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银峰

作品数:49 被引量:223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1篇汉语
  • 12篇古汉语
  • 8篇近代汉语
  • 7篇语法
  • 7篇语气
  • 7篇上古
  • 7篇上古汉语
  • 7篇助词
  • 5篇语义
  • 5篇指示词
  • 5篇现代汉语
  • 4篇语气词
  • 4篇语义属性
  • 4篇事态助词
  • 4篇《祖堂集》
  • 3篇代词
  • 3篇动补结构
  • 3篇语法化
  • 3篇中古
  • 3篇是的

机构

  • 45篇复旦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49篇梁银峰

传媒

  • 14篇语言研究集刊
  • 4篇中国语文
  • 4篇语言科学
  • 3篇古汉语研究
  • 3篇语言研究
  • 3篇当代修辞学
  • 2篇语文研究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研究...
  • 1篇重庆广播电视...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濮阳职业技术...
  • 1篇长江学术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汉语史学报
  • 1篇历史语言学研...
  • 1篇上海市社会科...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古汉语中的标补词“夫”初探被引量:4
2011年
文章对古汉语中位于句首和句中而没有任何实义的"夫"的语法功能重新进行了解释,认为它实际上是用来引导名词性小句(主语/话题小句和宾语小句)的标补词。文章对标补词"夫"的历史来源及产生机制做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是:标补词"夫"来源于位于句首的[夫定冠词+N]中的"夫"的功能扩展,当它演变为引导主语小句的标补词以后,又扩展到了宾语小句的位置上。在产生机制上,古汉语中的标补词"夫"与英语中的标补词that不同:前者主要来自定冠词"夫"的功能类推,而后者主要来自称代性指示代词的重新分析。
梁银峰
关键词:古汉语
《祖堂集》助动词研究
<正>引言助动词又称'能愿动词'或者'情态动词',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前,大多表达一定的情态意义。一般认为,助动词是动词的一个小类,但从语法功能上很难将它与一般动词区分开来,有人认为,'助动词与其说是语法上的类,不如说是语义...
梁银峰
文献传递
近代汉语介词“去”的产生和消亡
2008年
处所或范围介词"去"的初始语法化格式是"去+处所词+动词(短语)",当处所词不再表示客观实体,而是表示抽象事物,或者处所词的所指不再是"去"的终点,而变为VP发生的处所时,"去"便虚化为介词。至于引出动作发生时间的"去",本文认为它还不是非常典型的时间介词,在很多情况下仍可理解为"过去的"、"以前的",引出动作发生时间的"去"和处所或范围介词"去"的产生遵循了两条不同的语法化路线。
梁银峰
关键词:近代汉语介词消亡
《祖堂集》的时间副词系统被引量:3
2010年
文章对成书于五代时期的《祖堂集》的时间副词系统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结论是:(i)除了一少部分产生于上古汉语的时间副词在本书中呈现出衰微态势之外,相当一批产生于上古汉语的时间副词在本书中仍然占有较大优势。(ii)本书的双音节时间副词发展得尚不成熟和稳定,有些双音节时间副词正处于词汇化过程之中。
梁银峰
关键词:近代汉语《祖堂集》时间副词
对话语境与祈使语气词"罢(吧)"的产生
2023年
文章认为,语气词"罢"是从动词"罢"发展而来的,但并非直接来自动结式中的补语"罢",也不是位于句末的"便罢""也罢"省略副词"便""也"的结果,而是由单独充当谓语动词的"罢"发展而来的.语气词"罢"的产生与动词"罢"句法位置的改变、"可以""算了"义的产生以及对话语境都有密切关系.
梁银峰
关键词:语气词对话语境
从话语到句法:并列连词“还有”的形成及其演变
2024年
并列连词“还有”在现代汉语中可分为词语连词“还有1”与句间连词“还有2”。两者都产生于明代,都由话语用法发展为连接成分,但彼此之间没有演变关系。重复义存在句“还有NP”在话语中追补主体句的宾语,形成并列结构“NP+VP+NP,还有NP”;“还有NP”整合进主体句后,“NP还有NP”充当“VP”中动词的宾语,“还有”重新分析为词语连词。重复义领属句“(言者)还有XP”处于话语过渡位置,浮现出连接附加的功能,丢失主语后发生习语化,形成话语标记“还有XP”;话语标记脱落“XP”后产生的“还有”再分析为句间连词。
梁银峰杨建伟
关键词:并列连词语法化话语标记
《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评介
2011年
本文从研究视角、研究语料、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概述了石锓教授的新著《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的写作特点,介绍了本书在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后也提及了本书所留下的一些遗憾,如关于状态形容词的句法地位的一些见解等,这也是今后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梁银峰
关键词:遗憾
汉语结构助词“底”来源考论
2011年
文章回顾了关于汉语结构助词"底"来源的研究,指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张"底"来源于"者"。这一观点跟吕叔湘先生看法的不同之处是:文章认为探讨"底"的来源,既要考虑它的转指用法,也要考虑它的自指用法,必须两者兼顾;"底"和"者"在语法功能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在语音上也存在明显的演变关系。
梁银峰
关键词:结构助词
汉语动相补语“来”、“去”的形成过程被引量:36
2005年
动相补语“来”、“去”位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它们的形成过程存在相似之处:(i)“来”和“去”引申出“以来、以后”的意思,这种意义的“来/去”经常跟在某些动词或状态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情状发生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可表示为“V来/去VP2”;(ii)在“V来/去VP2”的基础上,有些“V来/去”不需要后一分句也能打住,可以表示为“V来/去#”,这时“V来/去”的主要作用不是指明后面的谓词短语(VP2)所表达的事件开始发生的时间,而是表示动作状态的完成或实现,从而发展为动相补语。
梁银峰
“V+了+O”格式来源的再探讨——兼论事态助词“了”的来源被引量:6
2006年
本文以唐五代的完成貌格式"V+完+O"的形成过程为佐证,对汉语语法史上重要的语法格式"V+了+O"的来源重新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鉴于"V+了+O"格式中的"V"大多是及物动词,这种格式主要是由唐五代大量出现的"Vt+了"带宾语形成的。本文和前人看法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并不是在"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以后"V+了"才能带宾语,"V+了+O"格式产生之初,其中的很多"了"存在用作动相补语甚至结果补语的阶段,那种认为凡是进入"V+了+O"格式中的"了"肯定已演变为完成体标记的看法是欠妥的。文章还附带讨论了事态助词"了"的来源,认为"V+了"格式中的"了"也可直接虚化为事态助词。
梁银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