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玮囡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小麦
  • 3篇性状
  • 2篇多基因
  • 2篇主基因
  • 2篇籽粒
  • 2篇相关性状
  • 2篇基因
  • 1篇多基因遗传
  • 1篇品系
  • 1篇品质性状
  • 1篇普通小麦
  • 1篇株高
  • 1篇主基因+多基...
  • 1篇主基因+多基...
  • 1篇籽粒特性
  • 1篇籽粒性状
  • 1篇小麦品系
  • 1篇小麦株高
  • 1篇小麦籽粒
  • 1篇粒重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5篇沈玮囡
  • 4篇刘曙东
  • 4篇奚亚军
  • 4篇王竹林
  • 3篇李美霞
  • 2篇杨兴圣
  • 2篇孙风丽
  • 2篇李华
  • 1篇刘联正
  • 1篇杨睿

传媒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普通小麦籽粒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为给小麦遗传育种中籽粒性状改良提供参考,以小麦大粒品系0911-46为母本与小粒品系42杂交产生P1、P2、F1、BC1、BC2和F2共4个世代6个群体,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粒重、粒长、粒宽、粒厚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千粒重、粒宽、粒厚都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2对粒重主基因都具有正向加性效应,可以增加粒重,但其互作效应有正有负且互相抵消,对粒重影响不大。粒宽和粒厚的显性效应为正向作用,有利于增加籽粒体积。粒长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无主基因。千粒重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BC1、BC2、F2三个分离世代分别为88.02%、78.53%、87.82%;粒长多基因遗传率在3个分离世代分别为71.95%、61.64%、62.93%;粒宽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3个分离世代分别为43.90%、32.69%和68.47%;粒厚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3个世代分别为50.01%、42.86%和68.63%。所有籽粒性状中以粒重的遗传力最高。
杨兴圣梁子英李华沈玮囡李美霞奚亚军王竹林刘曙东
关键词:小麦籽粒特性
小麦抗源材料0911-3抗白粉病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为了解小麦抗源材料0911-3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规律,以0911-3为母本与极度感病品系1130-2杂交,产生P1、P2、F1、BC1、BC2和F2共6个家系世代,分别以倒二叶病害严重度(MDS)和病程曲线下叶面积(AUDPC)为成株抗性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0911-3对白粉病的2种成株抗性指标的遗传基础基本是一致的,都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都具有负向加性效应,可以增强抗病性,显性效应为正向,感病基因具有部分显性作用;2对主基因间还存在各种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抗病性;分离世代以F2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为最高,MDS和AUDPC的遗传率分别为91.87%和92.22%。
李华刘联正杨兴圣梁子英沈玮囡奚亚军王竹林刘曙东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
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QTL定位被引量:2
2014年
以波兰小麦品系‘XN555’与普通小麦品系‘中13’杂交产生的99个F10重组自交系(RILs)为材料,构建了包含241个SSR分子标记的A、B染色体组14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并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对粒重增长的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平稳期进行千粒重条件QTL和非条件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1)在小麦A、B染色体组上共检测到5个非条件QTL和5个条件QTL。(2)在小麦粒重缓慢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各有2个非条件QTL,平稳期有1个非条件QTL,它们分别位于2B、3A、3B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9.66%~15.18%。(3)在小麦粒重快速增长期检测到1个条件QTL,平稳期检测到4个条件QTL,涉及1A、2B、5B和7B染色体,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3.01%~29.27%。(4)于2B染色体Xbarc361~Xwmc422标记区间距Xbarc361标记0.05cM处,在粒重快速增长期同时检测到一个条件QTL和非条件QTL,且在平稳期检测到一个非条件QTL。研究表明,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粒重增长相关QTL的数量和遗传效应各不同,同一QTL在不同灌浆时期的遗传效应也不同,即QTL的表达具有时序选择性。
李美霞沈玮囡杨睿梁子英孙风丽奚亚军王竹林刘曙东
关键词:小麦干物质积累粒重
小麦株高相关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为探索小麦株高及其相关构成性状的遗传基础,以小麦品系"0911-46"与品系"42"杂交获得的F2及其衍生F2∶3群体为材料,应用SSR标记构建连锁图谱,在杨凌和乾县2种环境条件下对株高、穗下节长、基部第Ⅰ节长、基部第Ⅱ节长进行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连锁遗传图谱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1 423.54cM,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8.09cM。共检测到47个QTLs,涉及小麦1A、1D、2A、2B、2D、3A、4B、4D、5A、5B、5D、6B、6D、7A、7B、7D染色体。其中,有16个株高QTL,15个穗下节长QTL,8个基部第Ⅰ节长QTL,8个基部第Ⅱ节长QTL,单个QTL可解释0.29%-63.42%的表型变异。4D染色体上Xwmc473-Xwmc285标记区间内距Xwmc473标记2.07cM处,在F2和F2∶3的2种环境中都能检测到株高QTL,表现出世代间和环境稳定性。此外,在该标记区间还能同时检测到分别控制株高、穗下节长、基部第Ⅰ节长、基部第Ⅱ节长的QTL,表明这一标记区间是一个株高及其构成性状QTL富集区。
梁子英李美霞王竹林沈玮囡奚亚军孙风丽刘曙东
关键词:小麦株高QTL
波兰小麦品系“XN555”×普通小麦品系“中13”RILs群体重要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超过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麦的品质,特别是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小麦品质育种是当前及...
沈玮囡
关键词:波兰小麦品质性状SSR标记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