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贤森

作品数:19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青年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免疫
  • 3篇缺血
  • 3篇病理
  • 2篇血性
  • 2篇药性分析
  • 2篇青霉菌
  • 2篇缺血性肠病
  • 2篇肿瘤
  • 2篇紫外
  • 2篇紫外分光光度
  • 2篇紫外分光光度...
  • 2篇组织病理
  • 2篇组织病理学
  • 2篇马尔尼菲青霉
  • 2篇马尔尼菲青霉...
  • 2篇耐药
  • 2篇耐药性
  • 2篇耐药性分析
  • 2篇黄酮
  • 2篇急性肠缺血

机构

  • 18篇赣南医学院
  • 9篇赣南医学院第...
  • 4篇赣南医学院第...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石城县人民医...

作者

  • 19篇朱贤森
  • 7篇杨庆春
  • 4篇黄志勤
  • 3篇刘晓平
  • 3篇曾祥泰
  • 3篇曾祥福
  • 3篇黄俊云
  • 3篇李海坤
  • 2篇邓晓
  • 2篇李伟松
  • 2篇程齐来
  • 2篇刘四君
  • 2篇廖长风
  • 1篇严宜明
  • 1篇肖学文
  • 1篇肖雪琴
  • 1篇缪作华
  • 1篇邓婷
  • 1篇李娟
  • 1篇张文忠

