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鄂武

作品数:26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主题

  • 7篇X线摄影
  • 4篇影像
  • 4篇儿童
  • 3篇数字化
  • 3篇头颈
  • 3篇头颈部
  • 3篇颈部
  • 3篇X线
  • 3篇CTA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术
  • 2篇体积
  • 2篇平片
  • 2篇腺样
  • 2篇腺样体
  • 2篇腺样体肥大

机构

  • 26篇武汉大学
  • 1篇湖北省中医院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26篇潘鄂武
  • 14篇陈军
  • 13篇刘昌盛
  • 9篇查云飞
  • 8篇李茂进
  • 8篇唐兴桥
  • 7篇彭宙锋
  • 7篇彭宙峰
  • 5篇钱葵
  • 4篇谢宝君
  • 4篇魏文洲
  • 4篇叶丽琼
  • 4篇汪炜伟
  • 3篇苗焕民
  • 3篇郑晓华
  • 3篇徐佑林
  • 3篇杨福文
  • 3篇杨新红
  • 2篇童四平
  • 2篇张宇

传媒

  • 5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2篇中华放射医学...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1
  • 1篇199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介入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假性动脉瘤被引量:3
2001年
杨新红甘万崇刘仁忠潘鄂武徐红梅
关键词:介入栓塞治疗合并症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假性动脉瘤
脊柱侧凸畸形支点侧屈位数字X线摄片对矫正预测评估的价值
2007年
目的:通过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4种术前数字X线摄影,分析适宜的摄影体位及影像,评估临床脊柱矫形的预测矫正数据。方法:对4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53个结构性弯曲行术前脊柱站立正位、仰卧牵引正位、仰卧侧屈正位及支点侧屈正位数字X线摄影,比较摄影特点计算校正率,并与术后站立位影像对比。测量所有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术前胸弯组和腰弯组中,仰卧牵引正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3±2)°和(38±2)°,支点侧屈正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35±1)°和(19±1)°,术后的Cobb角分别为(32±1)°和(18±1)°;仰卧侧屈正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1±2)°和(33±2)°,支点侧屈正位Cobb角分别为(29±1)°和(12±1)°,术后Cobb角分别为(27±1)°和(12±1)°。术前及术后Cobb角之间比较:支点侧屈正位无显著性差异,而仰卧牵引正位和仰卧侧屈正位有显著性差异,(P<0.05)。支点侧屈正位校正度与校正率均大于仰卧牵引正位及仰卧侧屈正位。结论:站立正位和支点侧屈正位可保持同一状态下重复性的摄影姿势,能主动配合且易标准化。支点侧屈正位能真实反映侧凸的僵硬程度及柔韧度,较准确地预测脊柱侧凸矫形的校正度。
潘鄂武彭宙锋陈军陶海鹰钱葵叶丽琼汪炜伟蔡庆霞程亮
关键词:脊柱侧凸数字X线摄影
经皮椎体成形术质量控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操作技术、质量控制及临床疗效。方法:PVP在CT定位或双“C”臂DSA透视及球管多角度定位导向下,采用正位法及斜位法,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注入骨水泥治疗椎体转移瘤和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结果:31例患者共穿刺37个腰椎,9个胸椎,其中椎体压缩性骨折31个,转移瘤15个。11例CT定位穿刺均一次成功,PVP技术操作成功率100%,疼痛完全缓解率90%。24例术后进行CT检查,4例椎体后缘出现少量骨水泥渗透;2例椎间盘渗透,均无运动障碍。结论:DSA透视任意调节球管倾斜角度,定位引导行PVP安全可靠,可掌握注射骨水泥的最佳时机,其技术操作简便易行,创伤小,并发症少,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等引起的临床疼痛症状。PVP术前检查资料的综合评估、患者的体位准备与穿刺针定位等对顺利进行PVP尤为重要。
潘鄂武唐兴桥饶珉杨新红甘万崇陈军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作CT扫描时眼球的放射防护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优化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后作颞骨CT扫描的曝光参数,减少其辐射危害。方法对疑有颞骨内耳病变者87例(其中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接受者31例),行颞骨薄层高分辨CT扫描(HRCT),以成人扫描参数为标准,适当调整扫描曝光量及扫描角度,直至图像符合诊断的要求,并分析其曝光量及单次扫描的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儿童颞骨CT扫描曝光量及单次扫描的CTDIw值可降低到成人曝光量的66.67%~83.33%,DLP也可降低到66.67%~83.33%,且内耳及植入电极三维重建图像质量优良。结论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作CT扫描曝光量的适当降低,以及扫描角度的适当调整,可有效地降低颞骨局部的辐射剂量,且有效地避免了儿童眼晶体的直接辐射伤害。
