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协珍

作品数:19 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资助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6篇亚群
  • 6篇贫血
  • 6篇细胞亚群
  • 5篇再生障碍性贫...
  • 5篇障碍性贫血
  • 4篇慢性
  • 4篇慢性再生障碍...
  • 3篇阳虚
  • 3篇肢端坏疽
  • 3篇肾阳虚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糖尿病肢端坏...
  • 3篇贫血患者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 3篇慢性再生障碍...
  • 3篇坏疽
  • 3篇肝炎

机构

  • 19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上海市中医医...
  • 2篇启东市人民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安福县人民医...

作者

  • 19篇杨协珍
  • 6篇王运律
  • 6篇金树根
  • 6篇胡琦
  • 5篇陈建杰
  • 3篇顾永年
  • 3篇樊建开
  • 3篇王灵台
  • 3篇章晓鹰
  • 3篇应平平
  • 3篇徐兆东
  • 3篇邱仲川
  • 3篇董惠芳
  • 3篇薛慈民
  • 3篇聂红明
  • 3篇蔡惠群
  • 3篇陈佩
  • 2篇赵琳
  • 2篇郭永贞
  • 2篇曹妹芳

传媒

  • 2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国外医学(临...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世界肿瘤杂志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7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3篇1998
  • 1篇199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人Ⅳ型胶原单抗研制及其特性被引量:1
1998年
本文用胃蛋白酶提取的人胎盘Ⅳ型胶原免疫Balb/c小鼠,免疫脾脏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经有限稀释法克隆获得两株分泌抗人Ⅳ型胶原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CO_5和CO_6。用小鼠腹水和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纯化制备的两种单抗均属小鼠IgGl,K键,分别针对Ⅳ型胶原分子上的两个不同抗原决定簇。两种单抗特异性强,与人Ⅰ型、Ⅱ型、Ⅲ型、Ⅴ型、Ⅵ型、Ⅷ型胶原、Ⅳ型胶原7S区及人白蛋白等相关蛋白无明显交叉反应,且单抗效价高,亲和力强。
顾永年王灵台杨协珍陈建杰吴军包林平施惠康丛笑倩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
血清补体含量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发病机制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含量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免疫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观察60例CAA患者血清补体C3、C4和免疫球蛋白(Ig)含量,并分析血清C3含量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CAA患者血清C3、C4和Ig含量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且血清C3含量与外周血CD8+细胞表达成正相关(r=0.30,P<0.05),与CD4/CD8比值负相关(r=-0.31,P<0.05),但与CD8+HLADR+细胞表达无关。结论:CAA患者血清补体含量与其B细胞功能和CD8+T细胞的免疫应答水平相关,其降低可能与机体本身的免疫保护机制有关。
胡琦王运律章晓鹰杨协珍
关键词:补体免疫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分型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血细胞减少程度、既往药物治疗和机体免疫水平等因素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总结病史,并运用免疫比浊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7例肾阳虚证和23例肾阴虚证CAA患者血清补体C3、C4含量、免疫球蛋白(Ig)含量以及外周血(PB)T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①CAA肾阳虚和肾阴虚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病程、血细胞减少程度和既往用药均无差异。②两组血清C3、C4含量和T细胞亚群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前者C3、C4含量明显降低,后者CD8+细胞高表达且血清C3含量与PBCD8+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30),与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0·31),P<0·05。两组Ig含量以及NK细胞表达均降低且无组间差异。结论:CAA中医辨证分型和免疫指标血清补体C3、C4含量和T细胞亚群CD4+、CD8+表达水平密切相关,但与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血细胞减少程度、既往用药无关。
胡琦王运律邓頲孙思明章晓鹰杨协珍
关键词:贫血慢性辨证分型补体
药物中毒性肝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意义
目的:明确药物中毒性肝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性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中毒性肝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药物中毒性肝炎病人外周血单...
兰晶朱鑫焱张立友聂红明杨协珍金树根
文献传递
MH60.CSF_2细胞株对IL-6依赖性变异的观察
1998年