传媒

  • 7篇赣南医学院学...
  • 3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四川中医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haFGF局部外敷促进糖尿病大鼠难愈性皮肤溃疡修复的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究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生长因子(RhaFGF)对糖尿病大鼠难愈性皮肤溃疡愈合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RhaFGF对糖尿病大鼠难愈性皮肤溃疡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糖尿病难愈性皮肤溃疡大鼠模型,将2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haFGF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局部外敷,RhaFGF组采用RhaFGF局部外敷。于第7、14天记录创面面积,并取大鼠皮肤溃疡处新生肉芽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及病理切片,以对RhaFGF治疗糖尿病难愈性溃疡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第7、14天,RhaFGF组的溃疡创面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aFGF组的MDA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aFGF组的SOD活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aFGF组的CD31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aFGF组的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RhaFGF组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蛋白表达量较治疗前增加。结论RhaFGF通过促进糖尿病难愈性溃疡的氧化应激,增加溃疡组织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生成,提高上皮再生水平,从而表现出对大鼠糖尿病溃疡组织的修复作用。
宋久于王敏华李海坤廖宝春陈小波朱贤森曾祥泰
关键词: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糖尿病皮肤溃疡细胞核增殖抗原
肉桂醛抗白假丝酵母菌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肉桂醛抗白假丝酵母菌的作用。方法应用芽管实验、琼脂扩散法同步观察肉桂醛对白假丝酵母菌酵母型及芽管和假菌丝形成的影响,并用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结果琼脂扩散法抑菌圈直径为25~37mm,出芽率小于20%,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50~500μg/ml。结论肉桂醛具有较好的抗白假丝酵母菌作用。
朱贤森黄晓东黄志勤
关键词:肉桂醛琼脂扩散法
23例孕产妇死亡尸体解剖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通过对存在医疗纠纷的死亡孕产妇尸检病理结果分析,探讨存在医疗纠纷的死亡孕产妇主要死因.方法:从1994~2004年10年间,存在医疗纠纷的尸检病例中,选择其中23例死亡孕产妇尸检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3例存在医疗纠纷的死亡孕产妇尸检病例中,因产科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死亡15例(65.4%),羊水栓塞死亡1例(4.3%),其它原因死亡7例(30.3%).失血性休克主要由产道严重撕裂伤出血、子宫破裂出血、宫外孕破裂出血、低位前置胎盘残留和胎盘滞留出血等产科出血引起.误诊是产生失血性休克死亡的重要因素,15例失血性休克病例中,临床诊断符合率60.0%(9/15),误诊率40.0%(6/15).结论:产科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有效降低误诊率和防治产科出血,可减少孕产妇死亡,有利于减少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
朱贤森杨庆春
关键词:医疗纠纷孕产妇死亡尸体解剖
40例胃粘膜及胃癌组织的LPLUNC1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LPLUNC1蛋白在胃癌及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检测40例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LPLUNC1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分析LPLUNC1在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结果:LPLUNC1表达于胃粘膜上皮和胃底腺,在胃癌中表达明显下调或缺失,LPLUNC1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率为92.5%(37/40),且均呈现强阳性表达,胃癌中LPLUNC1的表达率为40%(16/40),表达强度也不一致。结论:LPLUNC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或缺失,而在正常胃粘膜及粘膜腺体中出现表达,两者在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提示LPLUNC1的表达下调或缺失与胃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
苏惠刘金龙罗芸杨庆春朱贤森李伟松
关键词:胃癌免疫组化
儿童菌血症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了解儿童菌血症蜡样芽孢杆菌的感染状况、耐药性与耐药趋势。方法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API 50 CH试验条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法测定细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2006年1月—2010年3月从血液标本中分离蜡样芽孢杆菌共83株,其中儿童患者61株,占73.5%,61株中配方奶喂养新生儿为49例,占80.3%。蜡样芽孢杆菌对13种临床常见药物抗菌活性较好,对除青霉素、氨苄西林、一二代头孢菌素以外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低于25%。结论蜡样芽孢杆菌引起人工喂养的儿童菌血症发病率较高,需严防漏检而贻误治疗时机,尤其应重视准确分离、鉴定菌株,测定其耐药谱,可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
黄俊云朱贤森肖雪琴王华彬
关键词:菌血症蜡样芽孢杆菌耐药性儿童
血清I-FABP、D-Dimer诊断急性肠缺血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二聚体(D-Dimer)浓度变化对肠缺血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只,两组内再随机分成6小组,每组8只。实验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对照组仅行腹腔开关术。各小组大鼠分别对应在手术后0.5 h,1 h,2 h,4 h,8 h,12 h 6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I-FABP和D-二聚体浓度,对相应时间点大鼠切取病变肠管并观察肠管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实验组在肠缺血0.5 h血清I-FABP开始升高,1 h达峰值(290.24±156.69)μg/L,之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Dimer浓度在缺血2 h内升高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缺血4 h之后开始升高,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I-FABP、D-Dimer浓度变化对肠缺血早期诊断及对肠管血液供应状态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李海坤王敏华周小青殷青辉叶斌曾祥福刘晓平朱贤森胡艳曾祥泰
关键词:肠缺血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D-二聚体
血清平滑肌蛋白22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清平滑肌蛋白22(SM22)在急性缺血性肠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96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只,两组内再分成6小组,每组8只。实验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对照组仅行腹腔开关术。分别在手术后0.5、1、2、4、8、12h从右心室中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SM22浓度。处死大鼠,在回盲部近端切取长约10cm小肠组织,行HE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肠组织中SM22。结果肠组织缺血4h时血清SM22浓度开始升高,并且达到峰值(265±15)ng/L。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SM22浓度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组织缺血4h内,光镜下SM22阳性颗粒数无明显变化;缺血4h后,光镜下SM22阳性颗粒数逐渐下降,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M22主要表达在肠平滑肌层,当肠组织受缺血损伤致肠肌层坏死时,SM22从肠肌层漏出并入血使血清中SM22浓度升高。血清SM22可用于判断肠组织缺血坏死。
李海坤王敏华周小青殷青辉叶斌曾祥福刘晓平朱贤森曾祥泰
关键词:缺血
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分析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研究其免疫组化表型,讨论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BML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中年女性患者,有子宫平滑肌瘤手术史,胸部CT示右肺多发性结节。切除标本见2个灰白色结节,直径分别为6 cm、1.2 cm,边界清楚,镜下见肿瘤细胞较丰富,并见上皮衬覆的管腔样结构,未见坏死及核分裂象,与原发子宫平滑肌瘤形态相似。免疫组化证实为平滑肌源性,且表达雌激素受体。结论BML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多发生在有子宫平滑肌瘤病史的女性,转移部位主要是肺,组织学形态表现良性,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邓晓邱莎莎李伟松朱贤森缪作华侯英勇
关键词: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子宫平滑肌瘤组织病理学
三脑室底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颅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EHE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9岁,临床表现为左眼失明,肿瘤位于三脑室底,大小1.5 cm×1 cm×0.6 cm;镜下见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及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瘤细胞内含明显空泡,呈“印戒”状,内可见红细胞,间质胶原丰富,肿瘤局部侵犯周围脑组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CD34和vimentin均阳性;CKpan局灶阳性,S-100、EMA、PR、GFAP、CD68和TFE-3均阴性。结论颅内EHE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血管肿瘤,易误诊,应与转移癌、脊索瘤、脊索样脑膜瘤及脊索样胶质瘤等相鉴别。
肖秋香罗穆云朱贤森范钦和
关键词:脑肿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免疫组织化学
高等教育的管理目标
2006年
刘四君况花荣帅萍朱贤森
关键词:高等教育机构管理活动管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