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恩

作品数:18 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创新及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脊柱
  • 13篇脊柱侧
  • 13篇脊柱侧凸
  • 13篇侧凸
  • 11篇特发性脊柱
  • 10篇特发性脊柱侧...
  • 9篇青少年特发性
  • 7篇多态
  • 7篇青少年特发性...
  • 6篇多态性
  • 6篇基因
  • 6篇基因多态性
  • 5篇少年
  • 5篇青少年
  • 3篇基因多态性研...
  • 3篇骨密度
  • 3篇骨组织
  • 2篇蛋白
  • 2篇松质骨
  • 2篇特发性

机构

  • 16篇香港中文大学
  • 12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深圳市儿童医...
  • 1篇上海市中医药...

作者

  • 18篇杨晓恩
  • 12篇邱勇
  • 12篇郑振耀
  • 10篇秦岭
  • 7篇邱旭升
  • 7篇邓亮生
  • 6篇李广文
  • 4篇朱锋
  • 3篇梁国穗
  • 3篇郭凯琪
  • 2篇盛辉
  • 2篇宫赫
  • 2篇张戈
  • 2篇唐盛平
  • 2篇朱昭颖
  • 2篇张明
  • 1篇郭霞
  • 1篇林慧雯
  • 1篇石印玉
  • 1篇陈俊伟

