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 作品数:56 被引量:230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中陷窝蛋白1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陷窝蛋白1在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TUNEL技术检测40例尖锐湿疣皮损组织和10例健康人包皮组织中角质形成细胞陷窝蛋白1、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和细胞凋亡,计算陷窝蛋白1平均吸光度、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尖锐湿疣组中陷窝蛋白1表达与增殖指数、凋亡指数的相关性。针对陷窝蛋白1基因设计3条siRNA,用脂质体转染法将siRNA导入HaCaT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筛选出干扰效果最佳的siRNA,转染HaCaT细胞为实验组,转染非特异序列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转染48h后陷窝蛋白1的表达水平;MTS法分别测定干扰陷窝蛋白1基因24、48、72h后HaCaT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干扰陷窝蛋白1基因48h后HaCaT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中陷窝蛋白1的表达(0.042±0.021)显著低于正常包皮组织(0.181±0.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3,P〈0.001)。尖锐湿疣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指数(65.63%±19.86%)和凋亡指数(24.12%±10.86%)均显著高于正常包皮组织(23.51%±4.00%,3.13%±1.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40、11.970,均P〈0.001)。尖锐湿疣组陷窝蛋白1表达与增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一0.798,P〈0.05),与凋亡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825,P〈0.05)。荧光定量PCR显示siRNA一2在浓度25nmol/L下抑制效果最佳。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显示,转染siRNA48h后,实验组陷窝蛋白1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MTS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24、48和72h时的A值分别为0.563±0.013、0.628±0.006和0.811±0.018,高于空白对�
- 熊浩黎倩刘清秀陈平姣陈名华张静高琰曾抗
- 关键词:尖锐湿疣角蛋白细胞细胞增殖
- 出量和入量记录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出量和入量记录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出入量记录方法包括对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处理,识别出排泄物和食物的种类和数量,确定食物和排泄物的含水量,确定出量和入量等步骤。本发明通过使用智能终端...
- 张静陈丽珊许梅董晖吴婷婷
- 文献传递
- 阴茎癌的CT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阴茎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阴茎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阴茎头不规则分叶状或菜花状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肿瘤直径1~9 cm不等,平均3.5 cm。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呈中度强化,此期显示肿瘤侵犯深度更加清楚,7例显示阴茎海绵体受累,1例阴茎根部皮肤受累。8例淋巴结转移,其中双侧转移5例,单侧转移3例(右侧2例,左侧1例)。12例患者中均未发现盆腔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结论CT可显示阴茎癌原发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对阴茎侵犯深度,同时可显示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韩路军李新瑜张玉忠张静熊伟张雪林
- 关键词:阴茎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一种聚集诱导发光自报告光敏剂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集诱导发光自报告光敏剂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聚集诱导发光自报告光敏剂探针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是一种新型的聚集诱导发光自报告光敏剂探针。所述探针具有易于制备、荧光强度高、水溶性好、低荧光背景等特...
