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桥华

作品数:19 被引量:140H指数:7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介入
  • 6篇介入治疗
  • 6篇静脉
  • 5篇血栓
  • 5篇静脉血
  • 5篇静脉血栓
  • 4篇导丝
  • 4篇深静脉
  • 4篇深静脉血栓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肝癌
  • 3篇置管
  • 3篇肝癌
  • 3篇抽吸
  • 2篇动脉栓塞
  • 2篇血管瘤
  • 2篇血栓形成
  • 2篇置管法

机构

  • 9篇南方医科大学...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顺德第一人民...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东药学院

作者

  • 18篇朱桥华
  • 9篇赵剑波
  • 9篇李彦豪
  • 9篇陈勇
  • 7篇曾庆乐
  • 6篇周成宇
  • 5篇于新发
  • 3篇黄江远
  • 3篇卢伟
  • 3篇黄维
  • 2篇何凡
  • 2篇毛军杰
  • 2篇莫海鹰
  • 2篇罗美华
  • 2篇黄得校
  • 2篇何晓峰
  • 1篇王小丽
  • 1篇罗鹏飞
  • 1篇陈思东
  • 1篇王健

传媒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第八届中国介...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穿刺注入碘油化疗药乳剂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瘤内注入碘油化疗药乳剂(CAL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7例患者,男性53例,女性4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8.02岁。诊断为肝细胞癌49例,胆管细胞癌8例。共进行了...
陈勇毛军杰李彦豪赵剑波曾庆乐何晓峰卢伟张克伟朱桥华黄得校何凡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双导丝鞘管置换技术辅助经皮抽吸和置管术的临床研究
本文拟对双导丝鞘管置换技术(dual-wire sheath replacement technique,DWSRT)辅助经皮抽吸清除髂股静脉血栓及胆道存积物和置管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进行研究,以探讨DWSRT辅助经皮...
朱桥华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术
文献传递
眼眶血管畸形的命名、分类及介入治疗被引量:1
2008年
朱桥华陈勇李彦豪
关键词:介入治疗血管性病变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血管性疾病淋巴管瘤
广东顺德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广东顺德当地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及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顺德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非癌症、非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共251对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卡方检验方法分析肝癌地区分布的差异;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地区分布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吃鱼生史、HBV感染、肝硬化与肝癌发病存在相关。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进入模型的正相关的因素有饮酒、HBV感染、肝硬化。负相关的因素有高血脂和糖尿病。结论:HBV感染、肝硬化、饮酒是广东顺德地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和吃鱼生史是次要的危险因素。
王小丽于新发周成宇朱桥华陈思东
关键词:肝肿瘤病例对照研究
经皮穿刺瘤内注入碘油化疗药乳剂治疗原发性肝癌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瘤内注入碘油化疗药乳剂(CAL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57例患者中肝细胞癌49例,胆管细胞癌8例。共进行了90例次的治疗,即分90个靶区。术前均已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55例)或化疗灌注术(2例)。所有患者动脉造影均表现为少血供或不能插管入供血动脉者。在透视或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入CALE。术后1周内行x线平片或CT和实验室检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以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残留灶复发者,行再次治疗。结果5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90例次治疗。均穿刺和注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靶区大小及CALE的用量为:肿瘤直径〈3cm者40例次,乳剂剂量3.0—7.0ml;3~5cm者43例次,乳剂剂量12.0~20ml;〉5cm者7例次,乳剂剂量为24—40ml。AFP阳性患者43例,治疗后14例降到正常范围。术后1个月CT显示CALE在靶区沉积良好者54例次(60.0%),欠佳者34例次(37.7%)。缺失者2例次。随访2个月~6年,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00d。术后的主要副作用有:发热22例次(24.4%),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11例次(12.2%),穿刺部位疼痛17例次(18.9%),均自行缓解。结论采用经皮穿刺瘤内注射CAL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有效和安全的。
