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爱云

作品数:54 被引量:320H指数:10
供职机构:滨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1篇土壤
  • 10篇冬枣
  • 6篇黄河三角洲
  • 6篇果实
  • 5篇植物
  • 4篇亚高山
  • 4篇亚高山草甸
  • 4篇栽培
  • 4篇生境
  • 4篇群落
  • 4篇高山草甸
  • 4篇贝壳堤
  • 4篇草甸
  • 3篇冬枣果实
  • 3篇枣果
  • 3篇绒毛白蜡
  • 3篇透水
  • 3篇土壤理化
  • 3篇农药
  • 3篇自然保护

机构

  • 40篇滨州学院
  • 1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生...
  • 10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国家知识产权...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滨州市农业局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东营市园林绿...
  • 1篇国际竹藤网络...

作者

  • 54篇宋爱云
  • 35篇董林水
  • 23篇刘京涛
  • 10篇孙景宽
  • 8篇夏江宝
  • 7篇杨红军
  • 7篇赵西梅
  • 7篇周金星
  • 6篇陈印平
  • 6篇屈凡柱
  • 5篇李田
  • 5篇张旭东
  • 5篇曹帮华
  • 4篇陆兆华
  • 3篇刘世荣
  • 2篇史作民
  • 2篇李崇巍
  • 2篇谢慧君
  • 2篇张亚娟
  • 2篇任晓伟