- 郑磊张静邹航
- 微囊型脑膜瘤的MRI表现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微囊型脑膜瘤(MCM)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CM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与病理对照。结果病变位于额部6例(左侧4例,右侧2例),右侧顶部大脑镰旁1例,右侧桥脑小脑角区1例;8例中5例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平扫时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病变中4例可见"脑膜尾征";6例可见中重度瘤周水肿;肿瘤组织中见瘤细胞排列疏松,呈微囊状。结论 MCM是颅内少见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T2WI呈明亮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强化,MRI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张静李新瑜韩路军熊伟张雪林汪文胜
- 关键词:微囊型脑膜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 急危重症孕产妇实施临床抢救的应对措施
- 2023年
- 目的探讨对急危重症孕产妇实施临床抢救的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1560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急危重症分为急危重症组(n=362)和正常组(n=1198),统计对比两组孕产妇的产前检查率、高危因素及各种急危重症发生率。结果急危重症组的规范产前检查率低于正常组(P<0.05),且各种急危重症高危因素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急危重症组各种急危重症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对急危重症孕产妇实施临床抢救,需考虑医护配合,并完善产前检查、早期重症筛查,以此降低急危重症发生率与提高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成功率。
- 张静
- 关键词: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妊娠
- 基于普美显增强磁共振的影像组学鉴别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基于普美显增强磁共振图像,评估影像组学方法在鉴别肝细胞癌(HCC)与肝血管瘤(HHE)的可行性。方法收集HCC病人与HHE病人的普美显增强磁共振数据(总共135个病灶),在肝特异期图像勾画病灶,利用影像组学方法提取每个病灶的纹理特征。单特征分析:用两样本t检验或Mann Whitney U检验、ROC分析评估每个特征对HCC和HHE的区分程度及分类性能;多特征分析:首先比较3种特征选择算法(最小冗余-最大相关、近邻成分分析、序列前向选择)的性能,根据最优的特征选择算法确定最优特征子集,最后将特征选择的结果在3种分类器算法(支持向量机、线性判别分析、逻辑回归)上进行训练与测试,整个分析过程均采用重复5次10折交叉验证实验。结果对于单特征分析,超过50%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区分能力,其中灰度共生矩阵特征S(3,-3)Sum Entrp的分类性能:AUC为0.72(P<0.01),敏感性为0.83,特异性为0.57;对于多特征分析,特征选择算法比较的结果为序列前向搜索算法更优;最终基于该算法选择15个特征,其中支持向量机分类器上得到的平均分类性能:测试准确率:0.82±0.09,AUC为0.86±0.12,敏感性为0.88±0.11,特异性为0.76±0.18。结论基于普美显增强磁共振图像,使用影像组学方法能够很好地鉴别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为临床辅助诊断提供有利的手段。
- 陈茂东张静杨桂香林杰民冯衍秋
- 关键词:肝细胞癌肝血管瘤
- 判别函数在腮腺肿瘤CT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分析腮腺肿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判别函数在腮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病例资料。对良、恶性肿瘤组间的性别、部位、边界、平扫密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指标行χ2检验;对年龄、横断面最大径及CT增强幅值等指标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肿瘤最大径、边界、CT增强幅值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指标建立判别函数。结果:良恶性肿瘤间患者年龄、平扫边界、横断面最大径、增强幅值及颈部淋巴结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和肿瘤发生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建立判别函数,对良、恶性肿瘤的判别符合率分别为93.8%和90.0%,整体的判别符合率为92.9%。结论:以肿瘤边界、横断面最大径、增强幅值及颈部淋巴结等四项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对良、恶性腮腺肿瘤的鉴别能力强。
- 熊伟张雪林张静张兴华
- 关键词:腮腺肿瘤
- 胸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CT表现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照。结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边缘光滑清晰,2例为肺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为纵膈孤立性纤维性肿瘤,9例为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平扫6例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呈明显"地图样"不均匀强化,2例肿块内可见强化的血管影,2例可见蒂状结构,5例可见包膜。病理学表现为肿瘤由梭形细胞与胶原以不同比例混合构成细胞密集区与疏松区,血管丰富,管腔呈裂隙样改变,免疫组化CD34、Vimentin阳性。结论:胸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具有较特异的CT表现,确诊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侯刚强张小静张静张雪林
- 关键词:胸部肿瘤
-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9例,5例行增强扫描;MRI检查12例,7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4例原发性骨淋巴瘤中12例为B细胞源性,2例为T细胞源性。11例侵犯单一骨,3例侵犯多骨,共侵犯19处骨骼。其中骨盆8例次,椎体5例次,股骨4例次,颅骨2例次。行CT扫描的9例中,6例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呈虫蚀样、筛孔样,2例呈浸润性骨质破坏,1例呈混合型骨质破坏,2例出现骨膜反应。行MRI扫描的12例均可见骨髓侵犯,伴周围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骨髓腔侵犯更为清楚,可见病变区骨髓腔信号明显增高。结论原发性骨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 熊伟张雪林张静张兴华
- 关键词: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