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军锋

作品数:13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医药卫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5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战争
  • 2篇文化
  • 2篇疾病研究
  • 2篇X光
  • 1篇学科
  • 1篇医学史
  • 1篇医学史研究
  • 1篇英文
  • 1篇政权
  • 1篇政权更迭
  • 1篇知识
  • 1篇制度化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文化
  • 1篇社会文化史
  • 1篇中日战争
  • 1篇文革
  • 1篇文化史
  • 1篇物质文化
  • 1篇西医

机构

  • 10篇河北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1篇技术公司

作者

  • 12篇崔军锋
  • 2篇叶丹丹
  • 1篇张建新
  • 1篇陈文旭

传媒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南都学坛(南...
  • 1篇中医药文化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香囊的社会文化史——基于“礼制”与“民俗”视角的考察被引量:6
2016年
香囊作为一种极具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表现特色的物品,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和历史风情。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外在形制、材料到内在的蕴涵、象征,逐渐由简至繁。研究发现,香囊形制多样,制作材料丰富,从布帛到金银不等;其因内含物品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用,内置药物、香料等可做治病、熏香、辟邪之用。作为礼制之一部分的香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特定阶层身份、地位的象征。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层社会使用的香囊逐渐"平民化",其功用也随之发生改变,"礼制"色彩逐渐消失,"民俗"色彩凸显,传情达意之功用被更广泛地接受。香囊的这一身份演变过程是缓慢却持续的,展现出中国物质文化发展史的独特一面。
崔军锋张建新
关键词:香囊物质文化礼制民俗
中国博医会与中国地方疾病研究(1886~1911)-以《中国疾病》一书为中心的考察
崔军锋
金韵梅与甲午中日战争红十字会救援辨--兼谈近代中国人名的英文回译问题
2014年
研究中国红十字会史的学者,在谈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中方红十字救援工作时,常引用《申报》上的一篇关于中国妇人金氏为前方伤兵募集善款的报道,并认为此"金氏"即为中国女性留美习医之第一人——金韵梅。但经过中外文资料相互印证,发现事实或许并非如此,金韵梅在甲午战争期间不太可能直接参与中方红十字会的善款募捐活动。这一问题不仅涉及金韵梅的生平事迹,还涉及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中国人对红十字会的早期认识和实践问题,有必要加以澄清。而以金韵梅为代表的几位中国早期著名西医学家的中文人名异写现象,凸显了近代中国人名在英文回译过程中存在的乱象,值得学界在研究中加以注意。
崔军锋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
“文革”的民间记忆——以近年来出版的“文革”回忆性作品为例
2016年
纵观当前对"文革"历史的研究,大部分是政治人物或较为重要的知识分子对"文革"的回忆与研究,或者是对"文革"史的整体研究。利用有关"文革"的民间文献,尤其是来自下层人物的回忆性文字来展开"文革"基层社会史的研究,目前所见还很少,所见的多是这些回忆性著作出版后媒体的报道以及所引起的读书热、怀旧热。因此,利用这些有关"文革"的民间回忆性作品,来展开对"文革"社会史及"文革"对不同阶层人物影响的对比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开始有研究小人物在"文革"期间命运的相关著作,"文革"回忆性作品逐渐从上层走向下层,从主流性"文革"回忆录转为非主流性"文革"回忆录。这种变化打破了"文革"研究领域的沉闷局面,丰富了"文革"史研究的材料来源,使"文革"史研究突破官方历史的特征,向真正的历史研究回归。丰富的"文革"回忆录材料,围绕作者本人的经历展开,是研究"文革"时期民间社会生活史不可多得的资料。有关"文革"的这些回忆性作品,无疑是平民的历史,它不仅构成了宏大叙事的有力补充,也使得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有助于反思"文革"留在国民身上的各种潜在的印记。
崔军锋陈文旭
关键词:民间记忆回忆录
政权更迭年代的广州博济医院
2017年
博济医院作为近代由西方来华医学传教士所创办医院的典型代表,经历了战后的复兴、再度辉煌,到1952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最终被并入新成立的华南医学院,展现出了在华教会医院最终历史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战后中美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走向。
叶丹丹崔军锋
关键词:抗日战争
X光在华的社会文化
X光于1895年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后,相关研究与发明迅速展开,并很快传入我国.只是有关X光的知识在我国传播虽早,但X光设备除了部分教会医院、医学院外,在我国传入与使用并不广,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X光传入中国后,被人...
崔军锋赵胜美
关于医学史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
笔者进入医学史研究的领域年资尚浅,在几年的研究过程中,也积累了对一些争议问题的个人浅薄看法。主要涉及宏观上的医学史学科的命名问题、归属问题、学科形成标准问题;以及具体研究中近代来华医学传教士所从事的西医药工作是否算作中国...
崔军锋
关键词:医学史学科
技术、观念与社会想象:X光知识与实践在近代中国的传布与接受(1896-1949)
X光于1895年为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后,相关研究与发明迅速展开,并很快传入中国.有关X光的知识在我国传播虽早,但X光设备除了部分教会医院和医学院外,在我国传布与使用并不广,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于X光知识与技术...
崔军锋
关键词:X光
中国博医会与中国地方疾病研究(18861911)——以《中国疾病》一书为中心的考察
中国博医会(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公益非营利性学术团体——中华医学会的前身之一,它最初是由一批来华进行医学传教的西方传教士于18...
崔军锋
文献传递
中国博医会与近代东亚西医学的一体化发展(1886-1932)——基于《博医会报》相关报道的分析
2017年
东亚地区各国作为一个整体,虽有一定差异,但有着大致相同的疾病谱系,它们往往共同面临着近代西方殖民语境中的各种热带疾病和其他地区性疾病的侵袭。同时,在近代东来的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眼中,它们也是一个整体性的传教区域。20世纪之交,作为主要由来华医学传教士组成的中国博医会,吸纳东亚其他国家的医学传教士加入其中,报道东亚各国医务开展、医学组织、医学教育情况,各国医学传教士也有一定的相互流动。其参与在东亚召开的热带医学会议,交流医学研究心得,共同防治大的疫病流行,推动了近代西医学在东亚各国之间的环流与互动,促进了本地区医学及卫生防疫事业的一体化发展;也对近代中国的西医学,尤其是热带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博医会在近代东亚西医学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崔军锋
关键词:西医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