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反应蛋白
  • 3篇动脉
  • 3篇阵发
  • 3篇阵发性
  • 3篇他汀
  • 3篇伐他汀
  • 3篇房颤
  • 3篇高敏
  • 3篇高敏C反应蛋...
  • 3篇胺碘酮
  • 2篇动脉疾病
  • 2篇血压
  • 2篇血脂
  • 2篇急性冠脉
  • 2篇高血压
  • 2篇冠脉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疾病
  • 2篇房颤患者

机构

  • 9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王光友
  • 6篇黄琦磊
  • 6篇蒋凌
  • 4篇程显禄
  • 3篇陈子国
  • 1篇陈昇
  • 1篇陈炳煌
  • 1篇王玲

传媒

  • 2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海峡药学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脂及hs-CRP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1日40mg)治疗组(50例)和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1日20mg)治疗组(50例),分别在入院24h内及服药后3d、7d测定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比较两组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7d后1日20mg及1日40mg瑞舒伐他汀治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有降低(P<0.05),而且1日40mg瑞舒伐他汀治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与1日20mg瑞舒伐他汀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治疗前后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应用更能降低ACS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且瑞舒伐他汀的抗炎治疗独立于降脂之外。
王光友王玲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急性冠脉综合症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128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40mg/d,64例)和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组(20mg/d,64例),分别在入院24 h内及服药后3、7 d测定两组患者血脂、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7 d后,阿托伐他汀两组总胆固醇(TC)[常规剂量组(4.4±0.9)mmol/L∶(5.6±1.2)mmol/L,大剂量组(4.2±0.9)mmol/L∶(5.7±1.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常规剂量组(2.1±0.6)mmol/L∶(3.3±0.7)mmol/L,大剂量组(2.3±0.7)mmol/L∶(3.4±0.8)mmol/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但治疗前、后两组TC和LDL-C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7d,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5.0±1.9)mg/L∶(17.5±6.4)mg/L],且较常规剂量组[(7.1±4.8)mg/L]下降更显著(P均<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较常规剂量更能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蒋凌黄琦磊王光友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冠状动脉疾病C反应蛋白质
联合应用缬沙坦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缬沙坦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实验组(n=63)和对照组(n=62),为两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为实验组患者在使用胺碘酮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房颤的复发率及左房内径。结果 :在进行治疗的第18个月,对照组患者的左房内径显著大于实验组患者,差异显著(P<0.O5),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房颤的复发率较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缬沙坦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左心房增大的情况,降低其房颤的复发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程显禄黄琦磊陈子国蒋凌王光友
关键词:房颤胺碘酮
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NT-pro-BNP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PAF)对患者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69)和对照组(n=64),均给予服用胺碘酮,试验组则配合服用缬沙坦(80mg/天),疗程为18个月;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正常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三组受试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两组PAF患者其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可更有效降低PAF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
黄琦磊程显禄陈子国蒋凌王光友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胺碘酮N端脑钠素前体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炎症反应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30例)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组(30例),分别在入院24h内及服药后3、7d测定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比较两组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7d后20mg/d及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有降低(P〈0.05),而且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与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治疗前后两组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更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且阿托伐他汀的抗炎治疗独立于降脂之外。
黄琦磊王光友蒋凌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急性心肌梗死
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大小和不应期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对阵发性房颤窦律维持的疗效。方法:将12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n=63),对照组(n=62),两组患者均服胺碘酮,试验组加缬沙坦80 mg/d,疗程为18个月;比较两组房颤患者治疗18个月后左房内径值和不应期。结果:治疗18个月后对照组左房内径大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左房不应期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可减少左房的增大,延长左房不应期。
黄琦磊程显禄陈子国蒋凌王光友
关键词:房颤胺碘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男性患者维生素D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使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的变化,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80例冠心病患者与80例对照组患者外周血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以及25-羟维生素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3±8.8)nmol/L vs.(51.3±7.7)nmol/L,P<0.05]。冠心病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与C反应蛋白(r=-0.323,P<0.01)、白细胞介素-6(r=-0.198,P<0.01)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呈正相关(r=0.201,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维生素D浓度明显低下,并呈现缺乏的倾向,提示维生素D的缺乏和不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未来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靶点。
蒋凌黄琦磊王光友程显禄陈昇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维生素D白介素-6C反应蛋白
B型脑钠肽与肾血管性高血压关系研究的进展
2007年
王光友陈炳煌
关键词:B型脑钠肽肾血管性高血压介入
BNP在肾动脉狭窄支架术前后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肾动脉支架术前及术后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浓度、血压、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及肾小球滤过率/(g...
王光友
关键词:BNP肾动脉狭窄高血压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