传媒

  • 7篇生态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化学世界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园艺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海岸工程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9篇2019
  • 7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1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有机农药HCH对胶州湾海域水质的影响——沉降过程被引量:4
2012年
根据1979-1984年(缺1980年)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分析了在胶州湾水域有机农药HCH的底层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在胶州湾的底层水体中,底层分布具有以下特征:1)在春、夏、秋季,HCH的表、底层质量浓度都相近;2)在季节分布中,表层质量浓度低的,其对应的底层就较低;表层质量浓度高的,其对应的底层就高。而且HCH的底层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小于表层;3)在输入胶州湾水域中,HCH质量浓度的前锋内,表层与底层HCH的水平分布状况是一致的,而在HCH的前锋外,表层与底层HCH的水平分布状况是不一致的。因此,在胶州湾水域,HCH底层分布所具有的3个特征使我们通过HCH表层质量浓度变化就知道其底层质量浓度变化及分布状况。同时,通过HCH质量浓度的沉降过程,展示了HCH在时空变化中的迁移路径。
杨东方苗振清苗振清宋爱云孙静亚
关键词:HCH
贝壳滩脊生境杠柳繁殖栽培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贝壳滩脊生境杠柳繁殖栽培方法,包括:采集贝壳滩脊生境下的杠柳种子播种;当杠柳种子播种满2年后,开始对由杠柳种子生成的杠柳苗木进行间苗;在杠柳种子播种后的第3年2月底至3月初,截干处理杠柳苗木;在杠柳种子播...
宋爱云董林水刘京涛孙景宽夏江宝李田屈凡柱冯璐
文献传递
青藏铁路沿线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研究了青藏铁路沿线由北至南27条样带的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特征,分析指标包括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结果表明:沿线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指标多表现为土壤下层(20-40cm)养分含量低于表层(0-20cm)。南北各样带的综合分析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碱解氮、铵态氮、表层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南部西藏境内各样带多高于北部青海境内样带;而土壤硝态氮、速效钾、下层速效磷含量由北至南则没有明显的增高趋势。各样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多在2-14g·kg^(-1)之间,碱解氮含量多在20-160mg·kg^(-1)之间,碱解氮与活性有机碳表现出非常类似的变化规律。各样带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动在200-450mg·kg^(-1)之间,铵态氮含量多在5-9mg·kg^(-1)之间,这两个指标由北至南在各样带间波动比较大。沿线各样带土壤硝态氮含量在2-5mg·kg^(-1)之间,速效磷含量多在1-3.5mg·kg^(-1)之间,速效钾含量则多在30-100mg·kg^(-1)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碱解氮与活性有机碳及可溶性有机碳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活性有机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活性有机碳与速效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硝态氮与速效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其余各养分指标之间则没有明显相关性。
董林水宋爱云周金星
关键词:青藏铁路土壤有机碳样带土壤速效养分
晋西黄土丘陵边缘区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与生物量特征被引量:7
2016年
晋西吕梁山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生态过渡带的植被和土壤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特殊性。以过渡带内黄土丘陵边缘区的油松人工林为对象,分别研究了油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密度、生物量和碳密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对策。应用标准样地调查资料,研究油松树冠面积与胸径的相关关系,并构建出拟合精度高(相关系数R=0.875 6)的模型:Y=0.762 4exp(0.166 4*X),其中,Y为树冠面积,X为径阶。应用上述模型,根据径阶计算理论树冠面积和理论密度,在此基础上考虑树冠重叠度的影响,作为理论密度修正,进而编制了不同郁闭度条件下的油松林分合理密度经营表。研究区域内油松人工林年龄范围在16~37a,乔木层生物量维持在39.97~110.93t·hm^(-2),年均生产力范围在1.04~3.09t·hm^(-2)·a^(-1),乔木层碳密度范围为19.99~55.47t·hm^(-2),均低于全国其他气候相对湿润的油松产区。该地区油松人工林多存在初植密度过大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生长,很多林分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退化特征,建议该地区应适时进行抚育间伐,间伐标准可参照林分生长现状及林分密度管理表来确定。
宋爱云董林水周金星张旭东
关键词:生态过渡带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碳密度
冬枣结果枝叶与营养叶化学计量特征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以"沾冬1号"冬枣为研究材料,比较研究果实发育期内(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结果枝叶(简称果叶)与营养叶中C、N、P、K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在上述3个发育期内,果叶N、P、K元素含量多小于营养叶,但这种差异多数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仅幼果期叶P含量在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叶片C含量在3个发育期内则表现为果叶大于营养叶,并且在幼果期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叶片N含量在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比较相近,在果实成熟期下降明显;叶片P和K含量在果实发育期内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叶片C含量在发育期内则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叶片C/N在幼果期与果实膨大期比较相近,果实成熟期则显著增高;叶片N/P比值在发育期内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果叶N/P比值在发育期内均大于营养叶。相关分析表明,各元素含量间存在一定相关性,P与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P呈显著负相关,与C/N呈极显著负相关;N与C、K、N/P呈显著正相关,与C/N呈极显著负相关;C与N/P呈极显著正相关;K与C/N呈极显著负相关。
宋爱云董林水刘京涛杨红军陈印平刘雪红
关键词:冬枣化学计量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6年
对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分别从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恢复前景、植被恢复总体思路、植被生态建设分区这3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同时,围绕“黄土高原尤其是厚层黄土塬区是否有可能恢复森林植被”这一焦点问题展开论述,针对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宋爱云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土壤盐分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7
2016年
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壳砂基质和相邻滨海盐土的盐分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系统分析贝壳堤岛土壤盐分的空间异质性。选择不同地下水埋深梯度下2种土壤类型进行剖面盐分特征测定,比较研究土壤类型及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特征的影响,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盐分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除Ca2+外,贝壳砂基质剖面中其余盐分特征指标由表层至底层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Ca2+含量由上至下则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2)贝壳砂基质剖面盐分含量与地下水埋深密切相关,近海侧剖面(地下水埋深1.5m)细颗粒含量、含水量、含盐量及pH值均高于滩脊剖面(地下水埋深2.5m)对应各层次;而各盐分离子中,近海侧剖面各层K+、Na+、Cl-、SO42-含量明显高于滩脊剖面对应各层次;而Ca2+、Mg2+则不同,其近海侧剖面与滩脊剖面对应各层次含量均比较接近;(3)贝壳堤岛土壤样品盐分特征指标相关分析表明,除Ca2+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贝壳堤岛土壤样品盐分特征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4.265%,分别依次可以理解为土壤的盐化状况因子、土壤Ca2+含量因子、土壤含盐量及碱化特征因子、土壤K+含量因子;主成分得分可以很好的将各土壤样品进行分类和排序。
董林水宋爱云孙景宽赵西梅杨红军屈凡柱李华付战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土壤盐分地下水埋深
青藏工程走廊沿线不同植被类型带土壤典型理化特征被引量:1
2016年
为制订科学合理的青藏工程走廊沿线植被恢复策略,掌握沿线土壤的理化特征及其与植被分布的相关关系,本文研究沿线不同植被类型带的土壤典型理化特征,共设置样带27条,测定指标包括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p H值、阳离子交换量和碳酸钙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沿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由北至南均表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并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多在10.0~40.0 g/kg之间,全氮则多介于0.4~2.0 g/kg之间。线性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有机质和全氮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全磷质量分数多在0.3~0.8 g/kg之间,由北至南呈“两端高,中间低”变化趋势;全钾质量分数多介于13.0~30.0 g/kg,由北至南增高趋势明显;土壤p H值则表现为“北高南低”;沿线阳离子交换量多在6.0~24.0 cmol(+)/kg之间;碳酸钙质量分数呈现“南北迥异”的变化规律,北部样带多在8.0%~15.0%之间,南部样带则多只有1.0%~3.0%,这与土壤钙积作用密切相关。综上所述,沿线土壤各理化指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部分指标与植被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董林水宋爱云周金星姜鑫贵
关键词:土壤理化特征植被类型样带
城镇化过程中流域不透水面演变格局——以天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被引量:5
2016年
不透水面是衡量流域城镇化发展状况的一个关键指标,其扩展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天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在ENVI 5.1软件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获取1984、1994、2004和2013年4个时相的不透水面信息,采用修正后的归一化水体指数剔除水体信息,排除水体对不透水面提取精度的影响,运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法生成流域不透水表面指数(ISA),并对其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5,像元精度为85.4%,试验结果准确可靠.1984—2013年,流域内不透水面覆盖度ISA平均值从0.16线性增长到0.23,在全流域范围内的不透水面面积增加了4.9%,其总不透水面面积增加近1倍.不透水面沿城镇区域呈现辐射式增长,沿子流域路网呈现填充式增长.不透水面覆盖度为中等等级的斑块形状不规则,破碎化程度最高.整个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均逐年增高,人为干扰强度不断增大.
谢慧君李崇巍张亚娟宋爱云
关键词:于桥水库流域
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6
2006年
采用沿海拔样方和样带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物种组成进行了分析;运用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等指标,分析研究了保护区亚高山草甸植被的群落多样性及其变化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植物种28科76属96种,主要优势种有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狼毒(Stellerachamaejasm e)和蒿草(Kobresiasp.)。随海拔升高,亚高山草甸植被物种丰富度呈现单峰分布格局;α多样性(Shannon-W 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随海拔上升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加;β多样性(W ilson-Schm ida指数、群落相异系数βCS及Cody指数)随着海拔均呈上升趋势。
宋爱云刘世荣史作民董林水刘京涛
关键词: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物种组成Α多样性Β多样性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