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学军

作品数:50 被引量:310H指数:9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豆蚜
  • 9篇大豆蚜
  • 8篇蚜虫
  • 8篇天敌
  • 5篇种群
  • 4篇有效积温
  • 4篇蜘蛛
  • 4篇潜蝇
  • 4篇历期
  • 4篇瘤蚜
  • 4篇美洲斑潜蝇
  • 4篇积温
  • 4篇害虫
  • 4篇发育历期
  • 4篇发育起点
  • 4篇繁殖
  • 4篇斑潜蝇
  • 4篇捕食
  • 3篇生态
  • 3篇适期

机构

  • 48篇沈阳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鞍山市岫岩县...
  • 3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岫岩县农业技...
  • 2篇郑州科技学院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建平县农业技...

作者

  • 48篇李学军
  • 26篇郑国
  • 16篇王淑贤
  • 14篇张广学
  • 5篇许彪
  • 5篇李艳
  • 4篇孙慧敏
  • 4篇邢星
  • 3篇张彦周
  • 3篇王兴亚
  • 3篇席玉强
  • 3篇尹新明
  • 3篇宋新元
  • 3篇贾震
  • 3篇夏莹莹
  • 3篇于广文
  • 2篇朱天月
  • 2篇李玉清
  • 2篇苏晓丹
  • 2篇陈强

