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晓宏
- 作品数:15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一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多系统受累患者的诊治经过并文献复习
- 2024年
-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往往起病隐匿,所引起的症状多样,患者常常缺乏明确的主诉。同时,IE也可以“模拟”多种疾病的表现,易在临床实践中发生延迟诊断或误诊、漏诊等情况,导致患者延迟治疗,影响疾病的整体预后。本文报告了1例病程迁延,先后诊断为结核、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等疾病的亚急性IE,并就相关临床问题进行了文献复习,希望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多诊疗思路,减少IE的误诊和漏诊。
- 白羽郭益群温晓宏谷丽
-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诊疗思路ANCA
- 蛋白芯片法检测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
- 2007年
- 目的利用蛋白芯片方法检测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并与免疫双扩散(ID)相比较,评价蛋白芯片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方法分3组血清:①抗ENA抗体标准血清10份;②献血员血清200份及诊断明确患者血清445份;③实验室连续常规送检血清1580份。蛋白芯片法:采用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研究的板式蛋白芯片,测定方法参照其说明书进行;ID:采用经典的梅花孔,所用抗原为人脾提取物。结果①蛋白芯片法测得10份抗ENA抗体标准血清结果全部准确。②献血员200份血清两种方法检测抗ENA抗体全部阴性;患者血清结果显示蛋白芯片法检测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的敏感度(10.93%、19.73%、56.27%、30.13%)高于ID(5.33%、15.47%、42.40%、10.13%)(P<0.05),抗RNP抗体(κ=0.78)、抗Scl-70抗体(κ=0.83)及抗Jo-1抗体(κ=1.00)在两种方法均有很好一致性,κ>0.75(P<0.05)。③与ID同步盲法比较的1580份血清,抗RNP抗体(κ=0.83)、抗SCL-70抗体(κ=0.79)、抗Jo-1抗体(κ=0.92)三种抗体两种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κ>0.75;在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4种抗体蛋白芯片法敏感度(5.89%、8.40%、29.67%、14.21%)高于ID法(1.65%、6.83%、18.13%、4.95%)(P<0.05)。结论①蛋白芯片法较为敏感、特异,与ID一致性较好。②蛋白芯片法检测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敏感度高于ID法。
- 温晓宏王玉华杨玲吴莹张奉春曾小峰赵岩
- 关键词:蛋白质阵列分析免疫扩散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
-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结缔组织病合并肺动脉高压11例并分析
- 目的:免疫反应在结缔组织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病例分析,探索新型免疫抑制类药物吗替麦考酚酯在临床治疗结缔组织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
- 周俊飞郑毅温晓宏白羽刘媛付强
- 关键词:吗替麦考酚酯生存率
- 关于骨关节炎概念及治疗指南的更新被引量:22
- 2017年
- OA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关节炎。国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OA总体患病率为46.3%,70岁以上患病率62.0%Ⅲ;而受教育程度较低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人群OA发病率更高。国外报道7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80%有膝受累,并随着年龄增长,OA受累关节越来愈多。OA是导致美国50岁以上男性工作能力丧失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也是中年以上人群慢性致残的主要原因。
- 郑毅温晓宏
- 关键词:骨关节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行病学资料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OA
- 案例教学法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风湿免疫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融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风湿免疫科临床见习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在某院风湿免疫科见习的医师60人,随机分组,30人为接受新型模式教学的实验组,30人为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独立完成临床考核(理论考核、病例书写及临床思维考核)及调查问卷。结果实验组医师的病例书写成绩(91.6±3.1 VS.83.6±3.6,P=0.001)、临床思维考核成绩(92.4±3.7 VS.84.9±2.7,P=0.001)显著优于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见习医师认为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95.0%)、提高学习效率(86.7%)、培养协作精神(73.3%);实验组见习医师对新型教学模式(96.7%)及教学内容(96.7%)的满意度高。结论在风湿免疫科见习中实施案例教学法融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见习医师的临床综合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风湿病临床教学质量。
- 师天燕温晓宏袁晓旭刘洪彦路跃武孟娟
-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风湿免疫科
