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静

作品数:12 被引量:9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雪莱
  • 2篇译介
  • 2篇诗剧
  • 2篇资治
  • 2篇资治通鉴
  • 2篇文学
  • 2篇浪漫
  • 2篇《资治通鉴》
  • 1篇电影
  • 1篇叙事
  • 1篇选译
  • 1篇艺术
  • 1篇艺术人生
  • 1篇译诗
  • 1篇译作
  • 1篇英诗
  • 1篇正史
  • 1篇政治讽刺诗
  • 1篇中国诗坛
  • 1篇人生艺术

机构

  • 11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张静
  • 2篇汤勤福

传媒

  • 2篇文艺研究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西部广播电视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文学评论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7
  • 1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抵抗的反抗主义”与“最希腊的英诗人”——周作人眼中的雪莱被引量:3
2013年
本文细致梳理了1920年代周作人对于雪莱的译介活动。在他的翻译作品和纪念文章中,周作人突出的是雪莱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无抵抗的反抗主义",而这正契合了他本人在这个时期所持的政治观点。同时,周作人就雪莱诗句翻译与当时的文人进行了"笔战"。他将雪莱视为"最希腊的英诗人",而这也与他自己对古希腊文学的热爱所吻合。
张静
关键词:雪莱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与正史在史实上的差异被引量:3
2007年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与正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差异、地名差异、官职差异、人名差异、数量差异等几个方面。时间差异包括同年月不同日、同年不同月、年份差异;地名差异有形近字异、形近而讹、方位差异;官职与人名的差异既有司马光纠正正史者、难以判断者,也有《资治通鉴》失误者;数量差异则有形近而异、错漏衍文,也有难以判断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司马光改正不少正史错误,但确实也有疏漏失误之处。当然,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湮灭,有相当一部分差异至今已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了。因此,无论在引用正史资料,还是引用《资治通鉴》资料之时,都有必要加以仔细甄别,以防以讹传讹。
汤勤福张静
关键词:《资治通鉴》史实
诗的现代意义何在?——雪莱《为诗辩护》在中国(1905—1937)的反响被引量:1
2015年
论文以雪莱《为诗辩护》的译介为关注点,兼顾与其具有紧密联系的英国诗人皮科克及其作品《诗的四个时代》的译介,通过梳理1905—1937年间的史料,发掘出鲁迅、郭沫若、于赓虞、梁实秋、伍蠡甫等人对于雪莱及皮科克诗学理论的不同的选择、译介与吸收,从中折射出与中国新诗理论的发展以及文艺与科学之关系变迁等议题。
张静
关键词:《为诗辩护》雪莱翻译文学
基于同情的浪漫认同——论雪莱传记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接受
2020年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民国时期曾被文学青年视作偶像,徐志摩、吴宓、于赓虞、沈从文等作家都曾被放置在"像雪莱"的人物谱系中。这一现象与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倡导的自然主义批评观对传记研究的关注紧密相连。法国传记作家莫洛亚的《爱俪儿:雪莱传》影响最广,对这部传记的关注与译介也处于对西方新传记作品和理论的译介潮流中。雪莱偶像化契合了"五四"知识人希望摆脱传统婚姻制度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的理想。雪莱传记所塑造的爱情观代表着一种普遍存在于浪漫主义者身上的特质,新文学作家对雪莱浪漫形象的认同,其实暗含着一种自我认同。
张静
关键词:伍尔芙
“人生艺术化”与“艺术人生化”——《创造季刊》对雪莱形象的再造
