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玮蓁

作品数:153 被引量:811H指数:11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2篇期刊文章
  • 32篇会议论文
  • 7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9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6篇痤疮
  • 25篇细胞
  • 23篇皮肤
  • 17篇中医
  • 16篇激素
  • 15篇疗效
  • 14篇基因
  • 13篇疗效观察
  • 12篇激光
  • 11篇多态
  • 11篇治疗痤疮
  • 10篇多态性
  • 10篇受体
  • 10篇光动力
  • 9篇血管
  • 9篇酮戊酸
  • 8篇支原体
  • 8篇皮炎
  • 7篇蛋白
  • 7篇增殖

机构

  • 137篇武汉市第一医...
  • 19篇湖北中医药大...
  • 10篇华中科技大学
  • 8篇南华大学
  • 6篇昆明医学院第...
  • 4篇中南大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武汉市中西医...
  • 3篇北京医科大学...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空军总医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湖北中医学院
  • 2篇湖南中医药大...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51篇王玮蓁
  • 43篇曾宪玉
  • 32篇段逸群
  • 21篇田黎明
  • 21篇陈柳青
  • 16篇王辉
  • 13篇黄萌
  • 13篇苏慧
  • 11篇刘晓峥
  • 11篇李东升
  • 11篇姜敏
  • 10篇曾志良
  • 10篇刘雯
  • 9篇孔繁荣
  • 8篇吴卓璇
  • 8篇姜一化
  • 7篇董碧麟
  • 6篇张良
  • 6篇王向东
  • 6篇余艳