- 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的影响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影响。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留取43例病历资料完整的未接受维生素D剂的AS患者接受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12周前后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25(OH)D、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骨保护素(OPG)水平。结果抗TNF-α治疗后患者VAS评分、晨僵时间等临床及炎症指标显著改善。血25(OH)D治疗后水平为(47.25±16.06)nmol/L较治疗前(31.25±11.41)nmol/L升高(P<0.01);血BAP治疗后水平为(23.37±12.43)μg/L较治疗前(20.12±7.93)μg/L升高(P<0.05);血清OPG水平没有变化(P>0.05)。血25(OH)D与患者VAS、晨僵时间、AS病情活动性指数、AS功能指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呈负相关(P<0.05);而与OPG和BAP水平不相关。结论抗TNF-α拮抗剂治疗AS起效快、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但需关注其对骨形成的影响。AS患者普遍缺乏25(OH)D,25(OH)D受AS的炎症程度影响,25(OH)D在AS疾病活动时水平降低,病情好转后升高。
- 温晓宏郑毅陈珊珊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骨保护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 短期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不影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Dickkopf-1水平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 检测应用TNF-α拮抗剂治疗AS前后患者血清DKK-1和骨保护素、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TNF-α水平,探讨抗TNF-α治疗对AS患者骨形成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自身前后对照,留取43例病历资料完整的AS患者接受TNF-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12周前后血清样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DKK-1、骨保护素、RANKL和TNF-α水平.采用配对t检验及Person相关分析.结果 抗TNF-α治疗后患者VAS评分、晨僵时间、BASDAI、BASFI、ESR和CRP等疾病活动指标分别为[(2.7±2.0)cm,(7±4) min,1.1±1.1、0.8±1.2、(10±9) mm/1 h和(16±26)mg/L]较治疗前[(7.6±2.0)cm,(46±33) min,6.0±1.3、4.4±2.0、(39±29) mm/1 h和(76±43) mg/L]显著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043、8.031、20.166、13.521、7.679、9.563、P>0.05);治疗前后血清DKK-1[(3.3±1.5)μg/L与(3.2±1.3)μg/L]、骨保护素[(144±71) pg/ml与(136±62 pg/ml]及RANKL [(71±37) pg/ml与(68±30) pg/ml]没有变化(P>0.05);治疗后TNF-α水平(55.0±50.6) pg/ml较治疗前(1.9±1.3) pg/ml明显升高(t=6.951,P<0.05).DKK-1与TNF-α、RANKL、骨保护素、患者VAS、晨僵时间、BASDAI、BASFI、ESR和CRP均不相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TNF-α治疗AS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但不宜骤然停药;血清DKK-1水平与AS患者炎症水平不相关,不受短期抗TNF-α治疗影响.
- 温晓宏郑毅陈珊珊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DICKKOPF-1
- 蛋白微阵列技术检测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诊断试验的初步评价
- 背景
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的特征之一是患者体内存在多种针对自身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自身免疫损伤发生的机理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并...
- 温晓宏
- 关键词:免疫双扩散法酶联免疫吸附法
- 文献传递
-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血管炎诊疗推荐的循证医学基础
- 2010年
- 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可引起血管炎症,造成闭塞、狭窄或动脉瘤样改变,从而导致缺血、出血、组织器官损伤.最近,来自风湿病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血管炎工作组,确定系统性血管炎的处理为主题,并进行大规模的文献检索.
- 张春燕郑毅温晓宏李海云
- 关键词:血管炎症风湿病学循证诊疗组织器官损伤
-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1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索免疫抑制类药物吗替麦考酚酯(MMF)在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TD—PAH)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并应用MMF治疗CTD-PAH的11例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1例CTD-PAH患者中SLE相关肺动脉高压(SLE-PAH)7例,SSe相关肺动脉高压(SSc-PAH)2例,RA相关肺动脉高压(RA—PAH)1例,MCTD相关肺动脉高压(MCTD-PAH)1例。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0±14)岁,PAH平均病程为(34±35)个月。激素、MMF联合治疗共7例,激素、MMF、波生坦联合治疗1例,激素、MMF、西地那非联合治疗3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9例患者随诊满1年,1例患者随诊7个月,1例患者随诊6个月,1年生存率为100%(9/9)。1例患者应用激素、MMF联合治疗并维持疾病稳定约111个月,后因胸闷症状加重,加用波生坦仍能够达到病情稳定。结论MMF可能对CTD-PAH的症状缓解及延长病情稳定有一定的作用。
- 周俊飞温晓宏白羽刘媛付强郑毅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肺性结缔组织病吗替麦考酚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