2014年
创造社在1923年的《创造季刊》中推出的"雪莱纪念专号",是对英国浪漫诗人雪莱最集中的一次译介。创造社文人通过对雪莱生平以及作品的讨论与分析,将其视作偶像并认同其反叛精神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同时着重突出其"永远的小孩子"的特质并强化这一特质所具有的诗意与美感,进而推崇诗人身上所具有的"人生艺术化"与"艺术人生化"相结合的特质。他们在雪莱译介过程中所强调的人生和艺术的高度结合是与其作为留日的"大正时期"的文学青年这一身份所契合的。
张静
关键词:雪莱浪漫主义创造社人生艺术化
“云之歌不复作矣”:论叶中泠的骚体译诗《云之自质》
2017年
清末民初,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文学翻译作品,而这段时期是翻译标准处于极其混乱、译作极不标准的历史时期,翻译呈现了它最丰富的可能性。散文小说翻译中,以"严复桐城派气息十足的译作与林纾大量的改写和挪用所造就的西方文学作品的中文本"(1)为代表。而对于难度更大的诗歌翻译,尤其是长诗的翻译,鲜有译者触及。然而,即使是一点雪泥鸿爪,仍然弥足珍贵。因此,
张静
关键词:翻译作品译诗骚体翻译标准小说翻译诗歌翻译
论电影《弥留的时光》的死亡叙事
2015年
弗朗索瓦·奥宗的电影大多与欲望、谋杀有关,他也有关于死亡与哀悼的电影三部曲。他的死亡叙事手法有着很重要的转变,从轻易、荒诞到细腻、深情,一路走来他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似乎也越发深刻。本文通过对《弥留的时光》这部电影的死亡营造角度、死亡叙事手法等分析,探讨奥宗电影传达出的关于死亡与生命、情感与救赎。
张静
关键词:法国电影
“将普罗密修斯重生在中国文字中”——以邵洵美译雪莱《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为中心
2022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唯美-颓废主义诗人邵洵美,在20世纪50年代译介了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这是他后期最重要的文学成就。早期经由对萨福、史文朋和摩尔等人的译介与理解,雪莱及其代表的革命浪漫主义一直潜伏在邵洵美的诗学理念中。50年代,他的译介观念由“主观的或为己的”转变为“客观的或为人的”。在翻译诗剧的同时,他从文本内部着手,发现了“能量转化”这一秘密,将马克思主义与对雪莱文本的艺术分析辩证地结合起来。因此,邵洵美从翻译实践得出的观点超越当时的历史局限,和各国研究者的不同观点一起,共同丰富、深化了对这部诗剧的理解。同时,邵洵美也达到了他在文学世界中的最高点。
张静
关键词:邵洵美萨福诗学理念雪莱历史局限诗剧
“恃才的文学青年”:论七月派诗人方然的雪莱译介
2022年
七月派诗人方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被忽略的人物。他曾在国统区翻译了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最重要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沈茜》等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雪莱译者。他的诗剧译介在鲁迅《摩罗诗力说》的脉络中展开,也受到了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中雪莱观的启发。他抒情性的叙事诗创作以及诗学观念受到了雪莱的影响。论文作为方然第一篇研究专论,一方面呈现他的翻译成就,另一方面也论及他与胡风关系的复杂性。
张静
关键词:七月派诗人译介雪莱诗剧
各有偏爱的选译——1937—1949年间中国诗坛对雪莱的译介被引量:1
2021年
1937—1949年间,包括吴兴华、宋淇、徐迟和袁水拍在内的中国新诗人都曾翻译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作品,将他们的诗歌译介与创作并置进行考察,可以窥见在各自诗学发展路径中,不同的新诗人们,或者隐微地不忘浪漫主义中恒常的诗意美学,或者在现代主义的探索中不经意地折返至浪漫主义寻找资源,或者以新的革命视角对浪漫主义曾经的伟大事业进行全新的阐释。同时,雪莱政治诗歌中具有的功利性和革命性成为了其在中国最主要的身份标签,而抒情诗中充溢的对疗救自身的不懈追求、对智性的无尽探索以及对于希望的永恒崇拜,也为"放逐抒情"之后的中国新诗人寻找"新的抒情"提供了资源。
张静
关键词:雪莱中国诗坛政治讽刺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