • 6篇焦菊英

传媒

  • 29篇水土保持研究
  • 27篇生态学报
  • 15篇应用生态学报
  • 1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0篇水土保持通报
  • 9篇土壤学报
  • 8篇中国生态农业...
  • 6篇植物营养与肥...
  • 6篇干旱地区农业...
  • 5篇土壤通报
  • 5篇自然资源学报
  • 4篇草地学报
  • 3篇环境科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9篇2024
  • 6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9篇2017
  • 14篇2016
  • 9篇2015
  • 8篇2014
  • 14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8篇2006
  • 24篇2005
  • 5篇2004
1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被引量:65
2008年
采用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植被恢复初期,土壤〉10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在0~20和20—40cm层次均较高,含量为331.4~525.6g/kg。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10—7、7~5、5~3、3~2、2—1mm粒级的团聚体绝对含量下降差异不明显。1~0.5、0.5-0.25和〈0.25mm小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7a)较高。2)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相对下降很快,恢复7a之后,大粒级土壤团聚体表现为上层含量比下层含量低的趋势。相对于干筛结果而言,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粒径分布更为均匀、稳定,恢复7a之后的土壤〉0.25mm团聚体含量占到40%~50%,而〉5mm的土壤团聚体则占10%~2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由大的团块向小颗粒的土壤团聚体转换,粒径分布更为均匀,土壤结构逐渐改善。3)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表层2.75~2.86,表下层2.77—2.89,变化范围小,20~40cm土层的分形维数大于0~20cm,恢复植被可使土壤分形维数降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安韶山张扬郑粉莉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植被恢复黄土丘陵区
黄土高原不同纬度下刺槐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被引量:67
2013年
为了阐明黄土高原不同纬度地区刺槐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黄土高原由南向北13个县区刺槐林下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阳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48~15.33、8.93~59.79、0.77~5.11,10~20 cm土壤分别为9.13~13.57、7.85~37.69、0.44~3.19;阴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分别为8.58~13.75、9.46~47.71、0.76~3.63,10~20 cm土壤分别为7.60~13.41、5.99~31.28、0.54~2.65。(2)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与有机碳具有一致性,均随纬度的升高呈指数减小的趋势,表层大于表下层,且随着纬度的升高该差异逐渐减小;全磷的空间变异性低于有机碳和全氮,研究区内土壤全磷含量随纬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土壤C∶N比随纬度的升高无明显的变化趋势,而C∶P比和N∶P比随纬度的升高显著减小;土壤C∶N∶P比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减小,但差异不显著。
张向茹马露莎陈亚南杨佳佳安韶山
关键词:土壤碳刺槐黄土高原纬度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C、N、P的影响被引量:34
2010年
以黄土丘陵典型地区-宁夏固原不同植被恢复措施:撂荒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柠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有显著差异,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磷含量均表现为撂荒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微生物量氮以人工草地略低,撂荒地和柠条林地较大。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地利用方式关系密切。柠条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从怀军成毅安韶山李第红
关键词:土壤养分植被恢复措施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草本植物叶片与枯落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15
2017年
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3个植被区的4种典型草本植物达乌里胡枝子、长芒草、铁杆蒿、茭蒿的叶片和枯落物为对象,测定叶片和枯落物中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比值,分析草本植物在该区域的养分限制及再吸收规律.结果表明:4种植物叶片N/P均小于14,生长主要受氮元素含量限制;除达乌里胡枝子外,其他3种植物N、P、K的养分再吸收效率平均值分别为48.7%、32.5%、79.9%.茭蒿和铁杆蒿较高的N、P、K养分再吸收效率和叶片K含量有助于其在水分竞争中占据优势.铁杆蒿枯落物的C/N显著低于长芒草和茭蒿的枯落物,因而更易分解和进行养分循环.这可能是铁杆蒿在3个植被区分布广泛的原因之一.
