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仙
- 作品数:12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易》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
- 2004年
- 易有广狭二义 :广义指《连山》、《归藏》、《周易》 ,狭义指《周易》。《易》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它是八卦、重卦的出现 ,初步形成一个占筮体系 ,逐渐发展成为三个占筮系统 ,后一个比前一个为优 ,最后以《周易》为最优 ,足以流传后世 ,供人研习。本文着力对《易》的形成和发展这一问题作出一些阐述。
- 李耀仙
- 关键词:周易
- 老学浅议
- 1996年
- 老学浅议李耀仙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继儒家文化研究热之后,又出现了一股道家文化研究的热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结构来说,儒家文化所起的作用及其占有的地位固然重要,但若撇开道家、佛家以及墨家、法家、阴阳家等文化而不顾,不待对传统文化的形成未能知其底蕴,就连...
- 李耀仙
- 关键词:《老子》《庄子》道家文化儒家文化
- 爱吾庐诗话(续二)
- 2016年
- 唐代七律,名篇众多,名家辈出,尤以盛唐为最。综观有唐一代,七律不外应、和、寄、酬、送、别、访、题、行、登、怀诸体制。细究唐朝七律诗发展,可观盛之于初,乃开继之势;晚之于中,则补而非拆。
- 李耀仙
- 关键词:唐代七言律诗诗话
- 《三国志》新衡
- 1994年
- 《三国志》新衡李耀仙魏晋之际,记三国史事的官私著作多达十余种①,自陈寿《三国志》出,余书相继亡佚,惟此书独传。历代治《三国志》者瓣香不绝,著述既多,评论亦殊,众说杂陈,莫衷一是。笔者仅在旧说基础上,聊表拙见,以充一得,望匡不逮。一、《三国志》旧评概说...
- 李耀仙
- 关键词:《三国志》《魏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割据政权《三国志注》
- 《春秋公羊传》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
- 2017年
- 《春秋》是孔子为教诲门徒而设的最后一门课艺,《春秋公羊传》则是公羊高集诸先辈解说《春秋》之言以创其学,并经公羊寿与胡毋子都著录而成的一部传注经典。《公羊传》产生于孟子死后至荀子著文立论之前,并在与《穀梁传》《左传》的论争中,以其兼具'微言'和'大义'的优势取得独步的地位,成为阐述儒家'经世之志'的一部重要典籍,在整个儒家经学乃至儒家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 李耀仙肖永贵
- 关键词:《春秋公羊传》经学
- 读陈亮《酌古论》——一部研究古代战争史的科学著作
- 2020年
- 陈亮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南宋中期著名抗金派代表人物,一位卓越的军事理论家,《酌古论》可谓其军事理论的典型代表作。从内容和作用上看,《酌古论》通过对历史人物军事活动的分析,把兵书和史书结合起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当时抗金的现实斗争服务,是进步的,爱国的。陈亮在《酌古论》中提出了政治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则、战争服从于战略的原则、战术的制定必基于"善量彼己之势"的原则和国内战争应当自力更生不借外援的经验教训,在研究战争和战争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 李耀仙张丽平
- 关键词:战争史
- 从孔子编订“六艺”说到古籍整理现代化被引量:1
- 2019年
- '六艺'是孔子对古籍文献辛勤搜集、精心选择和编订的成果。孔子在编订'六艺'的过程中既重视意义的开发,又注意方法的讲求。意义的开发表现为对'六艺'原义的揭示,并结合时代要求提出创见和新解;方法的讲求则体现在'下学而上达'和'一以贯之'这两个重要方法的使用上。其方法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目的是服务于文献价值的理性探求。孔子编订'六艺'的优秀经验,对古籍整理的现代化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
- 李耀仙肖永贵
- 关键词:孔子六艺古籍整理
- 卦爻与卦爻辞制作编纂的重新释义被引量:1
- 1992年
- 《易经》原为一部示人吉凶的占筮之书,后来发展成为一部概括自然社会变化法则和指导个人言行准则的哲理之书,是中国几千年来无数先哲先贤耗尽心力,迸发智慧所凝聚起来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巨大创造,堪与长城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巨大创造并驾齐驱,一样地成为世界人类历史上所贡献出来的礼品.研究《易经》(包括《易传》在内)这个专门学问,我们把它称为《易》学.《易》学目前面临着一个现代化挑战的问题.为了敢于应战,笔者认为,这项应战工作包括两个内容,也是两个层次;首先是《易》学研究能否予以现代化的诠释?其次才是能否于这些诠释中找到它在现代化社会里面仍可继续作出贡献?如果我们急于去找它对现代化的贡献,而疏于对它给予现代化的释义,后勤工作做得不好,这个战局的前途是难以乐观的.
- 李耀仙
- 关键词:《系辞》卦象卦爻辞卜辞新释
- 《伪古文尚书》与宋明理学被引量:4
- 1997年
- 李耀仙
- 关键词: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宋明理学道心荆州学派
- 判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向被引量:1
- 1995年
- 判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向李耀仙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始,几乎是大小乘经典同时到来的。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来华,所传禅数二法,均属小乘;支鹰于桓帝末年(公元167年)来华,所译《般若》等经,皆为大乘。他们二人来华时间虽略有先后,相距不...
- 李耀仙
- 关键词:判教佛教发展华严宗圆教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