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 作品数:50 被引量:175H指数:8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银杏内酯B对TNFα诱导的人内皮细胞活性氧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GB)对TNFα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预先培养好的HUVECs分组:正常对照组;TNFα刺激组;GB预处理组:分别用GB(25 mg/L),GB(50 mg/L),GB(100 mg/L)预处理细胞1 h后再用TNFα刺激24 h;质粒转染组:用转染p47phox的siRNA作用24h后再用TNFα刺激24 h。用小分子RNA干扰(siRNA)技术消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NADPH氧化酶p47phox亚基;用分子探针2,7-DCF测定各组细胞内ROS的产生量;用RT-PCR、细胞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处理后各组细胞的p47phox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TNFα刺激使细胞内ROS的产生量较对照组增加了155.4%(P=0.003);GB(25 mg/L),GB(50 mg/L),GB(100 mg/L)分别使TNFα诱导的HUVECs内ROS的水平降低了9.2%(P=0.157),35.4%(P=0.014),48.0%(P=0.005)。TNFα作用细胞24 h后,p47phox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增加了212.8%(P=0.009),蛋白表达增加了156.2%(P=0.001);GB预处理使TNFα诱导的p47phox mRNA表达水平降低了43.6%(P=0.02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了53.0%(P=0.002)。p47phox的siRNA完全阻断TNFα诱导ROS的产生。结论 GB能够抑制内皮细胞中TNFα诱导的ROS的产生,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NADPH氧化酶p47phox亚基的表达。
- 于晓红王小明朱皓李真刘俊
- 关键词:银杏内酯B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细胞活性氧
- 心房静止被引量:1
- 1998年
- 目的 对5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完全或部分心房静止患者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对诊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对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食管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临床均考虑为心肌病变;4例心脏超声及心脏X线检查提示心脏普遍扩大;4例心电图无心房电活动,1例心电图见杂乱小波;3例心电图为宽QRS波,2例为窄QRS波形;3例行食管电图记录,1例为心房扑动(房扑),2例无心房电图,4例右房内多部位均记录不到心房电图,1例低位右房及冠状静脉窦口附近记录到振幅较低的房扑波;5例右房多个部位S~10V刺激均心房不应;1例窄QRS波者心内HV同期延长,另1例窄QRS波者未记录到H波.仅见V波。结论 心房静止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是间歇性的;心房静止可以是全部的,也可以是部分的;心房静止体表心电图记录不刊心房波;心内电生理检查是诊断心房静止所必需的.完全的心房静止在左右房心内电图均记录不到心房波,而部分心房静止可在心房内局部记录到心房波;较高强度的心房刺激不能产生心房激动波是所有心房静止的共同特点。
- 张树龙林治湖杨延宗刁青高连君刘少稳杨东辉李真
- 关键词:心房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窄QRS波食管
- De 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一例
- 目的:探讨De 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一例的临床研究。方法: 患者女,57岁。因“发作性疼痛2d,加重17h”于2010年l0月18日入院。2天前于静息状态下出现牙痛及咽痛,伴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半小...