刘洋曾全超安韶山李鑫黄懿梅
关键词:草本植物叶片枯落物植被恢复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18
2005年
目前关于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很多,综合了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和土壤相对质量评价法各种方法的优点,也融入了本地区的土壤特性研究,制定了有区域特色的层次分析法;确立了隶属函数及其中的参数,因而实现了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同时也解决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如何决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问题。
刘梦云安韶山常庆瑞刘举
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法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
宁南山区退耕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宁夏黄土丘陵区农田退耕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农田退耕后通过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为农地的1.04~3.12倍;微生物生物量氮为农地偏高;微生物生物量磷则相对稳定,无显著差异;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表层(0-5 cm土层)和5-20 cm土层,分别比农地高出1%~41%和1%~89%;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幅度最小;土壤脲酶活性在表层提高的幅度最大,为农地的1.95倍。农田退耕后,通过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土壤的生物肥力有所提高。
程曼成毅安韶山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
宁南山区不同坡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被引量:28
2010年
对宁夏固原黄土丘陵区天然草地不同坡位上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坡位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的影响,通过分析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了解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在3个坡面地形部位(上坡位,中坡位和下坡位)上,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坡位的降低而减小;土壤微生物量氮在坡顶和坡底较高,坡中较低;微生物量磷在坡中部和坡底较高,坡顶较低。土壤酶活性基本不随坡位的变化而变化。显著性分析发现,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没有差异显著性,微生物量氮坡顶和坡底差异显著(P<0.05,n=3),微生物量磷坡顶较坡底和坡中差异显著(P<0.05,n=3)。
成毅安韶山马云飞
关键词:坡位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22年
生物土壤结皮在增强土壤抵抗水蚀风蚀能力、改善土壤养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胞外酶活性可作为土壤生化反应强度的微生物指标,对理解荒漠生态系统微生物参与的养分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黄土高原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5个生物结皮发育阶段(裸沙地、全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藓-藻混生结皮、全藓结皮)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多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4种胞外酶活性均随生物结皮发育序列变化显著增加,全藓结皮土壤显著大于全藻结皮土壤(P<0.05)。(2)生物土壤结皮层胞外酶活性显著高于下层土壤,且胞外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不断降低。(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N、P、土壤C:P、土壤N:P均与土壤胞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4)有结皮覆盖土壤的养分含量及土壤胞外酶活性显著高于裸沙地,全藓结皮土壤的养分含量及土壤胞外酶活性显著高于全藻结皮土壤。(5)标准化主轴估计表明,土壤胞外酶活性随着生物结皮的发育均有明显增强并呈现稳态特征,N-获取酶和P-获取酶相对于C-获取酶之间的斜率呈现等容关系,这一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通过稳态调控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在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姚宏佳王宝荣安韶山安韶山黄懿梅
关键词:生物土壤结皮胞外酶化学计量黄土高原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特征研究被引量:23
2005年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2灌木林地和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变化幅度较小,而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农地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较大;30~20cm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的有机碳密度普遍偏高,而农地、果园和人工草地则均较低;而20~40cm和0~40cm的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密度相比之下灌木林地、农地和天然草地相差不大,而果园和人工草地相对较低。
刘梦云安韶山常庆瑞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
畜禽粪便复混肥研制及其肥效初探被引量:2
2005年
利用猪粪、鸡粪及其垫料进行了高温堆肥化及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研制和应用效果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堆肥化温度升至55℃以上保持了一周时间,达到了无害化要求;经过100d的堆制,堆肥基本腐熟。腐熟堆肥与化肥配制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明显促进玉米株高和生物量的增加,与对照相比,施用复混肥的玉米株高和生物量在中肥力土壤上分别增加了11.4%和71.8%,在低肥力土壤上分别增加了8.9%和43.2%;复混肥对水稻的生长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与对照相比,施用复混肥水稻的株高、分蘖数和生物量在中肥力土壤上分别增加了15.4%、58.5%和78.3%,在低肥力土壤上分别增加了29.4%、104.5%和247%。即在低肥力土壤上的促进作用高于中肥力土壤。
黄懿梅安韶山
关键词:畜禽粪便复混肥肥效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