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苗
- 作品数:6 被引量:49H指数:2
- 供职机构:长沙市第四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资料,以入院30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为观察组,以30d内未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因素、疾病史因素、吸烟史因素、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各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及吸烟史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RP与D-二聚体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可与多项因素相关,应针对相关因素开展预防性干预。
- 李红苗傅敏王理何颖万燕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 老年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8
- 2019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各亚型出血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长沙市某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年龄≥60岁)共415例,其中出血转化者56例(观察组),未出血转化者35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各亚型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指标、头颅CT/MRI检查、入院治疗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各亚型出血转化(HT)的影响因素。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HT的发生率为26.61%(29/109),心源性栓塞型发生率为47.50%(19/40),小动脉闭塞型中HT率为3.12%(8/257),此三型H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23,P=0.000);不明原因型(0/7)与其他型(0/2)HT发生率均为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0.171,95%CI:0.037~0.790)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HT的保护因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OR=5.949,95%CI:1.199~29.509)、梗死灶面积大(OR=20.619,95%CI:2.869~148.207)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HT的危险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20.254,95%CI:1.605~255.625)、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高(OR=91.200,95%CI:4.044~2056.710)是心源性栓塞型HT的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OR=10.231,95%CI:1.202~87.108)、梗死灶面积大(OR=15.251,95%CI:3.371~68.995)是小动脉闭塞型HT的危险因素。结论心源性栓塞型患者HT的发生率最高。各亚型脑梗死HT的影响因素不同,提示临床医生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应根据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亚型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尤其注意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男性患者、HbA1c水平和梗死面积;注意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和MMP-9浓度;密切观察小动脉闭塞型患者HCY水平以及梗死面积。
- 吕佳胡平成杨琳郭伟李红苗
- 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
- 青年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及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并与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比对,为进一步提高青年脑卒中的预防及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以神经内科收治的青年和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7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45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所有研究对象按照病因进行TOAST分型,记录其常见危险因素,对比分析2组人群的差异。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4(31.6%)例,心源性卒中型(CE)9(11.8%)例,小动脉闭塞型(SAA)15(19.7%)例,其他原因型(SOE)10(13.2%)例,不明原因型(SUE)18(23.7%)例。老年组分别为LAA106(43.3%)例,CE29(11.8%)例,SAA67(27.3%)例,SOE10(4.9%)例,SUE18(12.7%)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2组CE所占比例相同,但是青年组中SOE和SUE的比例要明显高于老年组。青年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分别为55(72.4%)和21(27.6%),老年组前后循环比例分别为193(78.8%)和52(21.2%),2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性别、酗酒、家族史、高血压、心脏病、肺炎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63.2%),高脂血症(61.8%),吸烟(34.2%),酗酒(31.6%)。结论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利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是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青年组在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病因的同时,也要关注少见、罕见的病因,以更好的指导青年脑卒中的一、二预防。
- 王理李红苗余辉云袁毅
- 关键词:卒中脑梗死青年
- 局部低温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 2008年
- 目的探讨局部低温与血栓通治疗脑梗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39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评定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重要脏器功能指标及预后。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1、2在治疗有效率、降低NDS和血乳酸水平上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低温配合血栓通治疗脑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 李红苗禹小杜王理
-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通预后
- 急性脑出血89例血气分析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死亡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方法将89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生存组47例,死亡组42例,均在入院后6 h内抽取动脉血2 ml测定pH、PO2、PCO2、HCO-3、TCO2、ABE、SaO2。结果死亡组较生存组pH、ABE、SaO2略有降低(P>0.05),死亡组较生存组PaCO2、HCO-3、TCO2下降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PaCO2、HCO-3、TCO2降低提示预后差。
- 余辉云何颖李红苗禹小杜张金
- 关键词:脑出血血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