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红
- 作品数:72 被引量:164H指数:7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研究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成人附睾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1例被引量:1
- 2000年
- 宋林红文锦杨红冉青
- 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手术切除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或鼻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复发性SIP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既往均有鼻腔鼻窦手术史,其中复发1次者17例,复发2次者10例,复发3次者1例。全部患者均接受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手术。结果:随访2~6年,仅3例在手术后复发,其余25例在随访期内均未见复发。5例患者术后发现鳞状细胞癌或灶性恶变,接受放疗并随访至今,1例复发2次并再次行手术治疗,2例死亡,2例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或鼻内镜辅助下手术是治疗SIP的首选方法,优势在于创伤小、并发症少和有利于保护鼻腔功能。对于有恶变者采取术后放化疗综合治疗,可提高长期生存率。彻底切除肿瘤和术后定期随访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古庆家李静娴樊建刚李德炳何刚赵李冰宋林红
- 关键词:鼻腔鼻窦内镜外科手术
- 胶质瘤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增殖和VEGF表达的关系的研究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细胞增殖活性和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胶质瘤病例 37例 ,其中Ⅱ级组 1 5例 ,Ⅲ级组 9例 ,Ⅳ级组 1 3例。用TP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表达 ,以波长 4 5 0nm/ 5 95nm读取OD值检测杂交产物。石蜡切片免疫组化Sp法标记PCNA和VEGF。Mias图象分析系统计数PCNA阳性细胞 (PCNALI)和定义肿瘤有无表达VEGF。结果 :37例胶质瘤中 1 9例 (5 1 35 % )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 ,阳性率随肿瘤级别增高而增高 (P <0 0 5 ,P <0 0 5 ,P <0 0 5 )。 37例胶质瘤平均PCNALI为 5 3± 1 8% ,随肿瘤级别增高而增高 (P <0 0 5 ,P <0 0 5 ,P <0 0 5 )。端粒酶活性组的PCNALI不高于无端粒酶活性组 (P >0 0 5 )。 37例胶质瘤VEGF表达率为 86 4 9% ,VEGF表达同端粒酶活性无关 (P >0 0 5 )。结论 :胶质瘤瘤细胞端粒酶重新表达与细胞增殖事件的最终发生可能涉及更为复杂的机制 。
- 宋林红杨红徐玉川李科杜琼
- 关键词:胶质瘤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VEGF
- 右肺鳞状细胞癌合并胸壁髓性脂肪瘤1例
- 2006年
- 刘翔宋林红徐钢
- 关键词:肺肿瘤
- 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变化的动态观察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了解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规律。方法 用胶原酶注入到大鼠尾状核的方法制作脑出血模型。将大鼠分为脑出血、假手术组、正常 3组。分别观察各组在脑出血后第 6h、12h、2 4h、2d、3d、5d、7d时血肿周围及对侧相应组织、额叶、小脑在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 大鼠在胶原酶注入 6小时后形成稳定的血肿 ,病灶可分为血肿区、血肿周围区及相邻的正常脑组织区。血肿周围以细胞肿胀、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水肿、神经元坏死和变性为主要表现 ,水肿在第 3d最突出 ,第 7d仍未完全消退 ;出血 12h血肿周围开始出现中性粒细胞 ,第 3d开始出现泡沫细胞。结论 脑出血血肿周围以细胞肿胀、水肿、神经细胞坏死、变性为主要表现 ,中性粒细胞及泡沫细胞的出现说明血肿周围存在炎症反应。
- 代红源郭富强杨友松宋林红杨石
-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学
- 子宫平滑肌脂肪瘤3例被引量:7
- 2005年
- 熊焰徐钢宋林红朱鸿李科
- 关键词:子宫肿瘤平滑肌脂肪瘤病例报道
- 端粒酶活性在诊断神经胶质瘤中的应用
- 2004年
-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反应(PCR-TRAP)方法检测胶质瘤病例67例,其中Ⅱ级组30例,阳性8例(26.7%);Ⅲ级组16例,阳性11例(68.7%);Ⅳ级21例,阳性17例(80.9%)。结果67例胶质瘤中36例(53.7%)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阳性率随肿瘤级别增高而增(P<0.05)。结论胶质瘤瘤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阳性率随肿瘤级别增加而增高。
- 杜琼宋林红王勇腾飞鹏颜英俊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端粒酶
- 食管平滑肌肉瘤3例报告
- 2006年
- 食管平滑肌肉瘤在临床上较罕见,其术前确诊率低,易误诊为食管平滑肌瘤或食管癌。我院自1975年-1999年共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 白燕游红勇张莉宋林红
- 关键词:诊治
- 细胞周期蛋白E、P27、增殖细胞核抗原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06年
-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P2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皮肤鳞癌)的表达,了解其在皮肤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李灵李利张谊芝杨红宋林红董丹丹李科
- 关键词: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周期蛋白E增殖细胞核抗原P27免疫组化方法皮肤鳞癌
- 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比较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BAdCC)和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glands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GAdCC)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异同点。方法收集8例BAdCC和12例SGAdCC的临床资料,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两组病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BAdCC患者平均年龄51岁,临床常表现为缓慢的膨胀性生长的肿块,偶伴有疼痛,神经周围浸润不明显,所有病例计56枚淋巴结均未见转移,1例在术后5年复发;SGAdCC患者平均年龄53.5岁,半数患者出现疼痛和麻木,神经周围及邻近骨胳常浸润常见,27枚淋巴结有5枚转移(18.5%),术后短期复发常见,二者的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BAdCC非常罕见,BAdCC与SGAdCC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无明显的差异,但二者的生物学行为明显不同,BAdCC呈惰性临床过程,而SGAdCC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 朱鸿傅静李科王雷刘丹丹徐钢宋林红
- 关键词:涎腺肿瘤腺样囊性癌生物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