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萍

作品数:18 被引量:306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肿瘤
  • 9篇静脉
  • 7篇中心静脉
  • 7篇外周
  • 7篇PICC
  • 6篇置管
  • 5篇导管
  • 5篇置入中心静脉...
  • 5篇中心静脉导管
  • 5篇肿瘤患者
  • 5篇静脉导管
  • 5篇超声
  • 4篇血栓
  • 4篇外周静脉
  • 4篇经外周静脉
  • 4篇PICC置管
  • 4篇超声引导
  • 3篇血栓形成
  • 3篇外周静脉置入
  • 3篇外周静脉置入...

机构

  • 16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何佩仪
  • 16篇杜萍
  • 8篇卫建宁
  • 5篇柳建华
  • 5篇王志敏
  • 5篇何美清
  • 4篇罗丽燕
  • 4篇刘丽兰
  • 3篇杨幸为
  • 3篇吴贝贝
  • 2篇谢绮敏
  • 2篇雷娟娟
  • 1篇陈泽敏
  • 1篇李淑霞
  • 1篇刘丽杰
  • 1篇徐敏容
  • 1篇罗卓鹏
  • 1篇滕娟

传媒

  • 2篇广州医药
  • 2篇现代临床护理
  • 2篇广东职业技术...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护理管理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临床护理
  • 1篇中华临床营养...

年份

  • 1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肿瘤患者PICC无症状血栓形成与置管静脉直径、血流速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无症状血栓形成(简称为血栓形成)与置管静脉直径变化、血流速度变化的相关关系,为实施临床干预、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按序列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108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置管前、置管后1w、2w、3w、4w、6w、8w、10w、12w、14w、16w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监测测量患者置管静脉直径变化及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根据有无发生无症状血栓分为两组,并分析其与置管静脉直径变化与血流速度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肿瘤患者PICC无症状血栓形成59例(占54.6%),未发生49例(占45.4%)。未发生无症状血栓组(以下简称未发生血栓组)患者置管后置管静脉直径变化占比(不变、增加、减少:4.1%、28.6%、67.3%)与发生无症状血栓组(以下简称发生血栓组)(16.9%、40.7%、42.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未发生血栓组血流速度变化分布(不变、增加、减少:0,32.6%,67.4%)与发生血栓组(6.8%,15.3%,78.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且发生血栓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直径相对变化值[0(-0.2,0.3)mm]小于未发生血栓组[-0.3(-1.1,0.1)mm],P=0.002。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无症状血栓发生率较高;无症状血栓者其静脉直径不变或增粗高于未发生无症状血栓者,且血流较其减缓。
王志敏卫建宁杜萍何佩仪胡小芳
关键词: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前瞻性队列研究多普勒超声
定期血管彩超随访在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术后,定期进行血管彩超随访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12月241例于我院运用B超引导下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121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对置管侧肢体行定期血管彩超随访,对照组在患者出现血栓症状时进行血管彩超检查,比较分析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因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结果实施定期血管彩超随访后,观察组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PICC置管侧上肢深静脉完全性血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患者中运用血管彩超随访可以及时检测出导管相关性血栓,从而减少有症状上肢深静脉完全性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焦虑与不适感,且能动态监测血栓的转归情况,最大限度减少因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
杜萍何佩仪卫建宁何美清吴贝贝谢绮敏雷娟娟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肿瘤血管彩超非计划拔管
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PICC导管脱出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方法对降低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脱出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CQI前(2013年1至6月)216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对照组),分析PICC导管脱出的发生情况,采用PDCA四步法,设计并实施改善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导管脱出的防护管理措施,与CQI后(2013年7至12月)198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实验组)导管脱出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PICC导管脱出发生率,对照组为20.83%,实验组为10.60%,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实验组PICC导管脱出的严重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脱出率。
何佩仪杜萍卫建宁刘丽兰
关键词:导管脱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个案管理模式在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延续护理中的运用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在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16例新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08)与对照组(n=108)。对照组采用常规性延续护理,实验组实施个案管理。比较两组PICC留置时间、非计划性拔管率、按时维护依从性及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按时维护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PICC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可为PICC带管出院肿瘤患者提供全程、高质量的延续护理,提高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降低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PICC的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杜萍王志敏何佩仪何美清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个案管理肿瘤延续护理非计划拔管接触性皮炎
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3
2020年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特点、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定期血管彩超检查85例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随访至患者拔管并记录血栓发生情况,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高(51.8%);多为无症状者(9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置管静脉血流速度(OR=0.880,P=0.007)、年龄(OR=1.052,P=0.044)、D-二聚体(OR=1.001,P=0.037)。ROC曲线分析,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取截点值11.99 cm/s时,诊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灵敏度是0.500,特异度是0.805,ROC曲线下面积0.681;D-二聚体取截点值为313.5μg/L时,诊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灵敏度是0.795,特异度是0.683,ROC曲线下面积0.730。结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且以无症状者居多,易漏诊。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年龄、D-二聚体是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置管静脉血流速度低于11.99 cm/s、D-二聚体高于313.5μg/L的患者应早期监测、定期彩超复查,必要时可预防性采取抗凝措施。
李荣华何佩仪杜萍柳建华罗卓鹏周薇
关键词:肿瘤高危因素
喜疗妥乳膏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46
2007年
目的观察喜疗妥乳膏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于置管后4小时开始,予外涂喜疗妥乳膏,3次/天,连续3天,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导管护理,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发生为4%,对照组发生率为16%,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喜疗妥乳膏外涂能有效预防PICC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有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护理工时等优点。
何佩仪杜萍何美清杨幸为
关键词:喜疗妥静脉炎
液体皮肤保护膜在PICC接触性皮炎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液体皮肤保护膜在1、2级PICC接触性皮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数字随机表法对64例1、2级PICC接触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联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联合液体皮肤保护膜换药,观察周期为21天,比较两组患者接触性皮炎的治疗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2.5%,比较两组患者接触性皮炎的治疗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液体皮肤保护膜应用于1、2级PICC接触性皮炎,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雷娟娟何佩仪王志敏杨幸为杜萍
关键词:PICC接触性皮炎皮肤保护膜
超声引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正>与传统的浅静脉给药和深静脉置管术相比,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已在临床广泛...
何佩仪柳建华刘丽兰杜萍卫建宁罗丽燕
文献传递
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置入PICC相关性血栓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置入PICC的肿瘤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PICC置管术后肿瘤患者120例进行体力能力状况评分和置管肢体血栓形成的前瞻性评估。结果:血栓总发生率为29.17%,且无症状血栓的发生率27.50%明显高于有症状血栓发生率的1.67%(P<0.05)。ECOG评分3-4级患者的血栓发生率50.00%明显高于0-2级组患者的25.96%(P<0.05)。结论 :导管相关性血栓在置入PICC的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无症状血栓。临床护理人员应关注ECOG评分较高的患者,定期进行血管超声评估,及时发现血栓,避免肺梗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卫建宁何佩仪杜萍刘丽杰李淑霞
关键词:肿瘤PICC
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肘部静脉采用盲穿方法置入PICC导管;实验组选择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比较2组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PICC置管28d,实验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血栓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949,P<0.01;Z=-3.105,P<0.01)。结论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相关静脉血栓的形成。
何佩仪卫建宁杜萍柳建华何美清罗丽燕
关键词:PICC静脉血栓形成肿瘤超声引导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