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巧林
-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CD_4^+ T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谱及其在介导Th1/Th2极化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不同病期体内及体外培养后脾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表达谱,探讨协同刺激分子介导Th1/Th2极化的作用。方法收集血吸虫感染后4w、7w、12w、16w和20w小鼠及正常小鼠脾CD4+T淋巴细胞,以及上述不同病期经SEA诱导72h后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ICOS、CD40、OX40、4-1BB及PD1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Th1细胞因子IFN-γ,Th2细胞因子IL-4、IL-5、IL-10、IL-13。结果血吸虫感染后小鼠脾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6、ICOS、CD40和OX40的表达均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调,其中ICOS和CD86表达上调最为显著;经SEA诱导培养72h后CD86、ICOS亦显著上调表达;培养上清检测发现IFN-γ在4w时呈高表达,7w开始随感染时间延长呈下调表达;IL-4、IL-5、IL-10和IL-13的表达水平则从7w开始明显升高,IL-5的峰值出现在12w,其余均16w达高峰,致20w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CD4+T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与Th1/Th2免疫偏移密切相关,其中ICOS、CD86在介导Th2极化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李颖张惠琴龚唯骆伟杨巧林刘爱平夏超明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TH1/TH2极化协同刺激分子
- 巢式PCR法检测日本血吸虫低感染度宿主血清DNA的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低感染度宿主血清的DNA检测方法,为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考核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并优化巢式PCR反应体系用于检测不同感染度家兔血清中的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结果在仅存活3~5对成虫的感染后家兔血清中均能扩增到特异性目的条带,尤其是感染后3d即可检出。结论巢式PCR可用于日本血吸虫低感染度宿主血清DNA检测,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 刘爱平杨巧林郭俊杰许静夏超明
- 关键词:血吸虫巢式PCR核酸检测
- 药物(PZQ)压力下日本血吸虫的耐药性诱导及抗血吸虫新药的筛选
- 目的:
1日本血吸虫吡喹酮耐药虫体的筛选及其超微结构的观察
2体外实验观察地西泮类衍生物(B3,B30,B3-O2,B3-2O2)和五羟色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的抗血吸虫效应。
...
- 杨巧林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耐药性新药筛选
- 文献传递
-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耐药虫体筛选及其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应用吡喹酮(PZQ)亚治疗剂量对感染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虫体进行药物压力下的耐药虫体筛选,并探讨经筛选后的虫体对PZQ的敏感性及其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应用日本血吸虫雄虫PZQ半数有效致死剂量(ED50)为亚治疗剂量,对感染6周后小鼠喂饲给药30d;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雄性成虫体外培养,加入不同浓度PZQ连续培养5d,根据虫体活力,评价对PZQ的敏感性,同时用扫描电镜观察虫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经实验获得日本血吸虫雄虫PZQ的ED50为20.89mg/kg;应用该剂量对感染小鼠体内连续用药30d后,体外培养观察显示虫体对PZQ敏感性显著下降,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皮层及抱雌沟损害较正常虫体明显减轻;筛选后虫体再用治疗剂量PZQ200mg/kg连续给药5d后,体外培养观察显示,虫体在不同浓度PZQ作用下存活率仍达100%,扫描电镜显示体表及抱雌沟损害比单纯用药30d的虫体更轻。结论在持续药物压力下,感染宿主体内的日本血吸虫可能对PZQ产生一定的耐受性。
- 杨巧林蔡茹李欣李颖郭俊杰刘爱平张惠琴夏超明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ED50超微结构
- 蛋白激酶C及其亚型对钙通道的调节功能
- 2009年
- 吡喹酮是目前治疗血吸虫的惟一特效药,但其作用靶点及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吡喹酮的作用靶点可能为钙通道。钙通道可受多种因素的调控,该文综述了蛋白激酶c及其亚型对钙通道的调控作用,为阐明吡喹酮的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进一步研发抗血吸虫新药提供了思路。
- 杨巧林夏超明
- 关键词:蛋白激酶C钙通道血吸虫病
- 细胞松弛素D与钙通道阻滞剂拮抗吡喹酮作用对血吸虫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通过观察细胞松弛素D(cytochalasin D,CyD)与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拮抗吡喹酮(praziquantel,PZQ)体外杀日本血吸虫效应的虫体体表超微结构变化,探讨PZQ对血吸虫的药物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在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单性尾蚴感染昆明小鼠6w后,采用门静脉灌注法收集雄性成虫,体外培养。将虫体分别与CyD及CCBs预孵育1h,然后在培养液内加入临界致死剂量的PZQ(14μmol/L)孵育过夜(16h)。次晨,洗涤、更换培养液,继续培养48h收集虫体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超微结构显示,经CyD拮抗PZQ复活后虫体皮层无损害,抱雌沟内壁轻微改变。CCBs组尼群地平和尼非地平拮抗PZQ复活虫体,皮层及抱雌沟内壁仅有轻度损伤。结论CyD与CCBs组尼群地平和尼非地平均可拮抗PZQ对日本血吸虫体表超微结构的损伤效应,提示PZQ对虫体体表的损伤并非药物直接作用所致,而是PZQ作用于血吸虫钙通道诱导虫体痉挛性麻痹后的继发效应,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PZQ抗血吸虫的药物靶点可能与血吸虫的钙通道有关。
- 蔡茹杨巧林张惠琴夏超明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钙通道阻滞剂超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