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tstein模式的院内不同地点心肺复苏结果对照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应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指南评价并对比院内不同地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CPR的结果。方法按照CPR结果评估Utstein模式指南设计CPR注册登记表,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急诊室、普通内科病房及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心脏骤停行CPR的患者注册登记,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同期共280例在医院内因心脏骤停实施CPR,其中急诊室60例(急诊室组),普通内科病房78例(普通病房组),ICU 142例(ICU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急诊室组36.67%(22/60)、普通病房组42.31%(33/78)、ICU组57.75%(82/142),ICU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急诊室组和普通病房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活出院率急诊室组21.67%(13/60)、普通病房组17.95%(14/78)、ICU组26.76%(38/14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内不同地点心脏骤停的CPR效果有所差异,在ICU内发生心脏骤停并行CPR者ROSC率更高,但成活出院率无显著提高。 王微 宋维关键词: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术 UTSTEIN模式 医院科室 基于Utstein模式的EICU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应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Utstein 模式评价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患者 CPR 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心肺复苏 Utstein 评价指南设计 CPR 注册登记表,对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 EICU 出现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并行 CPR 的82例进行注册登记,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37例和自主循环未恢复(Non-ROSC)组45例,分析影响 ROSC 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ROSC 成功率的因素有:年龄〈60岁(χ2=4.90,P =0.027);心源性 CA(χ2=4.40,P =0.036);CA 发生时间6:00-18:00(χ2=4.23,P =0.040);CA 初始心率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χ2=4.48,P =0.034);人工通气开始时间≤5 min(χ2=4.70,P =0.030);行气管插管(χ2=4.04,P =0.044);肾上腺素累积用量≤5 mg(χ2=6.51,P =0.011)。结论年龄、CA 病因、CA 发生时间及形式、CPR 抢救措施是 EICU 住院患者 CPR 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王微 杜育刚 陈文腾 宋维关键词: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术 UTSTEIN模式 重症监护病房 EICU心肺复苏后患者APACHE Ⅱ评分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术后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EICU实施CPR术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58例,按存活时间分为存活≤24 h组(31例)和存活>24 h组(27例),再根据患者最终存活情况,将存活>24 h组又分为成活出院组(13例)和死亡组(14例),比较各组ROSC后1、6 h APACHEⅡ评分,两次APACHEⅡ评分差值及评分变化率。结果存活≤24 h组和存活>24 h组ROSC后1、6 h 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1,P=0.480;t=1.124,P=0.266),但两组APACHEⅡ评分差值和评分变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91,P=0.004;t=3.938,P=0.000);两组ROSC后1、6 h评分变化率与1 h评分值无明显相关性(r=0.015,P=0.913)。成活出院组和死亡组ROSC后1 h 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7,P>0.05),但6 h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4,P<0.01);两次APACHEⅡ评分差值及评分变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51,P<0.01;t=7.334,P<0.01)。结论对于EICU实施CPR术后患者,APACHEⅡ评分变化率能更早期、更准确地预测患者预后。 王微 陈文腾 杜育刚 刘裕芬 宋维关键词: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术 预后 人尿激肽原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起病48 h内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6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合并使用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脂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用药组予人尿激肽原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予依达拉奉单独治疗,14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14 d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1%,对照组则为66.67%;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联合治疗组分别为(19.88±2.99)、(8.91±2.59)分,对照组分别为(19.93±3.56)、(10.51±2.19)分,治疗后两组NIH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人尿激肽原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杜育刚 王微关键词:脑梗死 人尿激肽原酶 依达拉奉 海南近十年热射病居民患病数与气候温湿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我国最热省份海南居民热射病患病人数与同期主要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近十年来,海南省东南西北中部共8大区域(海口、三亚、儋州、文昌、万宁、琼中、白沙、东方等)所在地的各大医院2010-2019年热射病发生年... 