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生

作品数:84 被引量:1,188H指数:19
供职机构:重庆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8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8篇教育
  • 12篇学术
  • 10篇高等教育
  • 10篇高校
  • 9篇媒体
  • 9篇媒体融合
  • 8篇学科
  • 7篇工科
  • 6篇人工智能
  • 6篇出版
  • 5篇学科建设
  • 5篇逻辑
  • 4篇知识
  • 4篇破五
  • 4篇教育学
  • 4篇科技期刊
  • 4篇教学
  • 3篇第三方平台
  • 3篇智能技术
  • 3篇社会

机构

  • 66篇重庆文理学院
  • 25篇中国人民大学
  • 16篇安徽大学
  • 2篇安徽省教育厅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安徽机电职业...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宾夕法尼亚大...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79篇张海生
  • 22篇蔡宗模
  • 20篇吴朝平
  • 18篇杨慷慨
  • 4篇张晶
  • 2篇储常连
  • 2篇许园
  • 1篇潘雪
  • 1篇果磊
  • 1篇张瑜
  • 1篇兰刚
  • 1篇胡德海
  • 1篇王超
  • 1篇顾明远
  • 1篇魏芳芳
  • 1篇郜丹丹
  • 1篇范颖

传媒

  • 13篇重庆高教研究
  • 4篇编辑学报
  • 3篇煤炭高等教育
  • 3篇大学教育科学
  • 3篇高校教育管理
  • 3篇教师教育学报
  • 2篇教育发展研究
  • 2篇江苏高教
  • 2篇中国科技期刊...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扬州大学学报...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2篇巢湖学院学报
  • 2篇中国编辑
  • 2篇池州学院学报
  • 2篇当代教育论坛
  • 1篇传媒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安徽广播电视...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5篇2022
  • 9篇2021
  • 12篇2020
  • 10篇2019
  • 16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教育究竟是什么?——彼得斯《伦理学与教育》书评被引量:1
2020年
关于教育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理查德•斯坦利•彼得斯(Richard Stanley Peters)作为20世纪英国分析教育哲学“伦敦学派”的领军人物,在其著作《伦理学与教育》(Ethics and Education)―书中,对“我们关注的教育究竟是什么”等问题,从伦理学和社会哲学的高度进行了深入阐释,所提出的教育和伦理学理论观点鲜明独特,耐人寻味。
张海生
关键词:分析教育哲学书评斯坦利伦理学理论伦敦学派
媒体融合时代学术编辑的角色与修炼被引量:34
2019年
在媒体融合发展和专业化办刊等理念的影响下,学术编辑职业遵循"传统型编辑—学者型编辑—复合型编辑"的演进逻辑,编辑的角色定位也由单一身份向多重身份转变——由纯粹的文字编辑向融合出版业、学术圈、新闻传播业等多领域的学术编辑转变。实际上,学术编辑角色向复合型转变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科知识走向专业化和期刊专业化办刊的客观要求,更是新媒体时代学术信息传播范式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和碎片化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媒体融合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学术编辑角色的形塑策略也应从其角色的多重定位来着手,具体策略是:加强编辑出版基础知识和实务能力的学习,促进编辑专业化,做一个称职的好编辑;注重编辑的学术训练和能力培养,促进编辑学者化或做学者型编辑;提高编辑的技术素养与服务用户的能力,探索新型学术文本的多媒体传播形式,推动学术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变。
吴朝平张海生蔡宗模杨慷慨
关键词:媒体融合编辑角色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将如何存在
2020年
根据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可将未来就业岗位划分为四个区域:安全区、慢变区、危险区和结合区,并由此产生了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主要发生在强调弱社交、结构化和低技能的危险区;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创造效应则主要发生在强调强社交、非结构化和高技能的安全区;而在慢变区和结合区内,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兼具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是发生替代效应还是发生创造效应,主要取决于该区域内的劳动者是否具备人工智能商数,以及是否能实现人机共舞。
张海生
关键词:安全区非结构化高等教育危险区未来就业
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形塑过程及养成策略——基于情境领导理论的模型建构与分析被引量:6
2023年
独立研究能力作为博士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培养。基于情境领导理论,从任务难度设置、导生关系状态和博士生自身的科研能力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导师指导行为与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养成的交互分析框架,并由此形成了指示型、劝导型、参与型和赋权型等四种博士生指导方式的理想类型。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导生关系的动态调试过程。博士生的独立研究能力是在导师选择适切的指导方式、师生个体不断转换角色与互动方式的过程中得以形塑的。为此,一方面导师需要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学会识别学生的成长变化,并及时调整指导行为、任务难度和人际关系模式;另一方面,学生需要提升自我认知和定位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挑战自我的主体意识,摆脱依赖心理,自觉保持与导师之间的张力空间。
赵阔张海生
关键词:博士生培养
供给侧视角下科技期刊内部质量提升的一种理路被引量:2
2018年
质量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的产生为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有效应对挑战,科技期刊需要从大量无序信息中发现最有价值、最能代表学科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水平的成果给予传播。科技期刊质量的提升可从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两方面入手,但关键的还是内部质量的提升,强化供给侧的变革是重要举措。人是科技期刊质量提升的绝对因素,编辑由单一型向双能型转型是基本目标,编辑学者化是理想追求,编辑管理人性化是重要推力。
杨慷慨杨慷慨张海生吴朝平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
新中国70年教育发展若干理论问题反思——胡德海先生专访被引量:1
2019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批深具情怀的教育家积极探索,对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教育的本质与功能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对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胡德海先生认为:(1)从本质上看,不能将教育视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应将之界定为文化传递。(2)教育的功能是教人成人成才。成人就是人的社会化,使人成为社会当中合格的一员;成才就是在文化传递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教育的社会功能有二:一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二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但教育只能是作用于个体,通过个体再作用于社会。(3)改革是20世纪教育发展的特点,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在于提高质量。(4)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担当,西迁者看重的不是物质利益,而是对国家的一种情感,他们用具体行动诠释对新中国的大爱。
