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继东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慢性
  • 3篇病患
  • 2篇选择素
  • 2篇增殖
  • 2篇还原态
  • 2篇艾滋病
  • 2篇E-选择素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凋亡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星状细胞
  • 1篇氧化还原态
  • 1篇药效
  • 1篇药效学
  • 1篇医疗救治
  • 1篇医疗救治体系
  • 1篇抑制剂

机构

  • 9篇武汉市医疗救...
  • 2篇武汉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 1篇武汉市妇女儿...

作者

  • 10篇殷继东
  • 8篇韩晓群
  • 7篇伍仕敏
  • 4篇熊悦安
  • 4篇杨华芬
  • 3篇章敏
  • 3篇熊焰
  • 3篇周虹
  • 2篇艾洪武
  • 2篇余松远
  • 2篇阮连国
  • 2篇吴志强
  • 1篇刘永学
  • 1篇张克惠
  • 1篇张丽
  • 1篇周新
  • 1篇李斌
  • 1篇熊瑛
  • 1篇吴建红
  • 1篇李天兴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湖北中医杂志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军事医学

年份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与单纯结核病患者机体氧化还原态比较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比较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与单纯性结核病患者机体氧化还原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组(40例)及单纯肺结核组(40例)。以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取静脉血,测血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NADPH与NADP+,以GSH/GSSG、NADPH/NADP+比值表示患者机体氧化还原态,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与原发性肺结核患者机体氧化还原态进行比较。结果无论是依据GSH浓度还是依据NADPH浓度计算机体氧化还原态,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与单纯性结核病患者氧化还原态均向氧化方向偏移,而且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较单纯结核病患者机体氧化还原态向氧化方向偏移更为明显。结论机体的氧化还原态改变是AIDS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与AIDS疾病进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韩晓群殷继东伍仕敏
关键词: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氧化还原态
大型传染病医院整体搬迁中患者的安全转运被引量:1
2009年
韩晓群熊悦安殷继东
关键词:安全转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卫生事业发展传染病患者救治能力
甲型H1N1流感62例临床诊治分析
2010年
2009年3月以来,墨西哥、美国暴发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迅速蔓延。我院2009年6月~9月共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例62例,现将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韩晓群殷继东杨华芬熊悦安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
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及血清可溶性水平与慢性HBV感染临床结局的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E-选择素(E-selectin)基因第2号外显子G98T和第4号外显子A561C多态性及血清可溶性水平与慢性HBV感染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367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慢性HBV携带者97例,慢性乙肝101例,肝硬化121例,肝癌48例)和281例健康对照者E-选择素基因G98T和A561C位点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水平.结果:E-选择素A561C多态性中A/C+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在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2).A/C+C/C基因型患肝硬化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2.45倍(OR=2.45,95%CI:1.28-4.72).E-选择素G98T多态性中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B+C级与A级相比较,G/T+T/T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G/T+T/T基因型发展到Child-pughB或C的风险是GG型的3.07倍(OR=3.07,95%CI:1.05-8.97).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组血清s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肝硬化组中,血清sE-选择素水平从Child-pughA级到C级明显降低(P<0.05);在各组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清s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A等位基因携带者(P<0.05).结论: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慢性HBV感染后肝硬化的发生相关,并参与调控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表达;E-选择素G98T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后的临床结局无相关性,但可能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
伍仕敏杨华芬章敏熊焰韩晓群殷继东周新蔡春林
关键词: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慢性肝病患者E-选择素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伍仕敏张克惠韩晓群艾洪武杨华芬熊悦安殷继东熊焰章敏吴志强汪全红阮连国余松远李斌胡旭东
慢性HBV感染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机体感染HBV后临床结局除病毒因素相关外,也与被感染者的遗传背景及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不同个体慢性HBV感染后,可保持持续肝功能正常成为慢性HBV携带者,也可发展为慢性...
关键词:
关键词:肝脏疾病流式细胞仪
吡格列酮对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发挥上述药理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作用于体外培养HepG2细胞,以MTT比色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以3H-TdR参入实验检测细胞DNA合成速率,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同时观察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和(或)瞬时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对吡格列酮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将PPARγ小干扰RNA(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HepG2细胞,观察PPARγ沉默后吡格列酮对HepG2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作用于HepG2细胞后,导致HepG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DNA合成速率减慢,并诱导细胞凋亡,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此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但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变化;GW9662部分拮抗吡格列酮的增殖抑制作用,但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可以逆转GW9662的作用;吡格列酮在高浓度(20μmol.L-1)时对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的HepG2细胞仍表现出增殖抑制作用。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具有潜在的抗瘤作用,这种作用与其诱导细胞G0/G1期的停滞有关,PPARγ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参与上述过程。
伍仕敏艾洪武熊焰韩晓群周虹章敏杨华芬殷继东刘永学
关键词:吡格列酮噻唑烷二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细胞增殖凋亡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加肝脾调补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加肝脾调补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给予肝脾调补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观察治疗12周、24周、48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肝功能、血常规、HCV-RNA定量等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常规正常率、肝功能复常率、HCV-R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加肝脾调补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罗利殷继东伍仕敏朱清静阮连国韩晓群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疗法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抗纤方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凋亡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观察抗纤方抗肝纤维化的药效学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HSC,制备抗纤方大鼠药物血清,温育HSC。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原位杂交法观察MMP-1、TIMP-1的表达。结果:抗纤方可抑制体外培养的HSC增殖,经抗纤方作用后,HSC的凋亡明显增多,并促进MMP-1表达。抑制TIMP-1的表达。结论:抗纤方抗肝纤维化可能机理为抑制HSC增殖,促进其凋亡,促进HSC表达MMP-1,抑制TIMP-1的表达。
殷继东田德英黄巧新
关键词:抗纤方肝星状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药效学
HIV/AIDS患者机体氧化还原态研究
韩晓群熊悦安殷继东伍仕敏余松远张丽周虹吴建红王先广熊瑛周海兰朱琥李天兴陈慧冬曾念军等
艾滋病自1981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次确认以来,迅速在全球蔓延,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一种“新瘟疫”。在治疗方面,仍以西药抑制病毒复制为主,但这类药物不能治愈艾滋病,且价格昂贵,毒性大,有耐药性等,导致AIDS患者需要长期或...
关键词:
关键词:艾滋病
2011年武汉及周边城市手足口病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了解武汉市及周边城市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本地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手足口病患者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的核酸。结果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共收集手足口病咽拭子标本1844例,其中EV71阳性372例,阳性率为20.2%;CA16阳性460例,阳性率为24.9%;EV71和CA16双阳性38例,阳性率为2.1%。在病例收集期间,武汉及周边城市暴发的手足口病有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为2011年5~7月春末夏初季节,EV71亚型为主要病原体;第2个高峰期为2011年9~12月秋末冬初季节,CA16病毒为主要病原体;发病患者集中于1~3岁儿童,且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散居儿童人数明显多于幼托儿童;EV71亚型患者发热、中枢神经系统(呕吐、肢颤、嗜睡和惊厥)症状所占比例要显著高于CA16亚型。结论 2011年武汉市及周边城市2个手足口病高峰期的主要病原体分别是由EV71和CA16亚型引起的,及早了解手足口病病原体的构成及流行病学特征,对于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殷继东伍仕敏项杰周虹吴志强李虹泽刘为勇吴建国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