陈勇赵剑波曾庆乐何晓峰卢伟朱桥华张克伟黄得校何凡毛军杰李彦豪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
透视下双导丝置管法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透视下双导丝置管法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置管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12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在透视下采用双导丝引导经鼻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和胃肠减压管,统计其技术成功率、平均置管...
朱桥华陈勇曾庆乐赵剑波李彦豪
关键词:食管癌手术切除吻合口瘘
文献传递
P-选择素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6年
炎症和血小板活化与深静脉血栓(DVT)之间具有相关性。P-选择素(P-selectin)是一种敏感的炎症和血小板活化的标记物。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发现,P-选择素可能是DVT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浓度的增高与DVT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P-选择素在DVT的诊断、预后、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董嘉尧罗美华周成宇朱桥华黄维于新发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P-选择素炎症
透视下经皮胆管抽吸术在胆管存积物清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经皮胆管抽吸术(PBA)在胆管存积物清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39~68岁,平均54岁。肝移植术后2例,肝细胞癌3例,胆管细胞癌1例,外科取石术后胆管仍存残留结石2例。其中3例合并胆管感染。先行经皮肝胆管引流术,2周后总胆红素下降不到原来的1/2且经引流管行胆管造影显示胆管内仍有大量的充盈缺损,即在双导丝技术辅助下行PBA术。对比抽吸前后胆管造影表现,统计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和并发症,对胆管抽吸物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BA术。8例患者的PBA术共进行了21次抽吸。其中2例胆管结石患者进行8次抽吸(1例3次,另1例5次),1例胆管细胞癌患者行3次抽吸,2例肝移植术后和3例肝细胞癌患者均行2次抽吸。术后再置放胆管引流管并行胆管造影示胆管内充盈缺损显著减少。术后1~2周再次复查总胆红素7例患者均下降原来的1/2以上,1个月后下降到正常范围,另1例无明显下降。3例合并胆管感染者症状明显好转。胆管抽吸物主要为胆泥、胶冻状物质、泥沙样或小结石和无结构的坏死物质。所有患者在抽吸过程中均未发现胆管出血等手术相关性并发症。结论 PBA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清除胆管存积物的技术方法。
朱桥华陈勇于新发周成宇曾庆乐赵剑波李彦豪
关键词:双导丝技术胆管介入治疗
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a SMA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CTA证实的a SMAT患者,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58~78岁,平均(68.7±7.9)岁,发病时间10~20 h,平均(13.5±3.7)h。在肠系膜上动脉内留置导管行接触溶栓治疗。术后给予抗血小板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经导管接触溶栓。尿激酶用量170~290万单位,平均(238.5±41.4)万单位,溶栓时间2~4 d,平均(3.1±0.6)d。7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复通,无充盈缺损,腹痛症状消失。1例在溶栓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死亡。1例患者在溶栓过程中排黑便,余患者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结论:经导管接触溶栓能够快速溶解血栓,并发症少,是治疗a SMAT的有效手段。
董嘉尧朱桥华周成宇黄维黄江远于新发
关键词:溶栓介入治疗
透视下局部注射博莱霉素碘油乳剂治疗眶内静脉畸形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在 X 线监视下,经皮穿刺局部注射博莱霉素碘油乳剂(BLE)入眼眶畸形静脉内,治疗眶内静脉畸形(OV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5例 OVM 患者,右眼6例,左眼9例,均单眼发病。病程最短2年,最长10年,平均3.9年。患者均有眼球突出,头低位或压迫颈静脉时明显。眼球突出时两侧相差≤5 mm 者11例,相差>5 mm 且≤8 mm 者4例。视力减退4例,复视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 CT 或 MR 检查,治疗前均先直接穿刺 OVM 造影进一步证实,明确诊断为 OVM。确诊后将 BLE 透视下缓慢注入到 OVM 内。随访8~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结果 15例OVM 患者均成功注入 BLE。BLE 用量为1.5~3.0 ml,平均2.2 ml。术后6~12个月所有患者眼球突出消失,眼部外观恢复正常。4例视力减退患者中的3例视力恢复,2例复视患者复视均消失。头低位或压迫颈静脉时,仍有2例轻度突出,两侧相差≤2 mm。术后患者均出现眼部肿胀,1周内消失。未见眼眶内出血、眼部瘢痕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X 线监视下,经皮穿刺局部注射 BLE 治疗 OVM,简单易行,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的方法。
陈勇李彦豪何晓峰卢伟曾庆乐赵剑波朱桥华
关键词:眼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