刘昌盛张端莲郑晓华李茂进魏文洲潘鄂武唐兴桥
关键词:耳蜗植入植入体层摄影术
数字乳腺X线摄影能谱及探测器成像技术
乳腺摄影技术的进步,为降低辐射剂量,提高病灶检出率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本文介绍了应用X射线频谱及数字乳腺X线摄影探测器成像的新技术。为适应不同密度乳腺组织的检查,可采用不同的靶面材料和滤过
潘鄂武
文献传递
骨样骨瘤的数字化X线平片和CT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及CT表现,探讨X线、CT,尤其是多排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骨样骨瘤24例,24例均行X线检查,同时行CT扫描18例;股骨10例,胫骨7例,肱骨3例,颈椎2例,髂骨2例;分析比较X线和CT对瘤巢及瘤巢周围骨质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X线和CT检查分别有19例和18例表现为一卵圆形或圆形瘤巢,直径<2 cm;管状骨的骨样骨瘤与骨干相邻处骨皮质见骨质硬化;X线和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2%和100%。结论:骨样骨瘤有特征性X线表现,结合典型的夜间疼痛为主的临床症状一般可明确诊断;CT对瘤巢定位更准确,恰当的CT后处理技术对提高本病诊断准确率有重要价值。
苗焕民陈军潘鄂武彭宙锋徐佑林汪炜伟查云飞
关键词:骨样骨瘤数字化摄影CT
高千伏胸片影像质量临床分析
2004年
田国芳胡勇倪鄂黄海英潘鄂武
关键词:高千伏胸片影像质量
CR系统自动曝光控制摄影参数与图像后处理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分析CR系统自动曝光控制(电离室)X线摄影特点,探讨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①以A、B、C 3组(每组180例)不同组合的kV、mAs、密度补偿、感速、探测野等,对胸部拟人水模及IP板自动曝光控制摄影;② 检测3种组合患者影像不同曝光条件、曝光指数、kV与mAs变化及照片密度值.结果:① A组125 kV与0.6~1.0 mAs组合,图像对比度差;低密度偏高;信噪比低;量子斑点多噪声大.② B组70~85 kV与5~30 mAs组合,图像对比度好;层次清楚;锐利度高;量子斑点少噪声小.A、B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 ③ C组42~52 kV与5~20 mAs组合,图像对比度高;层次清楚;锐利度高;量子斑点少噪声小.B、C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 测量胸片、腰、颈椎等的密度值均在0.8~1.30范围内.结论:CR系统自动曝光控制不宜采用高kV或太低kV摄影,检测病灶细微结构应使用尺寸相对较小的成像板.数字化摄影图像信息后处理技术,保证了照片质量,提高了影像学诊断范围及准确率.
潘鄂武杨福文陈军彭宙峰唐兴桥钱葵容海峰叶丽琼刘昌盛徐佑林
关键词:X线摄影
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辐射剂量评估研究
目的:贯彻辐射防护三原则,确保低剂量乳腺X线摄影质量,评价双侧乳腺组织的体表照射剂量和平均腺体剂量(Dg)。
潘鄂武童世平叶丽琼蔡庆霞邱薇万颖文廖妮
文献传递
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几种管电流控制方式的比较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比较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三种管电流曝光技术,探讨其最为合适的管电流控制方式。方法从900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回顾性地分析180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分A、B、C三组,每组60例,使每组病例在年龄、性别、体重、心率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固定管电流700mA扫描;B组按体重为50~65kg、66~80kg、〉80kg分三小组,分别用330~430mA、430~530mA、530~630mA扫描;C组用ECG调制管电流曝光技术扫描;A、B、C三组其余扫描和重建方式相同:120kV、0.35s/360°、层厚0.625mm、螺距pitch0.20~0.26,按标准算法重建图像。由两名副主任医师以双盲法分别对A、B、C三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比较A、B、C三组各自平均CT剂量指数(CTDI)、累计受照射剂量(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值。结果①A、B、C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7分±0.22、3.74分±0.32、3.75分±0.36,对A、B组间,A、C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②A、B、C三组各自平均CTDI、DLP和ED分别为122.84±8.82mGy/slice、2356.80mGy-cm、40.07mSv;92.37±5.92mGy/slice、1772.20mGy-cm、30.13mSv;75.02±4.36mGy/slice、1314.00mGy-cm、22.34mSv。C组指标值低于B组,且C组明显低于A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ECG调制管电流曝光技术能获得优质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同时能有效地减少曝光量及辐射剂量,减少患者的辐射危害。
刘昌盛李茂进查云飞谢宝君魏文洲潘鄂武彭宙峰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管造影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