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解萍
- 作品数:58 被引量:258H指数:9
-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常州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水平检测对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和伴肺间质病变的检测意义
-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肺间质病变(ILD)中的临床意义。统计我院2003 年3月至2006年1月风湿科97例 SLE 患者,女性90例,男性7例,年龄13~62岁,平均34.8岁...
- 潘解萍朱建新马英淳吴敏孙茹蓉谢雯徐正
- 文献传递
-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患者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水平及意义的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检测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水平对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患者疾病活动性及早期软骨破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40例SpA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清中COMP的水平。同时测定SpA患者的其他实验室及临床指标:类风湿因(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肿痛关节数、附着点压痛数、夜间背痛(h)、骶髂关节压痛、脊柱活动度(Schober试验)及骶髂关节的CT分级,分析它们与COMP的相关性。结果SpA患者血清COMP水平(11.459±3.091)U/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234±1.722)U/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8例SpA活动期患者血清COMP水平为(12.772±2.223)U/L,与12例不活动期患者[(9.450±2.211)U/L]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COMP水平与SpA患者的ESR、CRP、肿痛关节数、附着点压痛数、夜间背痛(h)、脊柱活动度及骶髂关节的CT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病程、RF、骶髂关节压痛、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SpA患者血清中COMP高水平存在提示SpA疾病活动性和早期关节软骨破坏。
- 马英淳潘解萍吴敏孙茹蓉
- 血清降钙素原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中的意义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感染中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66例SLE(伴发热54例)患者,分为SLE合并非病毒感染组22例、SLE合并病毒感染组17例、SLE活动组15例、SLE稳定组12例,利用胶体金法进行血清PCT半定量检测分析。结果SLE非病毒感染组与其他各组两两比较血清PCT水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以血清PCT≥0.5ng/ml为临界点,对发热的SLE合并非病毒感染患者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77.3%、79.5%,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4%、87.5%。结论PCT能早期鉴别SLE合并非病毒感染,为临床医师治疗策略的选择和调整提供帮助,对于改善SLE尤其是重症患者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吴敏潘解萍马英淳
- 关键词:降钙素原系统性红斑狼疮
- 多层螺旋CT肺密度测定对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的早期诊断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肺密度测定对结缔组织病(CTD)肺间质病变(ILL)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 2 2例CTD患者及5 0名正常对照者,应用MSCT附带的Pulmo自动评估软件进行上、中、下肺区的密度测定,并同时进行肺高分辨扫描(HRCT) ,分析二者的变化与CTD伴ILL的关系。结果 2 2 2例CTD患者中197例平均肺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2 5例平均肺密度正常。15 7例HRCT有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病变,6 5例HRCT正常。5 0名正常对照者HRCT均正常,8名平均肺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4 2名平均肺密度正常。结论 采用MSCT与HRCT对CTD伴ILL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0 0 (双侧) ,因此MSCT平均肺密度测定对早期诊断CTD伴ILL比HRCT更敏感,更有临床意义。
- 潘解萍朱建新谢雯邱建国聂建新
- 关键词:结缔组织病密度测定多层螺旋CT肺间质病变CTD
- 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HRCT分期的临床价值
- 本文对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HRCT分期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高分辨率CT(HRCT)分期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和有利于临床对疾病程度的判断。
- 邱建国潘解萍聂建新
- 关键词:肺间质病变结缔组织病体层摄影术
- 文献传递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7年
- 朱建新潘解萍马英淳
- 关键词: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胞质红斑狼疮血管炎
- 干燥综合征合并肾小管性酸中毒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结合临床、实验室及氯化铵试验 ,进一步了解干燥综合征 (SS)合并肾小管性酸中毒(RTA)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我院 1993年 6月~ 1999年 12月收治SS患者 75例 ,常规进行免疫学、口唇活检、角膜染色、3h尿白细胞计数及氯化铵试验等检查。结果 45 75为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dRTA) ,13 45为完全型 ,41 45为不完全型。 15 45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13 45伴低血钾麻痹 ,36 45 (83 % )泌尿系感染。结论 SS合并dRTA十分常见 ,对SS患者应常规作氯化铵试验。抗泌尿系感染可减少肾小管及间质的损害 ,改善肾功能。
- 潘解萍朱建新
-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合并症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结核菌感染11例临床分析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肌体免疫功能降低,易引起细胞内寄生菌如结核菌、霉菌、病毒的感染。现将本院收治的SLE患者127例中伴有结核菌感染11例总结如下。在文...
- 储小萌潘解萍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菌感染病理检查
- 文献传递
- 多层螺旋CT在诊断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致肺动脉高压中的价值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致肺动脉高压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为结缔组织病、且怀疑伴有肺动脉高压患者60例,每位患者均给予DR胸片、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多层螺旋CT下高分辨率CT检查。以主肺动脉直径大于29mm、主肺动脉直径与降主动脉直径比值大于1作为多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高压的依据,与相应DR胸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肺动脉高压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高压42例(42/60)与相应DR胸片诊断肺动脉高压37例(37/60)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肺动脉高压44例(44/60)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明确诊断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致肺动脉高压,同时能提供肺间质病变的信息,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 邱建国潘解萍喻少波邢伟单飞丁玖乐
- 关键词: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高分辨率CT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肺间质病变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潘解萍陆亚华马英淳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间质病变支原体感染并发症人型支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