周攀豪 何碧凝 胡志华 王微 赵智梅 杜鹏举 陈晓松关键词:热射病 患病人数 平均温度 海南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海南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3年间所有本院确诊的急性PTE患者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以及临床转归情况。结果共收治急性PTE 296例,其中男性184例,女性112例,男女比例1.64∶1。年龄26~87岁,60岁以上占71.3%。危险分层高危14.6%、中危30.0%、低危55.4%;栓塞面积分级大块面积栓塞20.0%、次大块面积栓塞32.8%、非大块面积栓塞47.2%。PTE在海南各地区均有发病,发病率无明显差别(P>0.01);各季节均有发病,以冬季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危险因素以深静脉血栓(DVT)最高66.5%。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79%,以晕厥为首发症状11%,出现胸痛症状35%,出现咯血25%,同时出现三联征者19%,出现休克或低血压者14.5%。血气分析表现为低O2和(或)低CO2血症。心超提示肺动脉高压46.2%。超声提示63.1%合并下肢DVT,4.0%合并上肢DVT。心电图有SIQⅢTⅢ或SIQⅢ、电轴右偏和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特征性表现者30.7%。均有D-二聚体升高。单纯抗凝治疗43.2%,介入碎栓溶栓治疗39.6%,系统性溶栓治疗17.2%。总好转率89.5%,总死亡率3.7%。复发12.5%,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13.8%。结论急性PTE也是海南省的多发病,以DVT以及恶性肿瘤为主要危险因素。发病年龄跨度大,临床症状多样,隐蔽性强,初诊误诊率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提高各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对于急性PTE的防控、诊断意识及治疗规范化程度,可以提高确诊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 曾昭凡 肖占祥 戚悠飞 董文 王裕岱 王微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 流行病学 诊治方法 绿原酸减轻脓毒症模型大鼠肺组织损伤的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绿原酸(CGA)减轻脓毒症模型大鼠肺组织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构建脓毒症大鼠模型,并用5、10、15 mg/kg的CGA和15 mg/kg的丙酮酸乙酯(EP)静脉给药6 h,比较各组大鼠7 d生存率、肺湿干质量比(W/D)、肺组织病理变化、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凋亡蛋白表达量、血清炎症因子、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肺组织Nrf2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GA干预后提高了大鼠7 d存活率,促进了肺组织中SOD水平、Bcl-2、Nrf2、HO-1、NQO1蛋白表达量,降低了W/D、肺组织细胞凋亡率、Bax表达水平、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以及肺组织中MDA水平。结论CAG可能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改善氧应激反应,减少炎症因子及自由基生成,减轻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 王翔 何平 王微 赵浩淼 易省阳 王春蝶关键词:脓毒症 绿原酸 炎症反应 生物毒素中毒诊治策略与进展 被引量:1 2017年 1生物毒素概念
生物毒素(biotoxins)是指由活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自身防卫作用的、不可自复制的有毒化学物质,也叫天然毒素,主要分为动物性毒素、植物性毒素和微生物毒素三类,微生物毒素又包括细菌毒素、真菌毒素、藻毒素等。 王微 宋维关键词:微生物毒素 毒素中毒 诊治 有毒化学物质 天然毒素 细菌毒素 生物毒素与过敏性休克 被引量:1 2018年 生物毒素经常引发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但在生物毒素中毒的治疗中,过敏反应常常被人们忽视。若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过敏性休克发作越迅速,患者预后越差。本文介绍了常见的引发过敏反应的生物毒素,以及相应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需注意的要点。 王微 宋维关键词:生物毒素 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毒液 免疫治疗 海南省2010-2019年热射病患病数与气候温湿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我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省份海南省热射病患病人数与同期主要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2019年海南省东南西北中部共8大区域(海口、三亚、儋州、文昌、万宁、琼中、白沙、东方)所在地的各大医院热射病发生年份及月份的完整病例数。同期收集从全国温室数据系统网站了解到的当时海南省各气象监测点(海口、三亚、儋州、琼海、陵水、东方、琼中)记录的平均温度及平均相对湿度。对符合资料收集要求的共计177例热射病患者以及海南省平均温度及平均相对湿度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海南省2010-2019年热射病患病人数,较往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患病人数集中在5-7月,以6月份最多。2010-2019年海南省热射病患病人数与月平均温度(r=0.797,P<0.05)及年平均温度(r=0.801,P<0.05)均呈现正相关关系;与月平均相对湿度(r=-0.650,P<0.05)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年平均相对湿度(r=-0.172,P>0.05)未呈现相关性。结论海南省热射病患病数近年来已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备“基本全年皆可患病;月平均温度越高,月平均相对湿度越低,患病人数越多”等明显特点,应当引起重视,注意相应防护。由于热射病通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病死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加强气象监测,加强对热射病防治的宣传,引导海南省居民进行热习服,可预防或减少热射病的发生。 周攀豪 何碧凝 胡志华 王微 赵智梅 杜鹏举 陈晓松关键词:热射病 平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