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 作品数:20 被引量:39 H指数:3 供职机构: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吉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哲学宗教 文学 文化科学 理学 更多>>
分子增强型质子传导膜的制备与研究 <正>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以高分子聚合物为电解质的一种燃料电池。而目前商业化的Nafion虽然有较高的质子传导率,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但其高生产成本,以及在低湿度和高温时低的质子传导率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因此... 李龙 郭梅梅 刘壮 刘畅 宋璐 刘佰军 姜振华关键词:磺化聚醚醚酮 质子传导膜 文献传递 新型聚醚砜材料的合成及其气体分离性能的研究 刘壮 李龙 刘佰军 姜振华关键词:气体分离 聚醚砜 侧基 含(4-磷酸)苯侧基聚芳醚砜的合成及杂化 被引量:2 2010年 A bromine-containing poly(arylene ether sulfone) was synthesized from a(4-bromo)phenylhydroquinone monomer.A phosphonated derivative was prepared based on above brominated polymer using palladium-catalyst.Aimed at improving the properties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s,a composite membrane was obtained by incorporating sulfonic acid-functionalized polysilsesquioxane into the phosphonated polymer through a sol-gel processing.Both phosphonated membrane and its hybrid membranes show good thermal and dimensio-nal stability.The hybrid membrane has low methanol permeability of 1.07×10-7 cm2/s and proton conducti-vity of 0.06 S/cm at 80 ℃. 刘佰军 李雪峰 郭梅梅 刘畅 李龙 姜振华关键词:质子交换膜 聚芳醚砜 杂化 百年中共文艺制度建设理念的三重内涵 被引量:2 2022年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制度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人民性为核心,强调文化自信,积极推动文化创造,因而具有了人民性、中国性和文明性的三重内涵,这是对百年中共文艺制度建设理念的继承和弘扬。人民性的实质是要塑造觉醒了的现代新国民;中国性的维度强调的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明性强调的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的美学追求。 李龙关键词:人民性 中国性 本雅明的“当下性”思想与第三种现代性 被引量:4 2021年 如果以对时间的理解为尺度的话,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形而上学式的抚慰和以尼采为代表的将人生等同于艺术的抚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现代性的时间理念。本雅明的"当下性"思想是第三种意义上的现代性,是一种停顿的辩证法,最能体现这种停顿辩证法的是辩证意象。本雅明之所以提出这种"当下性"思想,首先缘于他的神学思想,其次是他对"经验"的强调,第三是他的寄喻哲学。 李龙关键词:当下性 艺术 中国共产党的美学理想及其现代性意义 被引量:1 2021年 中国共产党的美学理想是创建新国家,塑造新国民,创造新文化。这种独特的美学理想既丰富了美学的现代意蕴,也是对以西方文明叙事为唯一逻辑的文明论的反拨。这种独特的追求使中国成为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秩序的另类,是不同于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创造出的“新世界”的他者。在今天,我们深入阐释和思考这一美学理想,继承、弘扬、创造中华美学精神,既是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高的世界情怀和人类情怀。 李龙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美学理想 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生存论转向 被引量:2 2003年 现在的教科书体系 ,认识论由于没有汲取康德的认识论反思成果 ,其存在论基础没有改变 ,依然停留在机械唯物论的基础上。康德考察了认识是如何可能的 ,意味着只有回答了认识是如何可能的 ,才能回答我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如何可能 ,若没有回答这一问题 ,只能是知性形而上学或独断论。马克思把包括认识在内的一切意识形式看作是历史的实践的结果 ,从感性活动、实践来理解事物 ,在存在论上解决了认识何以可能 ,揭示了意识的能动性根源 ,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生存论转向。 李龙重构与推进: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变革 新文科建设区别于传统文科,围绕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化风险社会和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背景而展开。以新文科为背景,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了理论场域和话语体系的拓展和重构,现代大学制度中的学科界限和壁垒的... 刘坤 李龙关键词: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 学科建设 知识生产 美学何以成为生命政治? 2021年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不仅让我们重新思考美学与政治的关系,更让我们去思考如何重构美学的知识范式与价值诉求,从而理解美学因何成为一种生命政治。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思考这一问题:首先,回归美学的最初含义,亦即从"感性学"的角度重新理解思想史脉络中的"感性"问题;其次,回到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的历史和思想语境,重新思考"美学"之于现代西方思想史的意义,重新理解审美教育与"人"的生成;再次,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语境中思考"塞壬的政治",亦即美学如何变成资产阶级肉身的规训;最后,借鉴当代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思想,思考美学的政治以及如何走出柏拉图式的洞穴焦虑。 李龙关键词:美学 感性学 生命政治 解放战争时期《文学杂志》的美学价值探析 2024年 解放战争时期,由朱光潜先生主编的《文学杂志》迎来复刊。复刊后的《文学杂志》延续了先前对于文学美学领域的关注,同时进一步扩充了其文本题材的选择,聚焦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民俗。本文对解放战争时期复刊的《文学杂志》进行文本研究,从期刊题材编辑、价值融入以及美学思考三个层面,围绕其期刊内容进行文本分析与讨论,以期深入探析这一时期《文学杂志》的美学价值。 纪聪 李龙关键词:《文学杂志》 解放战争 文学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