- 于晓红刘俊李真王艳娥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 女性患者心脏康复的现状与展望
- 2023年
- 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女性每年死亡人数的35%,2019年全球约有2.75亿女性患有CVD,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6420/10万。北京安贞医院调查了来自全国39个社区的47841名居民,发现我国在CVD的预防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1]。目前我国也更加关注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预防,2017年颁布的中国女性心血管病预防专家共识,号召加强并推动我国女性CVD的防控工作。
- 李孟娟李真张秀杰苏丽萍刘萌垚薛亚男刘莹
- 关键词:女性心血管疾病心脏康复康复管理
- 高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治疗—例被引量:1
- 2017年
- 患者女性,89岁。因反复心悸40余年就诊。入院诊断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不稳定型心绞痛、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40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心悸,伴胸闷、气短,每次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查心电图示房颤,曾应用美托洛尔、地高辛、普罗帕酮治疗,心悸有所缓解,但仍时有发作,约每月发作1次。近3年有无症状时心电图检查均为房颤。
- 张颢李真高连君常栋肖宪杰张荣锋赵子明许俊杰林静尹晓盟夏云龙
-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耳
- 第五届中国心房颤动论坛会议纪要
- 2007年
-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心房颤动(房颤)论坛(the 5th China Atrial Fibrillation Symposium,CAFS)于2007年7月6至8日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召开。本次会议有来自美、法、德、韩、日以及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两岸三地数百名专家和500余名代表参加,聚焦于过去一年来国内外房颤治疗和研究的最新进展。
- 汤日波李真龙德勇杨延宗马长生
- 关键词:心房颤动
-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评价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评价高龄心房颤动(AF)患者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房颤射频消融(RA)的877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75岁)68例、年轻老年组(65~74岁)320例及对照组(<65岁)489例。记录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比3组患者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比较术后血栓栓塞率、再住院率、二次手术率、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服用率以及术后缓慢心室率比例。消融成功的定义:术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未再出现持续时间超过30 s的房颤。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x^2检验、方差分析或LSD检验进行分析。应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比较持续性AF和阵发性AF不同年龄患者的导管消融成功率。结果消融过程及安全性评价:3组患者术中并发症(5.9%vs 3.1%vs 2.9%)、手术时间[(196.65±34.45)vs(196.03±40.02)vs(194.36±37.89)min]、X射线曝光时间[(19.81±6.73)vs(19.44±6.45)vs(18.69±6.00)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疗效评价:3组患者随访(21.45±6.31)个月,其术后血栓栓塞率(4.4%vs 3.4%vs 2.5%)、再住院率(23.5%vs 22.2%vs18.0%)及二次手术率(11.8%vs 12.8%vs 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老年组患者在术后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比例相对较低(13.2%vs 29.4%vs 20.0%,P=0.001),术后动态心电图出现缓慢心室率的比例较高(23.5%vs 15.6%vs12.3%,P=0.03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持续性AF和阵发性AF不同年龄患者的导管消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导管消融成功率和安全性与年轻患者相似。
- 张颢韩莉李真赵子明高连君常栋肖宪杰张荣锋杨延宗尹晓盟夏云龙
- 关键词:心房颤动老年人导管消融
- 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发病年龄却呈年轻化趋势,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年龄也在逐渐提前,本研究对年轻冠心病患者各种危险因素的分布和聚集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9月先后收治的49例年轻AMI患者(年龄<40岁),分析其高危因素的分布及聚集情况。结果 49例年轻AMI患者中,男性占98%(48例),吸烟者占44.9%(22例),合并高血压者占36.7%(18例),高胆固醇血症者占30.6%(15例),超重/肥胖者占30.6%/20.4%(15/10例),伴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者占22.4%(11例),合并糖尿病者占2%(1例)。无明显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超重等)的低危患者仅3例(6.1%),有1项危险因素者20例(40.8%),2项及以上者26例(53.6%)。心肌梗死发病前1个月内曾有缺血症状者23例(46.9%),有明确诱因者17例(34.7%)。除1例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外,其余均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论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依然是年轻AMI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吸烟和超重/肥胖更加突出,且危险因素呈聚集趋势。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超重/肥胖和高心理压力等危险因素日趋显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增加体力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平和情绪是年轻人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方面。
- 李真王娇王燕娥朱皓刘俊
- 关键词:心肌梗死青年人
- 肥厚型心肌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肥厚型心肌病(HC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HCM和高血压各30例的MSCT表现。30例HCM患者中,左心室壁局限性肥厚28例,其中室间隔肥厚12例;室间隔合并游离壁肥厚8例;心尖肥厚5例;游离壁肥厚3例,累及前壁、左室顶部和侧壁各1例。全心肥厚2例。结果多数HCM有不同程度的心腔变形。高血压所致室间隔肥厚,多为普遍均匀性肥厚,心腔无明显形态学改变。结论①MSCT能清晰显示心脏的形态结构,可定量评价心室壁肥厚的程度和心腔大小。②MSCT能直观和全面显示HCM的病变部位。③MSCT对HCM与高血压所致左心室壁肥厚的鉴别诊断具有优良价值。
- 肖良平刘俊王照谦郑晓群朱皓王俊杰李真
- 关键词:心肌疾病高血压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8例冠心病CHF合并贫血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B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EPO,使其血红蛋白浓度≥110g/L。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6min步行距离及BNP水平等均改善(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EPO可减轻冠心病CHF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 魏明丽于红玖李真吕田丁怀玉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心力衰竭贫血冠状动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