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珂
- 作品数:18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 70年代联邦德国女性文学管窥被引量:1
- 2005年
- 70年代,联邦德国文学出现阵容强大的女性文学写作潮流。女性作家们用文字作载体,建构自己的女性话语空间,追求妇女自由、平等和解放的理想,表达的方式五色缤纷不拘一格,对认识和了解联邦德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很有意义。
- 李昌珂
-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意识妇女解放
- 文人与国家——联邦德国五六十年代文学片断
- 1997年
- 文人与国家———联邦德国五六十年代文学片断李昌珂说起文人与国家①,也许我们不禁会想起德国文学史上几位声名赫赫、影响深远的文人。这几位文人,对于威严得令人不敢冒犯的国家敢于睥睨,其间传递出的抵牾、冲突意识,给人的震憾又是那么深刻强烈:歌德尽管担任了几乎...
- 李昌珂
- 关键词:文人德国文学政治化倾向海因里希·伯尔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新主体性”文学管窥被引量:4
- 2005年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联邦德国文坛出现的“新主体性”文学,是一个有其历史特殊性的文学现象。它强调作家的自我、主观、经验、亲历、亲身或参与性,是对60年代文学“政治化”潮流的一定层面反拨,是理想失落后对关注、反映、表现、寻求自我的“饥渴”的弥补,但也并非自动就是一个根本性的思想放弃,而是带有新的信息、内涵与特征。反思或认同,人生或历史,体验或追求,感知或希冀,“新主体性”文学的边界是模糊和流动的。所撷取的代表性作品表明,个人与社会,文学与政治,自我语言与公共语言,知识分子精神困惑与知识分子精神守望,牵牵连连,难分难解。
- 李昌珂
- 关键词:社会性
- 超越历史时空的“历史”─—谈德国“流亡文学”中的历史题材作品被引量:2
- 1995年
- 超越历史时空的“历史”─—谈德国“流亡文学”中的历史题材作品李昌珂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分子篡夺了德国国家政权。法西斯政府一成立,便开始残酷镇压自己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的敌人。特别是1933年2月27日的国会纵火案阴谋事件之后,希...
- 李昌珂
- 关键词:历史题材小说流亡文学法西斯主义历史时空布莱希特
- “疯狂”的意义——感受贝恩哈德戏剧被引量:1
- 2005年
- 戏剧是托马斯·贝恩哈德获得更大社会成就的途径。他的戏剧有“疯狂”的特征和“残缺”的特点。构成了上个世纪70年代德国戏剧的新的审美机制,表达了时代社会的思想苦闷和精神荒凉。
- 李昌珂
- 关键词:贝恩哈德
- 提示历史,警示现实——评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被引量:7
- 2001年
- 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以一定的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反映现实主义主题 ,塑造了当代德国文学中一个独一无二的小侏儒形象 ,以其“底层视角”回顾和反思历史 ,观察和揭示当前问题。格拉斯在空虚庸常的小市民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中思索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问题 ,并对战后联邦德国的社会发展趋势表示了忧虑。
- 李昌珂
- 关键词:《铁皮鼓》小说德国文学空虚法西斯主义警示
- 持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论托马斯·曼的《约瑟和他的兄弟们》
- 2014年
- 取材于《圣经》的《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是一部宽泛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托马斯·曼以当前的思想和精神思考约瑟埃及行这个古老的故事,用"拟古"和"历史悖谬"的书写方式将埃及描写成一个既是地理上、历史上确定存在的现实国家,又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虚构空间,这也正是历史小说持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 李昌珂王绪梅
- 关键词:拟古
- 都市与超越──为纪念布莱希特逝世四十周年而作
- 1996年
- 都市与超越──为纪念布莱希特逝世四十周年而作李昌珂在当许多人看惯了那些高耸奇特的建筑物,听烦了喧哗的人声车声,一心向往恬静纯朴、散发着农耕社会气息的乡落村野,或者鄙视身处喧哗、污浊、动荡不安的城市生活,一心回首长河激浪,荒野沼泽,草原戈壁,大洋海岛,...
- 李昌珂
- 关键词:布莱希特都市诗都市社会圣约翰屠宰场都市生活
- 谈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被引量:1
- 1996年
- 谈布莱希特的“叙事剧”李昌珂布莱希特在第二次进军柏林,并在那里的文艺圈彻底扎根之前,曾在他的故乡小城奥克斯堡作为一名戏剧评论家崭露头角,所写的剧评,高屋建瓴,很有见地。当时,舞台上演出的多是早期历史剧作。对于它们审美形态的优劣,多数评论家往往从历史角...
- 李昌珂
- 关键词:布莱希特叙事剧戏剧创作戏剧艺术艺术形象
- “两个”歌德的融合——论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歌德与绿蒂》
- 2011年
- 托马斯·曼的歌德题材小说《歌德与绿蒂》,讲述了歌德性格上的矛盾,展示了一个"旧的"歌德和一个"新的"歌德。"旧的"歌德是德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表,"新的"歌德是历史理性的化身。"两个"歌德的融合,完成了对"历史小说"的一种创新,完成了作家的歌德情结,完成了时代的政治要求,完成了德国流亡作家自我意识的提升。
- 李昌珂
- 关键词: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