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洲
- 作品数:96 被引量:439H指数:11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社会学更多>>
- 面向21世纪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被引量:2
- 1997年
- 按照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社会需要,走自己的路,建立面向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改革的核心问题。当前,社会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呈现出多层次、多规格和多样化的特点;在探索跨世纪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人们关注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跨世纪工程教育人才的特征是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改革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正确的指导思想,抓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 朱继洲
- 关键词:工程教育
- 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必须加强队伍建设被引量:6
- 2002年
- 师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校水平、尤其是学校的学术水平 ,只有建设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 ,才能建设一流水平的大学和学科。当前 ,大学教师队伍存在着知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能力不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学术大师和拔尖人才不足等问题 ,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教育的现代化呼唤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制 ,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不仅与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有关 ,而且与教育管理水平也是密切相关的 ,建设好一支教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高、作风过硬的教育管理队伍 ,与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样重要 。
- 朱继洲
- 关键词:师资队伍教育管理队伍
- 为青年教师发展指路引航被引量:8
- 2015年
-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推动高等学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的需要;高校教师发展是教师内在能力的增长,是教师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是教师向更加优秀、更为杰出的研究者、教学者和专业人员的转变;按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该是服务性的学术机构的定位,一切为教师教学发展服务、帮助其成长为好教师的宗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重点要为青年教师发展指路引航。
- 朱继洲胡奈赛王汝文柯大钢
- 关键词:高校教师发展教学督导
- 对试行浮动学制的一些认识
- 1988年
- 高等学校要为四化建设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教师认真执教,学生认真学习,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鼓励教师的积极性,认真进行“教”的改革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学”的改革,使学生适应教学改革的形势,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几年来,我校在这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在改学年制为学分制的同时,实行了“一门进、五门出”的浮动学制。“一门进”是指全体本科生都是经过国家统一考试合格后跨进大学的;“五门出”
- 朱继洲徐茂义杨基民
-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制本科生学分制教师
- 钠冷快堆无停堆保护失热阱固有安全特性被引量:3
- 1999年
- 采用模块式结构建立了钠冷快堆主回路系统的数学模型,选用端点浮动法有效克服了点堆方程的刚性问题。堆芯热工和IHX计算采用稳定性良好的全稳二阶迎风差分格式。编制了钠冷快堆失热阱瞬态仿真程序LOHS。该程序可在微机环境下运行,模型简单、速度快。用LOHS对EBR-Ⅱ失热阱瞬态实验的计算结果与安全分析程序NATDEMO的计算结果符合良好。
- 王武军单建强王学容朱继洲
- 关键词:钠冷快堆
- 开展自主教学督导 因校制宜建立模式被引量:24
- 2004年
- 教育督导制度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选择 ,大多数高校的自主督导以“教学督导”为其主要目标 ,以学术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理念 ,以过程监控作为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 ,以教学督导为主要模式的大学督导 ,已经成为保障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 ,在维护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秩序。
- 朱继洲
- 关键词:教学质量学术管理高校教学管理
- 超声频谱检测中微机处理与缺陷特征的研究被引量:2
- 1992年
- 朱继洲郭海芳翟兴耀
- 关键词:超声检测频谱分析微机处理
- 坚持改革 不断前进
- 1986年
-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为四化建设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近几年来,我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积极进行各项教学改革。主要的做法是: 1.多层次培养人才、多种形式办学。在逐年扩大本、专科招生人数的基础上,1984年成立了研究生院,形成了以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多层次办学体系。
- 张世煌朱继洲徐茂义
- 关键词:教学改革本科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教育体系
- 事故工况下FFR的瞬态安全分析初步
- 王平朱继洲
- 关键词:快堆事故分析
- 人工神经网络在棒束临界热流密度预测中的应用
- 2006年
- 基于已有的棒束临界热流密度数据库,采用COBRA-Ⅳ程序计算得到子通道局部临界热流密度数据库。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理论对数据库进行训练,得到基于ANN理论的棒束临界热流密度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高于常用经验关系式的预测精度,其预测值的均方差为5.63%。
- 韩浪冉旭单建强黄彦平陈炳德朱继洲
- 关键词:临界热流密度人工神经网络棒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