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古忠
-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回龙观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睡眠剥夺对精神科护士情绪状态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 探讨睡眠剥夺(SD)对精神科护士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情绪状态量表(POMS)对北京市某精神科专科医院从事倒班临床护理工作的69名护士在上夜班前、下夜班当日、下夜班次日3个时间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下夜班当日,在疲劳-惰性(F)分量表得分女性高于男性(P<0.05);下夜班次日,在有力-好动(V)分量表得分女性高于男性(P<0.05);上夜班前POMS各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夜班当日F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夜班次日V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睡眠剥夺可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甚至加剧,适当的恢复性睡眠,可以有效地对抗SD的负面影响.
- 刘艳赵丽俊王庆李古忠李志明田红董淑萍
- 关键词:睡眠剥夺情绪状态精神卫生护士
- 汶川地震受伤患者情绪障碍特点分析及心理干预被引量:3
- 2009年
- 地震是突发、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对家庭财产、人的生命和心理安全均构成极大威胁。许多幸存者亲历财产毁失、亲人死亡、个体受伤等惨烈场面后出现无助、紧张、恐惧、焦虑、抑郁和回避等应激反应,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置,将对日后生活、工作造成更长远、严重的影响。笔者对38例地震受伤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行了调查评估,并实施心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 王书芬于宏华李古忠
- 关键词:心理干预情绪障碍地震伤患者家庭财产心理安全
- 汶川地震后成都市某安置点儿童青少年心理状态的研究
- 2009年
- 探讨四川省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为地震灾难后急性期的心理援助提供有效依据。
对象为2008年5月18—28日生活在成都市某受灾群众安置点的汶川地震中幸存儿童青少年30名,其中男12名,女18名;年龄7~17岁,平均(12.5±2.8)岁;受教育年限1—11,平均(6.4±2.7)年。入组标准:经历四川汶川2008年5月12日8.0级强烈地震,无严重躯体损伤;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史、精神疾病史。征得本人及其监护人同意。
- 赵丽俊张卫东刘艳李古忠
- 关键词:心理状态地震儿童受教育年限心理援助
- 一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康复训练的个案护理
- 总结一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康复训练的个案护理经验,重点介绍日常生活康复训练的计划,步骤和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复发率很高的精神障碍,其复发次数与精神残疾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为改善慢性...
- 李古忠潘桂平刘晓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训练护理模式
- 汶川地震受伤者急性应激反应的临床分析
- 地震是突发、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对家庭财产、人的生命和心理安全均构成极大威胁。幸存者在亲历财产毁失、亲人死亡、个体受伤等惨烈场面后常常出现应激反应,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置,将对日后生活、工作造成更长久、严重的影响。而要进...
- 王书芬王建李古忠于宏华
- 关键词:汶川地震应激反应心理安全临床症状
- 文献传递
- 地震后患者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发生状况的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对四川地震灾区伤病员进行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评定,发现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症状的人数均占41.8%左右,睡眠障碍占73%,睡眠障碍与抑郁、焦虑症状密切相关。
- 王健杨甫德孙春云李古忠王淑芬于宏华
- 关键词:抑郁障碍睡眠障碍地震
- 23例地震中受伤小学生的心理援助
- 心理援助就是心理援助者在短时间内使幸存者的心理应激水平降至可控状态,即在遇到地震后,通过对幸存者进行一系列心理干预,鼓励幸存者表达自己的痛苦,让灾害引起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得到充分宣泄,使受灾人群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应对...
- 赵丽俊刘艳李古忠张卫东
- 文献传递
- 抑郁障碍患者非理性信念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非理性信念的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非理性信念量表分别对50例抑郁障碍患者及50例正常人进行评定;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50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评定。结果:①与正常对照,患者的非理性信念水平显著偏高,在低挫折耐受、概括化评论及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与男性患者对照,女性非理性信念水平显著偏高,在低挫折耐受分量表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患者非理性信念与人格特质具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抑郁障碍患者存在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与人格特质具有一定相关性。
- 赵丽俊张卫东李古忠
- 关键词:抑郁障碍非理性信念人格
- 23例地震中受伤小学生的心理援助
- 2009年
- 报告了,23例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受伤小学生的心理援助。我院心理救援队在四川灾区对收治在成都六院的23例地震中受伤的小学生实施了灾难后的心理援助。心理援助重点为寻找切入点迅速建立心理连接,鼓励受伤小学生讲述地震发生时的感受,应用心理援助技术摆脱灾难梦魇,减轻痛苦寄托哀思,重塑自信心理,疏导家长负性情绪的宣泄。
- 赵丽俊刘艳李古忠张卫东
- 关键词:地震心理援助心理护理小学生
- 某安置点儿童青少年震后心理症状的研究与对策
- 心理创伤是因个体面临一场紧急、可怕的威胁事件而引发的心理失衡状态。四川汶川8.0级强烈地震发生在下午上课时间,大量校舍坍塌,中小学生亲历了同学从求生的呼救到绝望的呻吟到悄无声息的死亡过程。面对如此强大的心理应激源,儿童青...
- 赵丽俊张卫东刘艳李古忠
- 关键词:心理创伤应激障碍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