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云
- 作品数:11 被引量:145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终末正压在肿瘤患者静脉留置针封管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不同的封管方法对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医院肿瘤科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规输液的4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在脉冲式冲管后行正压封管,对照组封管后撤出头皮针再夹闭关闭夹;观察组在封管的基础上,采取先夹闭关闭夹,然后再次推注注射器,使留置针延长管充分充盈后撤出头皮针,达到终末正压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针堵管、静脉炎的发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留置针堵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终末正压封管可有效降低留置针堵管的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间。
- 李莹李彩云
-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回血堵管
- 疼痛评估量表在癌症疼痛病人中的应用被引量:28
- 2010年
- [目的]探讨疼痛评估量表在癌症疼痛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152例癌症疼痛病人采用数字分级法(NRS)与修订版面部表情法(FPS-R)进行疼痛评估与临床监控。[结果]首次评估NRS评分平均5.6分,经规范化止痛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92例,部分缓解48例,未缓解12例。[结论]疼痛评估量表能直观、动态地反映病人疼痛变化过程、疼痛部位及性质,同时对疼痛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李彩云朱蓉方敏唐世芳
- 关键词:癌症疼痛护理
- PICC改良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探讨改良固定方法在肿瘤患者化疗置入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置入PICC化疗肿瘤患者12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固定方法。观察比较2组患者置管期间PICC异常情况发生,并记录无菌贴膜更换时间。结果观察组置管期间PICC异常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718,P=0.017);观察组患者置管期间提前更换无菌贴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4.958,P<0.001)。结论改良固定方法可有效减少PICC断裂、异位、局部皮肤感染及受压情况发生,减少患者置管期间提前更换无菌贴膜发生,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 李彩云柴长梅翟晓敏洪静芳
- 关键词:PICC
- 疼痛记录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0年
-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根据疼痛的发生和延续时间分为慢性疼痛和急性疼痛。癌痛,以其剧烈性和持久性居慢性疼痛之首,全世界每天有300~350万人遭受着癌痛的折磨。国内调查资料表明:在各期癌症患者中伴有不同程度疼痛者占51.0%-61.6%。疼痛治疗的恰当性与普及性是目前临床上常被探讨的问题。疼痛的评估与记录是疼痛治疗的第一步,
- 唐世芳朱蓉李彩云方敏
- 关键词: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癌症患者癌痛
- 带空气穿刺法对B超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带空气穿刺法对B超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的影响,以期为临床PICC准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治疗的266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行PICC。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肝素液预冲穿刺针后弃去肝素液(带空气穿刺法),对照组采用肝素液预冲后穿刺针内保留肝素液(带液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48%(123/133),高于对照组的84.21%(11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所需时间为(19.98±2.12)min,少于对照组的(23.45士2.0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操作中,带空气穿刺法优于带液穿刺法,能提高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置管时间,值得推广。
- 李彩云柴长梅王伟翟晓敏洪静芳
- 关键词:穿刺针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被引量:68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科129例肿瘤化疗患者进行PICC置管,观察和记录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分析其原因以及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本组发生穿刺点渗血7例,穿刺点感染3例,静脉炎3例,导管堵塞2例,导管脱出2例,血栓形成1例。结论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期间有一定并发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其发生率可以明显降低。
- 李彩云柴长梅曹庆荣
- 关键词: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 癌症患者疼痛评估与护理进展被引量:13
- 2010年
- 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疼痛护理是癌症患者护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护士在癌症疼痛控制中起重要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实施有效的措施和完善的护理,可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 朱蓉李彩云方敏唐世芳
- 关键词:癌症疼痛护理进展
- 利多卡因湿敷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两种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方法对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所致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将拟行PICC置管化疗的139例肿瘤病人按置管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72例与对照组67例,两组均按PICC置管操作规程进行置管,对照组在静脉穿刺前局部采用利多卡因皮内注射,而观察组采用利多卡因纱布湿敷,观察两组病人在置管中的疼痛程度及疼痛次数。[结果]两组病人置管引起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出现疼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穿刺部位先用利多卡因纱布进行湿敷麻醉,能有效降低病人置管疼痛程度,同时明显减少疼痛次数,达到微痛置管的效果。
- 柴长梅李彩云
- 关键词:利多卡因湿敷超声引导PICC疼痛
- 盐酸羟考酮用于慢性中重度癌痛的评估及护理观察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观察奥施康定(盐酸羟考酮)用于慢性癌痛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5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服用奥施康定,记录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总疼痛缓解率为88%。不良反应有便秘33例(66%)、恶心呕吐7例(14%)、头晕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均<5%。结论每12 h服用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安全有效。
- 朱蓉李彩云方敏唐世芳
- 关键词:盐酸羟考酮慢性疼痛护理
- 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14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实验组66例。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送管至15cm时,助手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下端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1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零;对照组3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 柴长梅李彩云
- 关键词: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小鱼际颈内静脉导管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