传媒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2004年中...
  • 1篇第7届长征脊...
  • 1篇第八届全国脊...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褪黑素受体1A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研究褪黑素受体1A基因(MTNR1A)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共纳入226例 AIS 患者及277例正常对照者。记录 AIS 患者组最大 Cobb 角。采用 PCR-RFLP 的方法对 MTNR1A 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位点 rs2119882进行基因分型。结果AIS 患者组 MTNR1A 基因多态性位点 rs2119882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在 AIS 组内,多态性位点 rs2119882不同基因型所对应的最大 Cobb 角没有明显差异。结论MTNR1A 基因 rs2119882位点多态性与 AIS 的发生发展都没有关系。
邱旭升邓亮生杨晓恩郭凯琪李广文秦岭邱勇郑振耀
关键词:脊柱侧凸基因多态性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GH)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265例AIS患者及193名正常对照。在AIS患者组,记录其最大Cobb角。采用PCR-RFLP的方法对GH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位点rs2854184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AIS患者组,GH基因rs2854184多态性位点的3个基因型AA、AT、TT分别占38.3%,50.3%,11.4%,正常对照组分别占39.6%,50.2%,10.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在AIS患者组rs2854184多态性位点的2个等位基因A、T分别占63.5%,36.5%,正常对照组分别占64.7%,35.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在AIS组内,多态性位点rs2854184不同基因型所对应最大Cobb角分别是AA33.8°±10.0°,AT36.4°±15.0°,TT34.5°±9.1°,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H基因rs2854184位点多态性与AIS的发生发展没有明显关系。
邱旭升邓亮生杨晓恩郑振耀邱勇
关键词:生长激素脊柱侧凸青少年
微焦点CT在骨组织及骨质疏松和骨替代生物材料中的应用
微焦点CT是可对生物和非金属生物材料进行结构计量的分辨率可达5 }tm的CT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和骨替代生物材料研发中。本文用微焦点CT对老人椎骨进行组织形态计量,测定国人骨质疏松骨结构退化特征。
秦岭杨晓恩梁国穗宫赫张明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组织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人体第四腰椎内部松质骨微观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得出人体第四腰椎椎体内部松质骨微观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对于研究骨质疏松病人发生椎体骨折的部位,在微观形态参数方面有参考价值。材料:从78岁男性尸体取出第四腰椎椎体,该椎体未见有宏观的病理变化。在其松质骨...
宫赫张明杨晓恩秦岭郭霞
关键词:椎体松质骨微观结构
文献传递
现代生物影像方法评价脂多糖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诱导的实验性骨坏死被引量:54
2008年
目的建立脂多糖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诱导的激素性骨坏死家兔模型,同时应用静态和动态的影像学方法评价涉及骨坏死发病的血管内、外机制以及血管结构-功能的病理生理学异常。方法取14只28周龄雄性新西兰白兔以10μg/kg静脉注射脂多糖(内毒素)。24h后,每隔24h以20mg/kg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糖皮质激素)。另取6只作为对照于相应时间点注射生理盐水。应用动态核磁共振于内毒素注射前后检查双侧股骨近端骨内灌注功能,并且进行血液学检查;切下双侧股骨脱钙进行基于Micro-CT的微血管造影检查。骨坏死病灶、血管内血栓和血管外骨髓脂肪细胞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骨坏死家兔标本中均观察到血管内血栓。骨坏死家兔血管外骨髓脂肪细胞尺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基值比较,骨坏死家兔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及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显著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5)。动态核磁共振检查显示骨坏死家兔局部灌注指数"最大信号增强"显著减少(P<0.05),同时基于Micro-CT的微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管堵塞。实验组93%家兔在接受内毒素与激素联合诱导下发生骨坏死,且未出现死亡。结论?血管内外病变以及血管结构-功能的病理生理学异常参与了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生。该诱导方法在不导致家兔死亡的情况下可以产生高坏死发生率,适合作为未来评价干预激素性骨坏死方法的临床前效能的实验模型。
秦岭张戈盛辉杨家威杨晓恩陈俊伟张颖凯高士进梁国穗
关键词:激素性骨坏死血管内血栓灌注缺血
淫羊藿黄酮类成分预防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研究中药淫羊藿的黄酮类成分(FE)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是否通过促进肠钙吸收途径。方法12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卵巢切除组,即OVX组(卵巢切除+溶媒)、FE组(卵巢切除+淫羊藿黄酮类成分)、CS组(卵巢切除+钙剂+溶媒)和FE+CS组(卵巢切除+淫羊藿黄酮类成分+钙剂)。卵巢切除4d后,给药组开始灌喂,FE和(或)CS,连续用药12周。处死动物留取尿液和血清分别测定肠钙吸收指标,钙代谢自稳调节激素和骨转换标志物。截取左侧股骨近端,分别测定骨强度、骨材料-结构参数(包括肢体定量CT测定的体积骨密度、骨截面分布和显微CT定量测定的骨小梁三维结构)以及肢体定量CT定义的骨表面参数。结果FE能显著预防大鼠去势引起的骨强度和材料结构的退化,对去势后子宫重量的改变没有影响,OVX组为(572±23)g,FE组为564g,P〉0.05。钙剂(CS组)不能预防去势导致的骨强度的下降。FE和CS之间的析因分析结果表明两者联合应用能够分别在促进肠钙吸收和抑制骨吸收方面产生协同增强作用,但在抑制甲状旁腺激素方面没有协同效应;FE和CS在骨形成参数和骨材料-结构-强度参数方面也并没有体现协同增强作用。结论中药淫羊霍的黄酮类成分能有效地预防去势大鼠骨质疏松,且不刺激子宫增生,其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作用机制并非依赖肠钙吸收途径。
秦岭张戈王新峦石印玉孔颖妍杨晓恩盛辉梁秉中梁国穗姚新生
关键词:黄酮