IL-6依赖性MH60.CSF_2细胞株用於测定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6生物活性具有灵敏度高、方便易行等优点,但该株细胞在传代培养中易逐渐丧失对IL-6的依赖性。我们将此株细胞亚克隆后,动态观察各代细胞对IL-6依赖性的变化,确定其用於IL-6测定的最好代数、细胞用量和培养时间。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 材料:MH60.CSF_2细胞株由山东省医科院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田志刚教授惠赠。小鼠rIL-6标准品购自德国Bochringer公司。
顾永年章晓鹰杨协珍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活性测定
补肾复方冲剂治疗肾阳虚型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临床研究被引量:14
2001年
研究补肾复方冲剂治疗肾阳虚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临床疗效。治疗组30例用补肾复方冲剂治疗,对照1组15例用复方皂矾丸治疗,对照2组15例用康力龙治疗,并观察3组治疗前后末梢血象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补肾复方冲剂的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及对照1组、对照2组的基本治愈率、缓解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67%、26.67%、80%,0、13.33%、40%,0、13.33%、46.6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观察中未发现补肾复方冲剂有明显毒副作用。提示补肾复方冲剂治疗肾阳虚型再障安全有效,有开发应用前景。
邱仲川赵琳陈佩胡琦曹妹芳王运律应平平何勇杨懿萍杨红杨协珍吴翰香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阳虚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肢端坏疽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与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肢端坏疽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肢端坏疽程度及感染程度的关系。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 、CD8。 结果  糖尿病肢端坏疽患者CD8细胞明显升高。CD4 /CD8显著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白细胞较高组CD3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5 )。不同坏疽程度组间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不同感染程度组间白细胞较高组CD3明显降低 (P <0 0 5 )。 结论  糖尿病肢端坏疽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异常 。
樊建开徐兆东蔡惠群杨协珍薛慈民
关键词:糖尿病肢端坏疽T细胞亚群
肝炎灵和苦参素及苦参碱的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肝炎灵和苦参素及苦参碱的体外对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培养上清液HBsAg、HBeAg和HBVDN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以拉米呋啶作为西药对照组,采用四氮唑还原法(MTT)检测药物对2.2.15细胞生...
金树根聂红明胡锦辉郭永贞仲俊杨协珍高月求陈建杰
文献传递
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被引量:26
2003年
目的:通过观察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来分析其在肝脏损伤诊治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来检测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肝病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上升,而以伴细菌感染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上升最为显著。相关分析发现,血清TNFα上升与急性肝损伤(ALT、AST、AKP、GGT)指标无明显相关性,与免疫细胞激活和慢性炎症指标(PBMC活化、γ球蛋白、IgG、IgA、CIC)和肝纤维化(HA)及肝再生(AFP)正相关,而与肝合成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E)和血象(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免疫应激/消耗指标(淋巴细胞CD4+CD28+、α2球蛋白、β球蛋白、补体C3)负相关。结论:血清TNFα在肝病的诊治应用意义有限,主要反映受内毒素等毒素刺激网状内皮系统致其激活的程度,不宜应用于肝损伤程度和治疗效果的评定。
徐学刚张美稀董惠芳杨协珍金树根陈建杰王灵台
关键词:肝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ELISA法
血清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分析前S1蛋白与其他HBV检测指标的关系 ,并探讨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住院患者进行血清前S1蛋白检测 ,比较不同HBV指标组合模式中的前S1蛋白变化。结果 HBV高复制组 (HBeAg、HBVDNA、HBcAbIgM阳性各组 )中血清前S1蛋白阳性高 ,低复制组相对低。HBsAg、HBsAb阳性 (1 8)及HBsAg、HBsAb、HBeAb阳性 (7)和仅HBsAg阳性 (2 1 )患者中 ,其前S1蛋白均阴性。前S1蛋白阳性亦见于HBsAb阳性的大三阳 (3/ 1 2 )、HBsAb阳性的小三阳 (5 / 2 0 )、HBsAg、HBsAb、HBcAb阳性 (1 / 3)和仅HBsAb阳性 (1 / 4 39)及仅HBcAb阳性(1 / 3)患者中。结论 血清前S1蛋白不仅是一反映HBV复制状态和传染性的指标 。
金磊董惠芳郭永贞徐学刚杨协珍金树根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感染外壳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