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本亮

作品数:96 被引量:1,765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领域

  • 56篇天文地球
  • 3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4篇盆地
  • 27篇油气
  • 22篇前陆
  • 22篇勘探
  • 21篇地质
  • 13篇冲断带
  • 12篇前陆盆地
  • 12篇陆盆
  • 12篇柴达木盆地
  • 9篇油气勘探
  • 9篇成藏
  • 9篇冲断构造
  • 8篇塔里木盆地
  • 8篇逆冲
  • 8篇前陆冲断带
  • 7篇断层
  • 7篇盆地构造
  • 7篇准噶尔盆地
  • 7篇褶皱
  • 7篇龙门山

机构

  • 9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中国石油勘探...
  • 8篇南京大学
  • 7篇中国石油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浙江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科学院兰...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96篇李本亮
  • 36篇陈竹新
  • 26篇雷永良
  • 22篇张朝军
  • 21篇魏国齐
  • 19篇杨庚
  • 18篇石昕
  • 17篇贾承造
  • 16篇管树巍
  • 9篇贾东
  • 8篇贾东
  • 7篇杨海军
  • 7篇李传新
  • 7篇王晓波
  • 6篇郭泽清
  • 6篇何登发
  • 6篇边海光
  • 5篇罗春树
  • 5篇闫淑玉
  • 4篇宋岩