青少年特发性和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骨微结构及骨密度比较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scoliosis,CS)患者与同年龄正常人骨密度(BMD)的差异,并用高分辨率微焦点CT(microCT)扫描成像,定量研究AIS、CS患者的骨小梁形态计量学特征。方法AIS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年龄12~19岁,Cobb角48°~104°。CS患者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13~18岁,Cobb角40°~125°。正常对照组35例,均为女性,年龄13~16岁。正常组和术前AIS、CS患者均接受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EXA)扫描,评估腰椎和股骨颈BMD状况。对AIS与CS患者的髂骨进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AIS患者腰椎和股骨颈BMD低于正常人,CS患者BMD和骨量(BMC)均低于正常人。CS与AIS患者比较股骨颈BMD和BMC显著降低。microCT中的骨容积比与DEXA下的BMD显著相关。AIS骨组织体积比值(19.9%±3.4%)明显高于CS患者(13.3%±3.0%)。AIS患者骨小梁厚度和骨面积比值与CS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小梁厚度分别为(155.5±54.9)μm和(108.1±17.4)μm,骨面积比值分别为16.4%±3.3%和22.0%±3.4%。CS患者骨连接度和骨小梁数目低于AIS患者。结论AIS患者骨量低,髂骨骨小梁微结构异常,骨容积比低,骨小梁细小。CS患者BMD与骨小梁微结构均低于正常人和AIS患者。
朱锋邱勇杨晓恩李广文秦岭郑振耀
关键词:脊柱侧凸青少年骨密度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畸形段凸侧及凹侧关节突松质骨三维微结构比较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畸形顶椎区和端椎区两侧关节突松质骨的三维微结构。方法AIS患者9例,均为女性,年龄12~17岁,平均14.9岁;Cobb角48°~84°,平均56°。患者均接受后路矫形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前与患者家长签署同意书,在去皮质手术时取下顶椎区和上下端椎区两侧关节突。标本取材后用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然后用解像度为20μm的微焦点CT扫描,三维图像重组进行骨形态计量学测量对比。结果顶椎区凸侧与凹侧相比有显著差异,分别为:骨量容积比BV/TV为0.268/0.354(P<0.05),骨小梁厚度TbTh为0.20/0.24(P<0.05),骨小梁分离度TbSP为0.66/0.56(P<0.05),骨小梁面积体积比BS/BV为12.7/10.4,P<0.05)。端椎区左右两侧关节突松质骨骨小梁无明显差异,上胸椎和胸腰椎关节突骨小梁微结构比较未见差异。结论由于脊柱侧凸凹侧承受不同应力,凹侧关节突出现更多的骨小梁,骨小梁间的连接更紧密,而且骨小梁更粗,从而可使脊椎楔形变的速度变缓,提示脊柱的骨骼本身并不是AIS脊柱侧凸畸形进展的促进因素。
杨晓恩朱锋邱勇唐盛平秦岭李广文郑振耀
关键词:脊柱畸形松质骨福尔马林固定脊柱侧凸畸形腰椎关节突患者家长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褪黑素受体1B基因多态性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褪黑素受体1B(melatonin receptor 1B,MTNR1B)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M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814例MS患儿及651例正常对照.所有AIS患儿最大cobb角大于20°。采用PCR-RFLP的方法对所选取多态性位点(rs4753426、rs7941837)进行基因分型。结果MS患儿组rs4753426多态件位点基因型分布为TT、6.5%、TC41.5%、CC52.0%,正常对照组为TT9.5%、TC44.4%、CC46.1%。AIS患儿组rs4753426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分布为T27.3%、C73.7%,正常对照组为T31.7%0、C68.3%。AIS患儿组与正常对照相比.rs4753426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09)。AIS患儿组rs7941837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为AA21.2%、AT50.2%、TT28.6%.正常对照组为AA17.6%、AT50.6H、TT31.7%。AIS患儿组rs7941837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分布为A46.3%、T53.7%,正常对照组为A43.0%、T57.0%。MS患儿组与正常对照相比,rs7941837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已经达到骨骼成熟或者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组.MTNRIB基因启动子区2个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所对应的平均最大Cobb角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NR1B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位点rM753426与AIS的发病相关.MTNR1B基因是MS的一个易感基因,但它可能不是MS的修饰基因。
邱旭升邓亮生杨晓恩郑振耀邱勇
关键词:脊柱侧凸青少年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形态学的MRI测量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和正常同年龄组青少年胸椎的形态学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胸椎轻度侧凸(MS)组患者10例(Cobb角15°~39°),胸椎中度侧凸(SS)组患者10例(Cobb角40°~75°)。另选健康青少年10名作为对照(非侧凸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3~14岁。用1.5T磁共振扫描仪(Sonata,Siemens,Erlanger,德国)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全脊柱矢状面扫描,在图像工作站(Easy Vision,Philips Medical Systems,Best,荷兰)上重建脊柱矢状面图像,测量每个胸椎椎体前壁高度,后壁高度,棘突间高度,在横截面测量椎体横径长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椎体前后高度、宽度从T1到T12逐渐增加,并呈线性分布,脊柱侧凸组椎体高度普遍〉正常同年龄非侧凸组患者。脊柱侧凸组患者椎体高度横径比值以及脊椎前后高度比值均〉无侧凸组。胸椎侧凸顶椎区T6~T9椎体前方高度、椎体高度横径比值以及脊椎前后高度比值,脊柱侧凸组明显〉非侧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S胸椎侧凸女性患者胸椎顶椎区存在显著的脊柱生长模式异常,与正常胸椎相比AIS的胸椎更高、并显得更为瘦长。
朱锋邱勇王斌杨晓恩朱昭颖郑振耀
关键词:脊柱侧凸磁共振成像形态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