胡德海杨慷慨张海生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公平西迁精神
“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提出了什么要求——基于十九大报告的文本解读被引量:20
2018年
采用文本分析方法,研究十九大报告中"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通过局部、关系和整体三个层次的解读,结果表明:在局部意义上,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挑战,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教育的影响与需求;在关系意义上,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挑战,就是教育要首先做到本系统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高质量,做好"教育引导"和让"人民满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服务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整体意义上,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挑战,就是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建设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涵盖政治、文化、经济乃至教育本身的高质量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因而,在处理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的关系上,教育应首先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加强能力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兼顾发展的适应性和超越性,在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协同互动中共同推进强国目标建设。
蔡宗模张海生吴朝平杨慷慨
关键词:质量强国教育服务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逻辑、模式与实践被引量:36
2018年
【目的】探索学术期刊内容生产、知识供给、定点推送和差异服务的深度融合之道。【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以及对国内个别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实践分析,探索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结果】在媒体融合发展逻辑的指导下,学术期刊应积极顺应媒体融合之大势,主动关注领域重点、热点及前沿学术议题,抢占先发优势,积极谋求权威媒体的间接传播,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开展多种数据格式的网络出版,实现信息定点推送和差异服务,以建构"学术期刊+移动互联网+服务"的"121"融合模式,构筑"作者—读者—编者"之间无障碍实时交互机制。【结论】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121"模式能够有效推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进程,实现学术信息的广泛传播。
张海生吴朝平蔡宗模杨慷慨
关键词:媒体融合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阐释及其矛盾审视被引量:9
2018年
从高等教育的功能、结构、系统、目标和高等学校职能等多个视角考察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不仅要关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要适应和引领社会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代化;不仅要实现教育的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还要体现工作、信念和权力的动态制衡。从时空上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有时间上的顺承关系,又有空间上的均衡关系,还有技术上的交互关系;从建设标准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有通用的国际标准,又有民族的本土特色;从建设目标来看,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国家战略目标,又是教育发展愿景。但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优先建设与均衡发展、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软件引领与硬件支持、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等七大矛盾。因此,要综合审视这七大矛盾并努力寻找解决途径:要认真学习领会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主要矛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切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促进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协调统一;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通过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充分利用;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动态调整,推动高等教育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
张海生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强国内涵式发展
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专业学位点建设: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被引量:4
2017年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新建本科高校专业学位点建设的逻辑起点,从根本上来说是受高深知识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特征驱动,受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驱动。从高深知识的特性出发,构建学术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两大高等教育系统,明确应用导向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国际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在应用转型和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双重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理应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强大生力军。当下,新建本科高校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从转变学校领导教育观念、注重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加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服务地方发展的应用科学研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多管齐下,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专业学位点建设,逐渐构筑起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建设世界一流应用学科和应用专业方面有所建树。
张海生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