传媒

  • 8篇地学前缘
  • 7篇地质学报
  • 7篇地质科学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6篇石油勘探与开...
  • 6篇天然气地球科...
  • 5篇高校地质学报
  • 4篇地质论评
  • 3篇天然气工业
  • 3篇石油学报
  • 3篇新疆石油地质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岩石学报
  • 2篇海相油气地质
  • 2篇石油地球物理...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7篇2014
  • 4篇2013
  • 15篇2012
  • 12篇2011
  • 10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11篇2005
  • 1篇2004
  • 9篇2003
  • 4篇2002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被引量:28
2009年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资料、卫星遥感影像地质解译成果、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最新解释以及地震剖面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是由该区发育的达拉布特左行走滑断裂、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以及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组成。其中,达拉布特边界断裂左行走滑作用是形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和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的主要控制因素,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与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的交合部位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油气的主要聚集区域。
杨庚王晓波李本亮石昕李选管树巍
关键词:油气分布规律准噶尔盆地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构造变换形成机制被引量:7
2011年
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坳陷北侧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已发现大量天然气。通过二维、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并以白垩系地层为目的层,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基于变换构造理论,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确定克拉苏构造带存在构造变换。构造变换的形成与不同方向的区域构造应力有关,构造变换的形成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以及封盖条件。
边海光靳久强李本亮陈竹新管树巍
关键词:克拉苏构造带三维地震解释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盘掩伏构造油气勘探新领域被引量:65
2008年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构造自西向东由北部单斜带、中部向斜带、克—乌断裂带和前缘斜坡带4个部分组成,在纵向又可划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的冲断序列要先于下构造层。现今保存下来的冲断构造应始于三叠纪末期形成,并在侏罗纪继承性活动,白垩纪之后冲断活动基本停止。西北缘冲断带下构造层内的背斜圈闭和"帽檐"式圈闭是油气勘探前景很大的新领域,尤其是大侏罗沟横向断裂与克—乌断裂带夹持的三角区域,"帽檐"圈闭埋藏适中,是一个有利的勘探目标。应在获得必要的深部地质资料和速度资料后,再针对保存完整、面积和幅度均较大的下盘掩伏背斜开展地震处理攻关与解释成图。
管树巍李本亮侯连华何登发石昕张越迁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冲断带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基本特征及其控制下的油气分布被引量:7
2009年
在综述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前陆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演化历程、构造成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构造变形特征等的宏观研究和重点解剖,总结出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的主要特征:(1)垂向上,前陆盆地表现出两种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在正反转构造背景下的盆地构造层序相叠置;(2)平面上,分布在中国大陆内的前陆盆地或冲断带受统一的印度—欧亚两个大陆板块间的碰撞作用,形成构造变形的时空分布规律有序的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3)时间上,不仅存在新近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控制的再生前陆盆地,而且显生宙以来中国大陆共发生了4期前陆盆地或冲断构造的演化过程;(4)成因上,受青藏高原向北、向东的隆升挤压,基于小克拉通拼贴后的不均一陆内基底结构,古造山带继承性复活,在其前缘发育再生前陆盆地或前陆冲断带;(5)变形样式上,由于受边界力学条件和沉积地层介质的共同控制作用,可以将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样式分为4类。正是因为上述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决定了油气聚集与分布的规律性和勘探的复杂性。油气分布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1)油气相态分布的有序性;(2)成藏条件配置的有效性;(3)含油气目的层分布的空间有序性;(4)多期成烃、晚期成藏的普遍性。油气勘探的复杂性表现在:(1)4期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含油气地质特征的差异;(2)含油气层系与油气藏的改造与破坏;(3)陆相盆地的不均一导致储层相变大;(4)前陆冲断构造变形的复杂增加了圈闭落实的难度。
李本亮魏国齐贾承造管树巍石昕
关键词:构造层序油气地质
准南逆冲褶皱带逆冲断层构造活动与油气运聚被引量:5
2012年
准噶尔盆地南缘逆冲褶皱带为新生代以来一直活动的逆冲构造带,因此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必须以此为重点而非古逆冲带。据地面地质、地震和钻井数据分析,准南逆冲带的逆冲断层倾角主要集中在30°±5°和50°±5°.应力分析表明,主压应力与断层为30°±5°夹角,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比最小,表明存在最大的流体压力,断层周围的流体沿着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流动,断层成为流体运移的通道。而为主压应力与断层倾角在50°±5°夹角时,断层重新活动需要更高的流体压力,导致断层封闭性相对较好。准南逆冲褶皱带在构造挤压作用下逆冲断层向北扩展,作为断层滑脱面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形成更高的构造超高压,同时造成安集海河组之下紫泥泉子组砂岩水平渗透性远大于垂直方向渗透性,可以发育有利储集层,成为南缘地区主要勘探目的层。
杨庚李伟李本亮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逆冲断层超高压油气运聚
中国中西部燕山期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36
2005年
中国中西部地区燕山期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首先表现在白垩系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甚至第三系直接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其次,中西部地区各盆地均具有燕山期的古构造;再次,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生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在羌塘盆地和拉萨地块沉积了一套红色磨拉石建造,白垩系与侏罗系形成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燕山期构造运动的特征为:区域性构造抬升,盆地沉积范围收缩,构造变形相对较为微弱;在造山带前缘普遍发育大套的砂砾岩粗粒沉积;以及造山带内部局部地区的岩浆活动。燕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的意义主要是①加速烃源岩热演化作用,致使中、西部地区发育的晚古生界和上三叠统—早中侏罗统两套主要的煤系烃源岩,分别在燕山晚期进入生、排烃高峰期,或开始生烃;②燕山期古构造与烃源岩生、排烃适时配置,有利于油气早期聚集成藏;③经喜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重新调整后,在邻近燕山期古油(气)藏的新圈闭中利于重新聚集成藏,形成次生油气藏;④燕山期的构造抬升,以低水位体系域沉积的粗粒碎屑物质形成良好的储集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贾承造魏国齐李本亮
关键词:燕山运动储集层油气成藏
库车坳陷中西部构造地质结构和盐流动聚集过程
陈竹新雷永良李本亮张朝军闫淑玉王丽宁
地质构造物理模拟底摩擦的实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质构造物理模拟底摩擦的实验装置,包括第一底摩擦皮带及第二底摩擦皮带,第一底摩擦皮带安装在第一皮带驱动装置上,第二底摩擦皮带安装在第二皮带驱动装置上;第一底摩擦皮带驱动电机连接于对应的第一组转轴,用于...
李本亮张朝军雷永良陈竹新贾东吴晓俊石昕杨庚解国爱
文献传递
用钻井地层异常压力参数标定逆断层的方法--以准噶尔盆地南部逆冲褶皱带为例被引量:1
2012年
准噶尔盆地南部逆冲褶皱带地表条件复杂,复杂的构造变形导致地震成像差,地震资料解释难度大。在解释横穿玛纳斯背斜构造二维或三维地震资料中,首先依据地表地质标定浅部已出露的地层和断层,利用常规钻井玛纳1井和玛纳002井的垂直地震测深(VSP)资料和声波测井资料进行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再根据地震剖面反射特征标定出深部可能的断层。利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可识别出探井钻遇的一部分断层点。由于横穿玛纳斯背斜二维地震剖面上、中浅层地震反射杂乱,尤其逆冲断层沿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页岩滑脱,导致地层倾角测井无法识别构造增厚的安集海河地层中发育的逆冲断层断点。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异常和玛纳1井、玛纳002井的断层断点井深对比表明,逆冲断层发育与钻井压力变化有关,因此利用钻井监测的地层异常压力以及地层压力系数变化的特点标定出一系列断点井深,并得到钻井地层压力图及邻井断点资料的相互佐证。这两口井的模块式地层动态测试器(MDT)实测地层数据均表明,在紫泥泉子组地层存在两套压力系统,分割两套压力系统的仍然为逆冲断层。最终,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结果表明霍玛吐逆冲断裂是由一系列叠瓦扇断层组成。
杨庚李伟李伟白振华王晓波
关键词:超压地层压力压力梯度逆冲断层
塔中大油气田的构造成因与勘探方向被引量:13
2011年
塔中古隆起长期稳定发育,塔中Ⅰ号、塔中Ⅱ号断裂控制了古隆起的基本构造格局,中央主垒带、塔中10号构造带在中奥陶世已经形成,控制了后期断裂的发育部位,具有明显的多期继承性发育的特征。两侧凹陷沉积了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两套主要烃源岩。塔中地区断裂结构复杂,由南向北的古生代早期逆冲构造控制了塔中地区边缘相带礁滩体以及风化壳岩溶储集层的发育,断裂同时改善了各类储集体的储集性能,形成了塔中地区多套受构造控制而差异分布的储集体。油气自斜坡向隆起高部位运聚、自深层沿断裂垂向运移并聚集的基本态势长期保持不变。塔中古隆起多期构造演化与成藏配置形成志留系—石炭系披覆碎屑岩构造-岩性油藏、上奥陶统沉积相控礁滩型油气藏、奥陶系风化壳型油气藏、寒武系白云岩岩性油气藏等4大勘探领域,勘探方向以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为主、志留系—石炭系碎屑岩油气藏为辅。
周新源李本亮陈竹新于红枫敬兵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寒武系奥陶系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