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敬业

作品数:5 被引量:22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有机碳
  • 4篇施肥
  • 4篇长期施肥
  • 3篇红壤
  • 2篇全氮
  • 1篇有机碳组分
  • 1篇有机物料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施肥模式
  • 1篇碳氮
  • 1篇碳源
  • 1篇碳源利用
  • 1篇同位素标记
  • 1篇团聚体
  • 1篇自然丰度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生物量
  • 1篇微生物生物量...
  • 1篇物量
  • 1篇矿质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江西省红壤研...

作者

  • 5篇张敬业
  • 4篇张文菊
  • 3篇徐明岗
  • 2篇骆坤
  • 1篇胡荣桂
  • 1篇周宝库
  • 1篇王小利
  • 1篇张伟华
  • 1篇黄庆海
  • 1篇孙凤霞
  • 1篇徐虎
  • 1篇夏平平
  • 1篇李兆强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黑土有机碳、氮及其活性对长期施肥的响应被引量:58
2013年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不同长期施肥模式对中国东北黑土表层(0~20 cm)及亚表层(20~40 cm)土壤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的施入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其中以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最为显著.与不施肥相比,常量和高量有机无机配施分别增加了表层SOC含量24.6%和25.1%,分别增加了表层土壤TN含量29.5%和32.8%,亚表层土壤SOC和TN含量对施肥无响应.尽管常量及高量有机无机配施分别增加了黑土0~40 cm土壤碳储量11.6%和7.6%、氮储量17.3%和12.7%,但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仅增加了黑土碳、氮储量的变异性.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的施用不仅显著增加了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及可溶性碳、氮(DOC、DN)的含量,且显著提高了这些组分在总有机碳、全氮中所占的比例.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能使表层土壤SMBC/SOC、SMBN/TN值分别提高0.36~0.59和1.21~1.95个百分点,而DOC/SOC、DN/TN也分别达到0.53%~0.72%和1.41%~1.7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可溶性碳氮及其在总有机碳、氮中所占的比例对于施肥的响应在土壤剖面上表现更为敏感,更能反映土壤肥力对于长期施肥的响应.有机肥的施入尤其是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提高黑土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氮活性,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和养分供应能力,但同时也导致了农田系统碳、氮的大量损失,容易引起潜在的环境污染.
骆坤胡荣桂张文菊周宝库徐明岗张敬业夏平平
关键词:长期施肥有机碳全氮矿质氮
外源有机物料碳氮在红壤团聚体中的残留特征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土壤团聚体不仅是土壤结构的重要单元,也是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固持的重要场所。探究还田秸秆和有机肥中的有机碳和氮素在土壤团聚体中的残留特征,为深刻认识团聚体对外源有机碳和氮素的固持机制及土壤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南方典型红壤(C3植物为主的自然植被)为研究对象,设置以下5个处理:(1)对照;(2)低量玉米秸秆添加;(3)高量玉米秸秆添加;(4)低量15N标记有机肥(与处理(2)等碳量);(5)高量15N标记有机肥(与处理(3)等碳量)。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恒温恒湿条件下培养300 d),运用13C和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培养后土壤大团聚体(250—2 000μm)、微团聚体(53—250μm)、粉黏粒组分(<53μm)中有机碳和氮含量及其同位素丰度(13C和15N),分析外源碳氮在土壤各团聚体组分的分配比例及残留特征。【结果】培养300 d后,与对照相比,添加秸秆或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0.05),提高幅度随物料添加量增加而增加。低量或高量有机肥添加后土壤及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和氮素含量显著高于等碳量的秸秆处理。与对照相比,秸秆处理显著提高大团聚体(250—2000μm)有机碳和氮的分配比例,其中,高量处理分别提高19.5和22.4个百分点;但该处理显著降低粉黏粒组分(<53μm)有机碳和氮素分配比例,平均降低11.4和12.6个百分点。与对照相比,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微团聚体(53—250μm)有机碳和氮素的分配比例,其中,低量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11.6和8.3个百分点;而显著降粉黏粒组分(<53μm)的有机碳和氮的分配比例,平均降低6.0和9.4个百分点。同位素结果显示,高量或低量秸秆处理各粒级团聚体之间,大团聚体(250—2 000μm)有机碳的δ13C值最高,其次为粉黏粒组分(<53μm),微团聚体(53—250μm)最低。而不同处理之间,高量秸秆处理总土及各粒级团聚体δ13C值明显高于�
徐虎张敬业蔡岸冬王小利张文菊
关键词:有机碳全氮同位素标记
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22
2010年
采集湖南省祁阳县红壤长期定位施肥19年的土壤样品,分析长期不同施肥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以揭示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19年后,有机肥单施或与化肥配合施用均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单施有机肥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为231和81mg·kg-1,化肥有机肥配施分别为148和73mg·kg-1,均显著高于化肥配施秸秆、不施肥和单施化肥;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秸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平均为6.0%,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Biolog-ECO分析中,平均吸光值(AWCD)的大小为:化肥有机肥配施、单施有机肥>对照>单施化肥、化肥配施秸秆.单施有机肥或与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红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聚合物、酚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化肥配施有机肥的红壤微生物对聚合物类碳源利用率最高,化肥配施秸秆的红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的利用率最高.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提高红壤肥力,保持作物高产.
孙凤霞张伟华徐明岗张文菊李兆强张敬业
关键词:长期施肥微生物生物量碳红壤
长期施肥下红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被引量:38
2012年
采集不同施肥24年的红壤,采用物理分组的方法,观测了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下红壤总有机碳含量(10.33 g/kg),砂粒(2000~53μm)、细粉粒(5~2μm)和粘粒(<2μm)组分中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肥(CK)相比,施用化肥(NPK、2NPK)和有机肥(NPKM、M)显著地提高了红壤有机碳在砂粒和粘粒中的分配比例,而降低了其在粗粉粒和细粉粒的分配比例。施化肥(NPK、2NPK)、单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固定速率分别为0.05 t/(hm2·a)、0.18 t/(hm2·a)、0.26t/(hm2·a)。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有机碳的固定量与碳投入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909,P<0.01),土壤的固碳效率为8.1%;随着碳投入的增加,粗粉粒和细粉粒有机碳储量逐渐下降,而砂粒和粘粒中碳储量逐渐增加,并且粘粒增加速率要远远高于砂粒。以上结果说明,红壤中有机碳还没有达到饱和,还具有一定的固碳潜力,增加的有机碳主要固持在粘粒中,粘粒是红壤有机碳的主要固持组分。
张敬业张文菊徐明岗黄庆海骆坤
关键词:红壤长期施肥有机碳
长期施肥对红壤不同来源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的影响
农田土壤有机碳(SOC)不仅与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密切相关,还是大气CO2的潜在碳汇。了解和掌握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特征的影响,对于指导农田土壤培肥与固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江西进贤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土...
张敬业
关键词:长期施肥有机碳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