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岩

作品数:38 被引量:259H指数:9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1篇新闻
  • 8篇媒介
  • 6篇媒体
  • 6篇话语
  • 4篇网络
  • 4篇节目
  • 3篇大众
  • 3篇叙事
  • 3篇互联
  • 3篇互联网
  • 3篇暴力
  • 2篇大众传播
  • 2篇电视
  • 2篇新闻报
  • 2篇新闻报道
  • 2篇新闻传播
  • 2篇新闻专业
  • 2篇新闻专业主义
  • 2篇意识形态
  • 2篇舆论

机构

  • 36篇浙江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塔里木大学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作者

  • 36篇李岩
  • 4篇李赛可
  • 2篇周卉
  • 2篇张川霞
  • 1篇金霖萍
  • 1篇江素珍
  • 1篇孙晓亚
  • 1篇高焕静
  • 1篇李东晓
  • 1篇郑红红
  • 1篇徐步欣
  • 1篇纪盈如
  • 1篇殷畅
  • 1篇丁旭
  • 1篇林丽

传媒

  • 6篇浙江大学学报...
  • 5篇当代传播
  • 3篇编辑之友
  • 3篇新闻界
  • 2篇视听纵横
  • 2篇现代传播(中...
  • 2篇现代视听
  • 2篇新闻与传播评...
  • 1篇人民论坛
  • 1篇国际新闻界
  • 1篇新闻知识
  • 1篇电视研究
  • 1篇视听界
  • 1篇中国广播
  • 1篇新闻实践
  • 1篇传媒观察
  • 1篇东南传播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际传播的媒介化研究——基于一个新类型框架的探索被引量:9
2019年
传统大众传播研究忽视了媒介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互联网发轫至今,人际传播的媒介化特点日益显著。以媒介为变量,可建构一个新类别框架:媒介人际传播、媒介化类人际传播和智能人机传播。人际传播媒介化过程中,媒介逻辑形塑了人际传播的类型,塑造了个体交往、家庭互动的新模式,并引发了结构性的社会变化。
李岩林丽
关键词:人际传播媒介化
“事实—真相”与“后真相”的叙事之辨被引量:7
2022年
基于构成主义理论的立场,在海登·怀特关于叙事形式与内容的理论视野中,通过对二者的叙事之分析,发现"事实—真相"和"后真相"的不同,在于叙事形式的改变,而非真实与否的区别。"后真相"只是改变了已经被广泛认可的"事实—真相"的叙事形式,这种改变与其基本的理论立场有关,强调形式的意义决定了具体的内容,关注形式以及形式产生的背景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一直以来新闻学关于新闻的"真实性"被简单等同于事实,这种"真实性"的强调,掩盖了事实被叙述的过程,尤其是形式的支配性作用。在叙事之辨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事实—真相"和"后真相"的叙事结构是等值的,它们对于被叙述的内容而言,有同样的功能。形式即隐喻,"事实—真相"与"后真相"都是叙事的结果,关注形式的意义与关注事实同样重要。
李岩丁旭
关键词:叙事形式互联网
意识形态下的大众传播话语秩序——主导性话语与职业性话语共存现象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任何意义的建构都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支配,不论是通过权力机构的强制性要求,还是内化于我们认知模式谱系之中。一切意义都在话语中存在,话语的意识形态性便突显出来。当你在说话时,实际上就是你在说"话"要你说的"话"。话语如何支配我们说话?从社会层面看,话语秩序包括主导性话语与职业性话语两个方面。主导性话语是直接体现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宰着我们说话的逻辑,职业性话语则充分强调专业性,包含着专业能力和知识的标准、机制、系统、教育规范,以及社会确保的知识实践和实验的合法性。研究二者相遇时对抗与妥协共存的关系模式,以勾勒出意识形态下的大众传播话语秩序。
李岩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秩序
波兹曼媒介思想在中国的接受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接受是双向的行为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个节点都有原因和结果。用“旅行中的理论”是为了揭示波兹曼的媒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面貌,包括接受、变化的过程以及发生的落脚、散播、交流等环节的情形和背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媒介环境学”“技术”观在中国引起共鸣,一度成为热词,也是多个领域讨论的关键词。研究结果显示,这三大理论在“旅行”过程中呈现出相似性:误读—接受,抵抗—修正。原因在于,波兹曼的理论立场——构成论在西方已经被普遍认可,并且成为当代批判理论的基本立场。在国内学界持反映论立场为主。两种理论立场不同,导致最终阐释的区别,在践行方面也是如此。
李岩郑红红
关键词:波兹曼理论旅行误读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实践与变异被引量:16
2011年
中国大陆在理论方面提出"新闻专业主义"的主张,并且试图通过实践获得新闻事业的独立性。但是,这个主张在一开始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症状,直接的原因是中国大陆新闻事业从纯粹的国家事业、党的事业转向市场经营,市场的利益原则不仅使新闻事业弱化了党报、国家机关报的性质,也在弱化新闻的职业性质。另外,全球化、文化生产模式迎来的新工作原则是新闻专业主义过时的重要背景。文章选择两位一度被认为是"成名"的新闻从业者(李响、胡舒立)的专业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描述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现实困境,折射中国大陆新闻事业发展的转向与焦虑。
李岩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
网络素养教育与青少年网络暴力治理被引量:4
2014年
网络暴力既指网络中通过语言再现的凶杀、抢劫、斗殴等场景,又指借助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对他人实施的有意的反复的侵犯性伤害。青少年是网络用户的主体人群,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使用能力、反思批判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其道德意识、法规意识,安全素养和心理素养,是网络暴力治理的重要途径。
李岩高焕静
关键词:网络暴力网络素养教育
新闻事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关于开设新闻频道的断想被引量:1
2003年
李岩
关键词:新闻事业新闻频道新闻改革
网络“公众新闻”实践与“网络公众”的形成--对“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中有关对媒体的处罚规定的网络讨论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文章针对2006年在互联网展开的对国务院制定"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中有关对媒体的处罚规定的评论文本分析,主要讨论下列问题:1、互联网是否可以成为中国式公众新闻的实践领域;2、在这种实践中,专家、媒介和网民是否称得上是公众,他们彼此之间言论回应的意义。3、互联网公众新闻实践对于推动社会民主进程的价值所在。
李岩
关键词:网络媒介公众新闻
论网络作为公共舆论集散地的利弊——以海艺事件为例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海艺事件"的发生,再度使天涯等民间论坛成为公共舆论的集散地。本文以海艺事件入手,将网络信息流通的过程、舆论的要素和网络的特性相结合,分析网络媒体作为公共舆论集散地的利与弊。
李岩张川霞
“标题党”何以“至死”
2019年
作为文章重要组成部分的标题,成为大众的首要“关注点”,因此,对标题进行操作,以吸引眼球,就成为“标题党”的工作内容。经由标题党拟定的“标题”,折射出互联网信息传播时代“点击互动”的新闻传播形式带来的问题。受利益驱使的新闻生产,使得标题逐渐脱离真实性。因此,打破互联网“点击传播”路径的怪圈,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及其相关的传播者坚守法律和职业道德,也需要每个人在转发、传播信息时“三思而后行”。
李岩
关键词:新闻传播互联网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