传媒

  • 18篇中华皮肤科杂...
  • 16篇中国皮肤性病...
  • 9篇临床皮肤科杂...
  • 9篇湖北中医杂志
  • 7篇中国美容医学
  • 6篇中国麻风皮肤...
  • 6篇实用皮肤病学...
  • 5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湖北中医学院...
  • 3篇护理实践与研...
  • 3篇中国临床护理
  • 2篇华中医学杂志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1篇2015
  • 18篇2014
  • 10篇2013
  • 9篇2012
  • 9篇2011
  • 7篇2010
  • 8篇2009
  • 16篇2008
  • 13篇2007
  • 14篇2006
  • 4篇2005
  • 7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 4篇1999
1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桥蛋白在硬皮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硬皮病患者局部皮损表达和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硬皮病皮损20例(系统性硬皮病12例,局限性硬皮病8例)和正常皮肤10例中OP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OPN蛋白在硬皮病患者皮损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明显增高,而正常对照组仅少数呈微弱表达(P<0.01),其在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和局限性硬皮病患者之间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OPN蛋白在硬皮病患者皮损成纤维细胞内明显高表达,提示OPN可能参与了硬皮病的发病机制,对纤维化的形成发挥一定的作用,并对局限性和系统性硬皮病有相似的作用机制。
黄茜段逸群王玮蓁李东升
关键词:骨桥蛋白硬皮病成纤维细胞
采用XTRAC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2006年
吴纪园李琳王玮蓁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治疗疗效观察白癜风
中药消痤洗剂联合5%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重度聚合性痤疮的护理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中药消痤洗剂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面部重度聚合性痤疮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面部重度聚合性痤疮患者用中药消痤洗剂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采用面部局部封包方法,封包3 h后用(630±5.0)nm红光70 m W 10 min、(420±5.0 nm)蓝光40 m W 10 min照射,每2周1次,4次1个疗程。治疗后第2天用自制"中药消痤洗剂"清洗面部,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5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结论:治疗前心理护理,治疗中加强观察,治疗后周密的护理和用药指导有助于提高中药消痤洗剂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面部重度聚合性痤疮的疗效。
苏慧刘晓峥王玮蓁曾宪玉
关键词:痤疮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护理
不同照光剂量对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痤疮患者疼痛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照光剂量对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痤疮患者疼痛的影响,为临床顺利开展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的痤疮患者6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输出强度照射,比较两组患者在照光过程中的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照射蓝光过程中诉皮肤有紧绷及肿胀感,未诉疼痛;在照射红光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加照光剂量时以延长照光时间为主,适当增加单位时间内照光剂量为辅,达到照光总能量,能减轻患者照光过程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刘晓峥范莉王玮蓁曾宪玉苏慧朱彩莉
关键词:痤疮疼痛
维胺酯和异维A酸治疗寻常痤疮随机双盲研究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评价维胺酯胶囊和异维A酸胶丸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肓双模拟、对照临床研究,按痤疮综合分析系统(GAGS)评价痤疮的严重程度,将评分确定为中重度痤疮的患者随机分为维胺酯组(50mg,每日3次)和异维A酸组(10mg,每日2次),于服药前、服药后2、4、6周计数皮损,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入组227例,计入全分析集(FAS)分析213例,符合方案集(PPS)分析200例。PPS分析治疗后2、4、6周异维A酸组有效率分别为6.0%、29.0%、57.0%;维胺酯组分别为5.0%、20.0%、5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随访期皮损数下降值比较,除异维A酸组炎性丘疹和脓疱数下降值高于维胺酯组(P<0.05)外,粉刺、结节类皮损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S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异维A酸组(68.81%)显著高于维胺酯组(36.53%)(P<0.001),常见不良反应如口干、口唇脱屑异维A酸组发生率显著高于维胺酯组(P<0.001),不良反应的程度也明显重于维胺酯组(P<0.05)。结论异维A酸和维胺酯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较为一致,但异维A酸治疗炎性皮疹起效较快,同时其常见不良反应也多于维胺酯。
钟华何黎王玮蓁许爱娥易东王莉周村建李红宾徐延华王向东黄萌单筠筠陈俊帆郝飞
关键词:异维A酸维胺酯
LA-PDT对HaCaT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原卟啉IX、活性氧的影响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e acid-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对HaCaT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原卟啉IX(protoporphyrin I...
田黎明王玮蓁刘茜茜潘凯
马拉色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
应用RAPD法对不同来源的马拉色菌进行DNA分型.结果发现47株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可分为六型.其DNA型别与孢子形态之间无绝然对应关系.不同地区的马拉色菌DNA带型之间似无明显差异.马拉色菌DNA型别与其所致临床病型之间...
夏清江萍郑义王玮蓁高进孙曾拯
关键词:马拉色菌DNA多态性花斑癣致病真菌
文献传递
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多态性与痤疮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雄激素及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单位中的微生物的作用,炎症及宿主的免疫反应等均参入了痤疮的发病过程.痤疮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临...
田黎明曾宪玉王玮蓁王辉黄萌余艳梁文薛飞曾志良
关键词:痤疮中医分型雄激素受体毛囊皮脂腺
文献传递
LED红、黄光照射联合骨胶原蛋白面膜外敷等治疗面部皮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观察LED红光和黄光治疗面部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30例面部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予口服烟酰胺片150mg,3次/d,外用硅油乳膏,每天用骨胶原蛋白面膜贴敷冷喷1次;治疗组(6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敷面时连续照射LED红光和黄光各5min,两组均连续治疗7d,治疗结束后1周时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6.46%,对照组为50.00%,随访两个月,治疗组复发4例,对照组复发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中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LED红光和黄光照射治疗面部过敏性皮肤病疗效可靠,值得临床选用。
姜敏王玮蓁曾宪玉殷俏
关键词:面部皮炎疗效观察
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被引量:2
2007年
报告1例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女22岁,躯干、四肢出现结节、丘疹1月,可自愈。组织病理提示有异形性细胞浸润,伴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异形性细胞CD3(+)、CD30部分(+)。
陈柳青王玮蓁姜一化陈红英马玲
关键词:淋巴瘤样丘疹病CD30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