传媒

  • 12篇辽宁农业科学
  • 6篇沈阳师范大学...
  • 5篇中国植保导刊
  • 5篇应用昆虫学报
  • 4篇昆虫知识
  • 2篇黑龙江农业科...
  • 2篇昆虫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中国森林病虫
  • 1篇四川动物
  • 1篇化工高等教育
  • 1篇辽宁科技参考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田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的研究
2003年
张广学李学军郑国
关键词:无公害食品农业生产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岫岩地区苹果瘤蚜及其天敌发生情况调查被引量:4
2005年
岫岩地区苹果瘤蚜在2 0 0 4年5月中、下旬危害比较严重,其种群数量在5月31日达到高峰。天敌种类多、数量大,优势种群为小花蝽和异色瓢虫,在6月15日天敌群落总个体数达到高峰,6。
宋新元李学军郑国
关键词:苹果瘤蚜天敌
大豆不同栽培模式与天敌协同对大豆蚜控制作用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2008-2010年,在辽宁东部岫岩县进行了大豆不同栽培模式(清种、大豆与玉米8∶2和8∶8间作)与天敌协同对大豆蚜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大豆蚜及天敌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有一定差异,但百株蚜量与天敌单位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天敌跟随紧密,对蚜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大豆蚜和天敌一般在7月11日-21日出现第1次高峰(主要危害期),7月26日-8月6日出现第2次高峰,个别年份延后或不明显.各年度间大豆蚜的发生程度不同,3种栽培模式的控蚜作用也有差异.轻发生年(2008、2009年)第1次高峰期3种栽培模式平均百株蚜量较低(0.4万头~1.3万头,清种>间作),天敌单位数量较高(51~226个),天敌控蚜作用均比较明显;第2次高峰期平均百株蚜量上升(0.9万头~2.7万头,间作>清种),但因天敌、蚜霉菌、植株抗性及小型蚜比例高(70%)等因子综合影响,蚜虫种群迅速下降,大豆均未明显受害.重发生年(2010年)第1次高峰期清种模式平均百株蚜量高达4.6万头,分别是8∶2模式的3.8倍和8∶8模式的2.6倍,天敌不足以控制蚜虫的增长,酿成危害;而间作模式蚜虫增长缓慢,蚜量低(1.2万头,1.8万头),天敌效能高,表明间作模式与天敌协同控蚜效果明显.
李学军郑国许彪李艳于广文邢星贾震夏莹莹
关键词:大豆蚜栽培模式天敌协同控制
谈蚜虫的行为被引量:3
2005年
蚜虫行为包括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社群行为等,本文简要介绍了蚜虫的迁飞行为、报警行为、蚜蚁共栖行为、蚜菌共生行为等相关知识,指出通过对蚜虫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为发生机制和方式等,为蚜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王兴亚李学军张广学
关键词:蚜虫迁飞行为
谈化学农药污染及其引发的生物效应被引量:5
2004年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为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食品污染和人畜中毒等各种问题。从农药的使用及污染现状出发,简要评述了化学农药引发的生物效应。
郑国王淑贤李学军王颖慧靳铁耕
关键词:化学农药污染生物效应
温度对胡萝卜微管蚜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目标】明确温度对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Takahash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5个温度梯度下(19、22、25、28、31℃)观察并比较胡萝卜微管蚜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存活寿命及产仔量。【结果】在19?31℃范围内,胡萝卜微管蚜各龄期及完整世代的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完成一个世代分别需要22.17、17.13、12.57、10.03和7.83 d。温度与发育速率呈极显著相关(P<0.01,r>0.8),温度越高发育速率越快。胡萝卜微管蚜4个若蚜期和世代的发育起点分别为14.15、13.87、13.64、15.06、12.92℃,有效积温分别为29.98、29.30、28.54、24.00和144.21日?度。建立了胡萝卜微管蚜各个发育阶段的历期预测式。在5个恒温下胡萝卜微管蚜1?4龄及世代的存活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小幅波动。在19?31℃范围内,该蚜虫世代的存活率分别为40.0%、52.5%、62.5%、60.0%和47.5%。25℃该蚜虫的存活率相对较高,1?4龄及世代的存活率分别为82.5%、81.8%、92.6%、100%和62.5%。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该蚜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存在差异。存活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9℃时寿命最长,为33.30 d,31℃时寿命最短,为15.40 d。产仔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9℃时产仔期为11.13 d,31℃时为7.57 d。在19?31℃范围内,该蚜虫的单雌产仔总量分别为26.33、27.93、32.53、27.13和17.93头。【结论】温度是影响胡萝卜微管蚜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重要因素。25℃时胡萝卜微管蚜各龄期及世代的发育历期较短,存活率较高,单雌产仔总量最大。25℃较适合该蚜虫生长发育和繁殖。
王堇秀李学军王宁
关键词: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有效积温存活繁殖
蜘蛛的几种定量采集方法被引量:1
2011年
介绍了野外采集森林冠层、树干和地表层蜘蛛的冠层喷雾法、树干陷阱法和单位地表面积法,分别阐述了每种方法的特点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并探讨了3种采集方法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郑国王淑贤李学军
关键词:蜘蛛
岫岩地区绿色生态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调查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2003~2005年对辽宁东部岫岩的绿色生态苹果园主要害虫和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果园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丰富,天敌种类多,数量大。初步鉴定苹果常见害虫有30余种,其中主要害虫7种;苹果树害虫天敌76种,其中主要天敌44种,隶属2个纲,8个目。
王淑贤郑国李学军许彪邢星李艳
关键词:主要害虫害虫天敌
辽宁东部地区大豆田越冬蜘蛛群落及保护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枯落物提取法和直接搜索法对岫岩地区大豆田及田埂的越冬蜘蛛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越冬蜘蛛13科32种。其中皿蛛科和球蛛科为优势科,黑微蛛[Erigone atra(Black wall)]和拟青球蛛(Theridion subpallens)为优势种。空间异质性大的田埂越冬蜘蛛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大豆田。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大豆田与田埂蜘蛛群落组成的差异显著;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田内枯落物干重与越冬蜘蛛的种类和数量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田埂对越冬蜘蛛的保护与大豆田有明显的互补作用;保留或人为增加大豆田内枯落物可有效保护越冬蜘蛛。
郑国李学军王淑贤陈强许彪李艳
关键词:越冬蜘蛛多样性大豆田
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被引量:20
2010年
随着社会对环境科学专门人才要求的改变,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和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师范大学办好非师范的环境科学专业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按照教育部关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在沈阳师范大学加强本科教学质量意见的指导下,以"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能力"为办学指导思想指导,确定了以"2+1+1"为沈阳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明确了专业定位和特色,并相应地修改了教学培养计划内容,使之侧重拓宽基础、突出主干、强调应用,体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内容。
王艳李学军
关键词:教学计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