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连磊

作品数:1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碳通量
  • 1篇迁移
  • 1篇秋季
  • 1篇无机碳
  • 1篇海-气界面
  • 1篇海气
  • 1篇海气界面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篇宋金明
  • 1篇段丽琴
  • 1篇李学刚
  • 1篇李宁
  • 1篇袁华茂
  • 1篇于宇
  • 1篇朱连磊

传媒

  • 1篇海洋科学

年份

  • 1篇201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东海中北部海域秋季表层海水中无机碳与海气界面碳的迁移被引量:4
2012年
基于2010年11月对长江口外东海中北部海域的综合调查,系统研究了该海域的无机碳体系参数的分布特征、海一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季溶解无机碳(DIC)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调查海域东北部及长江口附近海域,而调查海域南部DIC含量较少且变化平缓,其主要是受台湾东部流向东北方向的黑潮支流及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表层海水C02分压(pC02)值变化范围为40.8~63.5Pa,呈现沿黑潮支流流八方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的趋势。秋季表层海水pCO:与温度(T)、盐度(∞有较好的负相关性,说明海水温度升高和盐度增加,pC02降低,反之亦然。另外,通过估算得出,秋季CO2海-气交换通量为2.69-33.66mmol/(m^2·d),平均值为(14.35-4-7.06)mmol/(m^2·d),其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相对较大,而在调查海域南部相对较小;2010年秋季水体向大气释放C02的量(以碳计)为(2.35±1.16)×10^4t/d,是大气C02较强的源,说明东海中北部海域秋季总体上是CO2的源。
朱连磊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于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