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津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泡桐无毒组培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被引量:8
- 1998年
- 本文研究了组培技术在泡桐良种大规模繁殖上的应用,解决了脱除植原体泡桐组培无毒苗移栽过渡难点,并对泡桐全年最佳组培苗移栽时期进行了探讨。
- 王松枝薛敦孟王丽军张锡津田国忠
- 关键词:泡桐组培植原体无毒苗
- 川东华山松死亡原因探讨 Ⅱ.病害被引量:2
- 1991年
- 本文介绍华山松枯死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经43批,3 353块病组织的分离培养,菌落出现率仅为10.2%~13.2%,将分离到的真菌进行人工接种和模拟自然接种均未获成功。检查林间落地针叶,病斑处不产生子实体,林间也捕捉不到病原真菌孢子。在病区喷施1:1:100波尔多液、缩节安、高脂膜等农药,针叶基部变黄出现率均在98%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针叶基部变黄后期脱落不属于侵染性病害所致。
- 陈守常彭旭东张锡津
- 关键词:华山松病害侵染性病害
- 泡桐丛枝病脱毒组培苗电子显微镜检测被引量:4
- 1993年
- 泡桐丛枝病是当前泡桐生产中的严重病害,对泡桐丛枝病的病原体——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简称MLO)的研究与检测已愈来愈受到重视。目前对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的报道较多,如迪纳氏染色、苯胺蓝染色,这些方法有时出现非特异反应,只能作为检测MLO对植物侵染的一种辅助手段;朱澂等人报道了用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荧光显微术,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看到ML0的类核DNA荧光光点。
- 孙福生张锡津田国忠
-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苗木
- 无植物菌原体泡桐苗防治丛枝病效果初析被引量:5
- 1996年
- 将经脱毒处理和未经脱毒处理但经病原检测确证无植物菌原体感染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扩大繁殖、温室驯化,然后分别在不同地区的苗圃地和造林地定植,每年定期调查泡桐丛枝病的发生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脱毒苗和无毒苗无论在重病区、中度病区还是在轻病区,三年内发病率都大大低于常规种根育苗对照,其中在各地区种植的全部脱毒苗三年内发病率皆为零。
- 张锡津田国忠罗飞李江山洪炜
-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
- 泡桐丛枝病研究新进展被引量:9
- 1996年
- 介绍了近年来泡桐丛枝病研究取得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病原类菌原体(MLO)的检测和鉴定、病原致病机理、病原在树体内的分布和季节变动规律、寄主抗病性鉴定、治疗药剂的筛选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动向。并且根据新提出的泡桐丛枝病原MLO浸染循环模式,探讨了我国发生泡桐丛枝病流行的关键因子,以及今后防治的策略问题。
- 田国忠张锡津
-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病害
- 泡桐微茎尖培养脱除泡桐丛枝病原(MLO)的研究被引量:6
- 1994年
- 以感染丛枝病原(MLO)的泡桐组培苗为试材,大量切取长度在0.3mm~0.5mm范围内的微茎尖,在MS和附加0.1mg/LIBA和1~7mg/L6-BA的培养基上进行脱毒试验。根据外植体培养过程的病状有无.病源MLO的DAPI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证明微茎炎培养能够获得脱除泡桐丛枝病原MLO的试管苗,其脱毒率在14.29~28.57%之间。脱毒的两个无性系试管苗经连续继代培养一年以上,其生长性状正常且稳定。试验还显示了微茎炎培养脱毒率受采用的茎尖大小、切割技术、培养基中的激素比例及无性系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 黄钦才田国忠袁巧平张锡津
- 关键词:泡桐
- 四川东部华山松林落针枯死原因的研究被引量:5
- 1990年
- 连年研究表明,四川东部地区华山松林落针枯死程度,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即随着海拔升高,灾害趋于严重.回归方程为:(?)=0.128x-156.53为了验证此规律,1987~1989年进行了针叶套袋、植株围筒和单株移栽三项试验.试验结果,套袋和围筒内温度上升3~5℃,针叶病变率低,从高海拔地区移植至低海拔地区的植株,不发生病变.可以认为.华山松落针枯死是树种生物学特性与立地环境因素的对立统一过程的必然结果,其中低温是导致针叶病变的主要原因,因而属于生态性病害.
- 陈守常彭旭东张锡津
- 关键词:华山松
- 抗病和感病泡桐无性系组培苗对嫁接传染植原体的不同反应被引量:21
- 1999年
- 用感染了植原体并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组培苗作接穗或砧木,在无杂菌条件下嫁接7个表现不同田间抗性的无性系健康组培苗,并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16SrRNA基因扩增(PCR)技术检验嫁接传病效果。C125和XuH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接种诱发坏死反应,ZH和T35028坏死反应中等,QLM、C020和C161的坏死反应较弱。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6BA或NAA)可降低坏死程度,提高嫁接成功率,水杨酸处理或去掉健株砧木叶片和根系皆加重坏死反应程度。用病接穗嫁接抗病的QLM无性系时,用PCR检测到侵染砧木的植原体,但未表现丛枝症状,而将此无性系健康接穗嫁接到丛枝病砧木上时可诱致典型丛枝症状,从而表现出与根系和成熟叶相关的抗性反应。除C125外,其余6个无性系皆被嫁接传染,其继代培养表现出差异不显著的丛枝症状,其韧皮部金黄色自发荧光随着症状的加重而累积,也与抗病性有一定的联系。
- 田国忠张锡津罗飞朱水芳
- 关键词:泡桐组培苗植原体
- 温度处理和茎尖培养结合脱除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MLO)被引量:29
- 1994年
- 将患有丛枝病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温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用来脱除病原MLO。结果表明,在45℃下,病茎段24—48小时内脱水枯死;在40℃下3周内病苗黄化枯萎;但在30℃和25℃处理的茎段萌发新枝条仍表现典型丛枝症状。而在35℃下处理的茎段,1周后,新生长茎叶外观恢复正常,继续处理至80天,植株仍能正常生长。组织经DA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检查显示出在35-40℃下处理的病苗体内MLO4周之内的变化和降解情况。分别剪取35℃下处理29、33、55和80天的组培苗0.5cm的茎尖,转入MS培养基或改良的MS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长成的组培苗一直生长正常。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检察结果均显示病原MLO已被脱除。
- 张锡津田国忠黄钦才
-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温度茎尖培养
- 北亚热带泡桐无毒苗山地造林研究被引量:2
- 1996年
- 用泡桐无类菌原体苗木在江西分宜低山地造林,采用与杉木或湿地松混交种植方式,3年内泡桐长势良好,无丛枝病发生,杉木和湿地松生长也不受影响。由此可见该技术在南方北亚热带山地造林中具有应用潜力。
- 洪炜洪杏春何小平吴喜昌张锡津田国忠罗飞
- 关键词:泡桐无毒苗类菌原体造林混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